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成。赋格曲的代表作曲家是巴赫,他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将该体裁发展到了顶峰。
十八、简述前奏曲(prelude)?
前奏曲本身的含义是引子和序曲。17世纪之前,它指的是在声乐曲前作为伴奏的引子部分;17世纪初成为独立的小曲,但还是作为整套作品前的一个段落,起活动手指或导入乐曲主要部分的作用。当时的圣咏前奏曲(Chorale Prelude)是巴罗克时期管风琴音乐中最重要的、使用于教会的器乐曲。前奏曲到18世纪后才成为篇幅不大、曲式自由、带有即兴性质的独立小品,其中以管风琴的前奏曲居多,以巴赫的作品为代表。 十九、简述组曲(Dance Suite)?
1、含义:组曲是由几首乐曲按照对比原则组成的一种器乐套曲,其中各曲有相对的独立性。组曲有古组曲和现代组曲之分。
2、古组曲:是18世纪中叶前流行的组曲,通常由德国的阿勒曼德(Allemande),法国的库朗特(Courant),西班牙的萨拉班德(Sarabande),英国的基格(Gigue)四种舞曲组成。它们在速度上形成慢-快-更慢-更快的对比,用同一调性构成,后两首舞曲之间还可加入一首或几首其他舞曲。著名的古组曲有巴赫的《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和《德国组曲》。 (1)阿勒曼德是16世纪下半叶起源于德国的一种二拍子舞曲,17世纪上半叶发展成中速、四拍子、复调形式的器乐曲,常用弱起拍,性格庄重,二段体曲式,在德国古典组曲中作为四首舞曲中的第一首。另外,在德国和瑞士的南部还流行着另一种同名的舞曲,它是一种活泼的三拍子舞曲。 (2)库朗特是起源于法国的一种舞曲,盛行于l7世纪,后逐渐成为复调
第 16 页
性的器乐曲。该舞曲分为法兰西式和意大利式两种,前一种速度较快,用3/2和6/4拍,以附点节奏、弱起拍、长音符结束为特点;后一种用3/4和3/8拍,音符短小,活泼流畅;通常两种方式混用。库朗特舞曲是古典组曲四首舞曲中的第二首。
(3)萨拉班德源自南美,是16世纪初在西班牙流行的一种舞曲。它缓慢而庄重,三拍子,第一拍音符比第二拍音符短小,第二与第三拍常合为一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切分节奏。萨拉班德是古典组曲四首舞曲中的第三首。 (4)吉格是英格兰的民间舞曲,急速活泼,用6/8和12/8拍。在16世纪后期和17世纪指的是结束剧场演出的活泼性的歌舞节目;18世纪时成为古组曲中的最后部分。
此外,作曲家们还经常会在阿勒曼德之前加上前奏曲(Prelude),在萨拉班德和基格之间加入嘉禾舞曲(Gavtte )、布雷舞曲(Bourree )、波兰舞曲(Polonaise)等。
3、现代组曲的构成:一是从歌剧、舞剧、戏剧音乐或电影音乐中选出若干段辑成组曲,如柴科夫斯基的《天鹅湖组曲》,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组曲;二是由文学、绘画、民间传说、神话、民俗风情等内容构思而成的组曲,如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舍赫拉查德》,德沃夏克的《捷克组曲》,圣—桑的《动物狂欢节》,拉威尔的《鹅妈妈》等。(说明:在此把组曲作为一个整体来解释。)
第四节 巴罗克时期的代表音乐家意大利代表音乐家
二十、简述蒙特威尔第与“两种常规”的思想?
第 17 页
1、人物简介
蒙特威尔第(Claudio Monteverdi,1567~1643),他是介于文艺复兴时期和巴罗克时期之间的人物。 2、创作分期与代表作品
蒙特威尔第一生共写了八册牧歌,如《亚利安那的悲歌》、《战争与爱情牧歌集》等,前四册牧歌集的创作手法属于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而后四册牧歌集则具有巴罗克时期的音乐风格。他还创作了三部歌剧:《奥菲欧》(L'Orfeo,1607),《尤里西斯的返国》(Il Ritorno d'Ulisse in Patria, 1640)以及《波佩亚的加冕》(L'Incoronazione di Poppea, 1642)。他充分利用音乐和戏剧的表现手段,对歌剧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其创作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582-1607年古风格(prima prattica)时期,创作了前四册牧歌和两首弥撒曲。
第二阶段:1607-1614年现代风格(seconda prattica)时期,创作了第五、六册牧歌,不仅采用单纯的对位法,还以数字低音为基础;歌剧《奥菲欧》也写于这个时期。
第三阶段:1614-1643年激情风格(stile concitato)时期,创作了第七、八册牧歌,这时的牧歌带有伴奏,重视旋律、乐器和情感的表现。 3、艺术成就
(1) 是意大利牧歌的奠基人,牧歌领域的集大成者。
(2) 是写作有情感的旋律,摆脱宗教的束缚的新音乐倡导者。 (3)提出了“两种常规”的思想。他在1605年第五册《牧歌集》的前言
第 18 页
中谈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复调传统,即“古代风格”,可称为“第一常规”(prima prattica),而他自己所采用的新的作曲手法可称为“第二常规”( second prattica)。他强调作曲家在运用“第一常规”时,“和声(指复调音乐)是歌词的主人”,即形式第一,内容第二;而在“第二常规”中则相反,“歌词应成为和声的主人”,即内容第一,形式第二。 (4)歌剧《奥菲欧》是自歌剧诞生后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歌剧,它使歌剧艺术从此进入一个成熟的发展期。
二十一、简述A.斯卡拉蒂与他对歌剧的贡献? 1、人物简介
斯卡拉蒂(Alessandro Scarlatti,1660~1725),共写了115部歌剧,是现代歌剧的缔造者。 2、代表作品
以歌剧《皮罗和黛梅特廖》(1694)、《十人团的垮台》(1697)以及《格里赛尔达》(La Griselda,1721)最著名。 3、艺术成就
(1)他是歌剧发展史上重要的作曲家,那不勒斯乐派的创始人。 (2)首创了返始咏叹调(aria da capo),干念式宣叙调(secco)和带伴奏的宣叙调(accomponiato),充分发挥了歌剧作为音乐戏剧的表现力,赋予美声唱法广阔的施展空间。
(3) 确立了那不勒斯歌剧序曲快—慢-快的三段形式,使之成为交响曲的先声。
(4) 创用了巴罗克晚期典型的管弦乐编制:弦乐四声部加上双簧管、大
第 19 页
管、小号和圆号等。
二十二、简述D.斯卡拉蒂与他的奏鸣曲? 1、人物简介
D.斯卡拉蒂(Domenico Scarlatti,1685~1757),是意大利作曲家、演奏家,A.斯卡拉蒂的儿子,共作有555首奏鸣曲以及歌剧、清唱剧和其他圣乐,在古钢琴音乐领域有较大贡献。 2、艺术成就
主要体现在他的555首奏鸣曲上,这些作品实际上是为钢琴而作的练习曲(Esercizi),每首都是两段体的单乐章作品,分别解决一个技巧问题或发明一种音响效果,如快速双音经过句、双手交叉演奏、“挤人的音符”或短倚音(acciaccatura)等。 二十三、简述维塔利?
维塔利(Giovanni Battista Vitali,1632~1692)是意大利作曲家、小提琴家。作有大量的声乐作品,他的器乐作品尤其值得关注。他生前出版了四卷合奏奏鸣曲和五卷合奏舞曲,这两类不同的器乐曲后来分别被称为教堂奏鸣曲和室内奏鸣曲。他是教堂奏鸣曲和室内奏鸣曲的奠基人之一。 二十四、简述科雷利与他在弦乐艺术领域的贡献? 1、人物简介
科雷利(Arcangelo Corelli,1653~1713)是意大利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和指挥家。他出版了5册三重奏鸣曲,12首大协奏曲,12首小提琴与羽管键琴曲等。较著名的作品是《福利亚变奏曲》(La Folia)Op.5,No.12。
第 2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