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国语言文学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14] 袁 禾《中国舞蹈意象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 [15] [英]鲍尔德温等著《文化研究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二、主要期刊

[1] 文学评论.双月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2] 文学遗产,双月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2] 文艺研究,月刊,中国艺术研究院. [4] 文艺理论研究,双月刊,华东师范大学. [5] 文艺理论,月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心. [6] 美学,月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心.

[7] British Journal of Aesthetics, 季刊,英国美学学会主办. [8] Aestehtics and art criticsm, 季刊,美国美学学会主办.

31

学科方向“儿童文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

推荐阅读书目与专业期刊

一、书目

(一)儿童文学史类

[1] 胡从经. 晚清儿童文学钩沉.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2年. [2] 韦苇.世界儿童文学史概述.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86年. [2] 张香还. 中国儿童文学史 现代部分. 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8年. [4] 金燕玉.中国童话史.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年. [5] 吴其南. 中国童话史.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2年.

[6] 邱各容.台湾儿童文学史. 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5年. [7] 张之路.中国少年儿童电影史论.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

[8] 张永健主编. 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史.沈阳: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6年. [9] 孙立军,张宇编著.世界动画艺术史.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年.

[10](英)约翰·洛威·汤森.英语儿童文学史纲.台北:天卫文化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 (二)儿童文学理论与批评类

[1] 魏寿镛、周侯予.儿童文学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2年. [2] 朱鼎元.儿童文学概论.上海:中华书局,1924年. [2] 张圣瑜编. 儿童文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28年. [4] 赵侣青、徐迴千.儿童文学研究.上海:中华书局,1932年.

[5] 陈济成,陈伯吹编. 儿童文学研究. 上海:幼稚师范学校丛书社, 1924年. [6] 葛承训. 新儿童文学. 北京:儿童书局, 1924年. [7] 仇重、金近等.儿童读物研究.上海:中华书局,1932年.

[8] 穆木天等编. 儿童文学参考资料第1、2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56年. [9] 陈伯吹. 儿童文学简论.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年.

[10] 少年儿童出版社编.现代儿童报纸史料.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86年. [11] 王泉根.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文论选.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12] 班马.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与构想.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年. [12] 汤锐. 比较儿童文学初探.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0年. [14] 方卫平.儿童文学接受之维.长沙: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年. [15] 方卫平.儿童文学的当代思考.济南:明天出版社,1995年.

[16] 孙建江.二十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导论.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年. [17] 班马.前艺术思想.福州: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年.

32

[18] 黄云生.人之初文学解析.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 [19] 吴其南.转型期少儿文学思潮史.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 [20] 彭懿.西方现代幻想文学论.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 [21] 朱自强.儿童文学的本质.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 [32] 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32] 朱自强. 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 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0年. [24] 王泉根. 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0年. [25] 梅子涵、方卫平等.中国儿童文学5人谈.天津:新蕾出版社,2001年. [26] 周晓波.现代童话美学.西安:未来出版社,2001年. [27] 吴其南. 童话的诗学.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1年.

[28] 周作人著,止庵校订.儿童文学小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29] 卜卫.大众媒介对儿童的影响.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 [20] 金辅堂编著.动画艺术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21] 方卫平.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发展史.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年.

[32] 李利芳. 中国发生期儿童文学理论本土化进程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年.

[32] 姚伟. 儿童观及其时代转换.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 [24] 周晓波.儿童文学创作现象透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 [25] 刘绪源.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32] 汤锐.现代儿童文学本体论.济南:明天出版社,2009年.

[27] 丁海东. 儿童精神:一种人文的表达.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9年. [28] 彭懿.走进魔法森林:格林童话研究.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 [29] 彭懿.世界儿童文学·阅读与经典.南宁:接力出版社,2011年. [40] 刘绪源辑笺.周作人论儿童文学.北京:海豚出版社,2012年.

[41] 吴其南.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文化阐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42] 方卫平.享受图画书.济南:明天出版社,2012年.

[42] 方卫平.刘宣文主编.中国儿童文化研究年度报告,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44](日)上笙一郎著;徐效民译. 儿童文学引论. 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2年. [45](美)布鲁诺·贝特尔海姆,童话世界与童心世界.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年.

[46](俄)别林斯基.俄苏作家论儿童文学,周忠和编译.郑州:河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2年.

[47](瑞士)麦克斯·吕蒂.童话的魅力.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 [32](法)加斯东·巴什拉.梦想的诗学.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

33

[49](挪)让-罗尔·布约克沃尔德.本能的缪斯——激活潜在的艺术灵性.上海:上海

人民出版社,1997年.

[50](法)保罗·亚哲尔.书·儿童·成人.台北:富春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51](加)李利安·H·史密斯.欢欣岁月.台北:富春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52](美)唐?泰普斯科特.数字化成长——网络世代的崛起,陈晓开,袁世佩译.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

[52](美)雪登·凯许登.巫婆一定得死:童话如何形塑我们的性格.台北:张老师文化

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54](美)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4年.

[55](俄)普罗普.故事形态学.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56](俄)普罗普.神奇故事的历史根源.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57](美)凯萨琳?奥兰丝汀.百变小红帽——一则童话三百年的演变,杨淑智译.北京:

三联书店,2006年.

[58](美)桑德拉·L. 卡尔弗特(Sandra L. Calvert)著;张莉,杨帆译. 信息时代

的儿童发展. 北京市:商务印书馆, 2007年.

[59](美)蒂姆·莫里斯.你只年轻两回——儿童文学与电影,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年. [60](加)佩里·诺德曼,梅维丝·雷默.儿童文学的乐趣.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8年.

[61](美)维维安娜·泽利泽著,王水雄,宋静,林虹译. 给无价的孩子定价:变迁中

的儿童社会价值.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年.

[62](美)杰克·齐普斯.作为神话的童话/作为童话的神话.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8年.

[62](美)杰克·齐普斯.冲破魔法符咒:探索民间故事和童话故事的激进理论.合肥: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年.

[64](英)彼得·亨特.理解儿童文学.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年. [65](美)凯伦·科茨.镜子与永无岛:拉康、欲望及儿童文学中的主体.合肥:安徽

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年.

[66](美)罗伯塔·塞林格·特瑞兹.唤醒睡美人:儿童小说中的女性主义声音.合肥: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年.

[67](瑞典)玛丽亚·尼古拉耶娃.儿童文学中的人物修辞.合肥:安徽少年儿童出版

社,2010年.

[68](澳)约翰·斯蒂芬斯.儿童小说中的语言与意识形态.合肥:安徽少年儿童出版

社,2010年.

34

[69](澳)罗宾·麦考伦.青少年小说中的身份认同观念:对话主义构建主体性.合肥: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年. (三)童年研究类

[1] 张倩仪. 另一种童年的告别 消逝的人文世界最后回眸.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年. [2] 熊秉真.童年忆往:中国孩子的历史.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2](美)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吴燕莛译.南宁: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年. [4](英)大卫?帕金翰.童年之死——在电子媒体时代成长的儿童,张建中译.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5年.

[5](美)艾尔金德.还孩子幸福童年:揠苗助长的危机,陈会昌译.北京:中国轻工业

出版社,2009年. (四)外文文献

[1] Aries, Philippe. Centuries of Childhood: A Social History of Family Life, trans. by

Robert Baldick, New York: Random House, Vintage Books,1962.

[2] Inglis, Fred. The Promise of Happines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2] Hendrick, Harry. Constructions and Reconstruction of British Childhood: An

Interpretative Survey, 1800 to the Present, Constructing and Reconstructing Childhood: Comtemporary Issues in the Sociological Study of Childhood, ed. by Allison Tames and Alan Prout, London, New York and Philadelphia: The Falmer Press,1990.

[4] Hollindale, Peter. “Ideology and the Children’s Book,” Literature for Children:

Contemporary Criticism, ed. by Peter Hunt,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2. [5] Stephens, John. Language and Ideology in Children’s Fiction, New York: Longman,

1992.

[6] Hunt, Peter. An Introduction to Children’s Literatu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1994.

[7] Lesnik-Oberstein, Karín. Children’s Literature: Critcism and the Fictional Child,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1994.

[8] Rose, Jacqueline. The Case of Peter Pan, or, The Impossibility of Children’s Fiction,

London: Macmillan, 1994.

[9] Peter Hunt (ed.)Children’s Literature: An Illustrated History, Oxford a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10] Hollindale, Peter. Signs of Childness in Children’s Books, Woodchester: The Thimble

Press, 1997.

[11] James, A., Jenks, C. and Prout, A.Theorizing Childhood,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8. [12] Farquhar,MaryAnn.Children's Literature in China:from Lu Xun to Mao

35

中国语言文学

[14]袁禾《中国舞蹈意象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15][英]鲍尔德温等著《文化研究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二、主要期刊[1]文学评论.双月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2]文学遗产,双月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2]文艺研究,月刊,中国艺术研究院.[4]文艺理论研究,双月刊,华东师范大学.[5]文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z9nc6gtic4oweh0q68m0sr9z0p08p00o2i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