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机制设计理论下的农村项目建设管理研究
作者:刘忠艳
来源:《农家科技·城乡统筹》 2015年第8期
近几年来,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日益加大,农村道路越修越长、水池越修越多、房屋越修越漂亮,基础配套越来越齐全,但是农民对政府的意见却越来越大、满意度越来越低,部分地方的农村项目建设呈现出“投入多、效果差,建得多、质量差,做得多、民调差”的“奇特”现象。针对这一问题,奉节县以改革创新、简政放权为出发点,按照“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的工作原则,历经半年时间调查研究,制定了“1+7”农村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坚持做到“方案从群众中来、规划到群众中去、建设管理群众参与、验收质量群众把关”,有效破解了农村项目建设管理的难题。
当前农村项目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项目投入不均衡。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中,没能实现“好钢用在刀刃上”。虽然投入了较大的资金量,但群众仍然不满意。比如,走访的9个乡镇1 0个村,都在反映基础设施的问题。主要变现为乡镇、村社之间投入不平衡,锦上添花的多,雪中送炭的少。扶贫村一直在持续投入,其他村很少得到投入。
(二)规划选点不合理。一些项目的布局,没有围绕群众需求布点,无法给老百姓带来真正的实惠。主要有以下表现形式:
1.面子工程客观存在。比如水池,修在显眼的地方,不建在人口集中的地方,目的是为了方便上级检查,而不是方便群众,老百姓普认为搞形式。如果群众不同意,施工方就认为施工环境差,反映到主管部门要求取消这个项目,到其它村(乡镇)修,导致群众意见大。
2.村级干部私心太重。有的村干部,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总是想方设法往自己居住地附近倾斜,支书强势的项目就朝支书方建,主任强势的就朝主任方建,没有干部的就建不成。
3.项目设计不接“地气”。现在不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都要求规划设计,但一般设计公司对当地情况不熟悉,也没征求村干部的意见,仅参照地图就完成了设计,施工方也只能按照图纸施工才能验收过关,导致项目建设竣工后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比如修建水池的地方没有水源等。
(三)工程质量差。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多,但群众反映民生工程质量大多较差,豆腐渣,公路还没验收就坏了,水池装不了水。据知情者透露,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质量差的主要原因在于:项目资金被层层剥皮,凡涉及农村的项目,部门、乡镇、村层层抽取部分项目资金,承包人再赚一点,实际投入到项目的直接资金最多只有项目资金总量的1/2到1/3之间;质量监督落实不到位,乡镇和村级都反映工程质量他们监督力量有限。按照程序工程进度拨款需乡镇和村质量监督员签字才能向业主部门申请进度拨款,但在实际操作中,没有乡镇、村级的的签字一样可以获得项目拨款。乡镇或村社过于干涉工程质量,反而得罪了业主部门。检查验收时,也是走马观花,睁只眼、闭只眼。另外,现在很多项目上半年跑前期项目,真正实质开工的时都是9月过后了,低温冰冻天气施工对工程质量影响较大。
奉节县对农村项目建设机制设计上的新探索
(一)找准问题关键,科学制定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