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年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1、ESBLs的检测:

通常采用美国临床与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推荐的ESBLs初筛和表型确证试验,适用于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产酸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杆菌,头孢他啶或头孢噻肟,联合克拉维酸后抑菌圈直径扩大5 mm或最低抑菌浓度(MIC)下降8倍及以上,判断为ESBLs阳性。CLSI建议采用新折点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再需要将ESBLs阳性菌株对头孢菌素类、单环酰胺类的氨曲南和青霉素类抗生素的敏感结果修正为耐药。目前ESBLs检测仅用于流行病学或院感监测。对头孢尼西、头孢孟多、头孢哌酮等折点没有进行评估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ESBLs阳性,应报告为耐药。ESBLs检测还可采用三维试验、Etest ESBLs条和自动化仪器等。

2、AmpC酶的检测:微生物室没有常规开展AmpC酶的检测,药敏表型为:三代头孢菌素(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和头霉素类(头孢西丁MIC>8μg/ml)耐药、头孢吡肟敏感的菌株,提示去阻遏表达AmpC酶或质粒型AmpC酶,但ACC-1型质粒介导的AmpC酶不水解头孢西丁。同时根据ApmC酶活性能被氯唑西林和硼酸抑制的特点,可表型筛选AmpC酶。头孢西丁三维试验是检测AmpC酶的经典方法。质粒型AmpC酶还可以用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确认。 3、碳青霉烯酶的检测:CLSI推荐碳青霉烯酶表型检测方法主要有:Carba NP试验、改良碳青霉烯灭活试验(mCIM)、EDTA协同碳青霉烯灭活试验(eCIM)。Carba NP可用于肠杆菌科、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属细菌碳青霉烯酶的表型检测,对KPC、NDM、VIM、SPM和SME型碳青霉烯酶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OXA-48型碳青霉烯酶敏感性低;mCIM试验用于肠杆菌科和铜绿

假单胞菌碳青霉烯酶的表型检测;eCIM与mCIM联合用于区分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是产丝氨酸碳青霉烯酶还是金属β-内酰胺酶。

也可联合酶抑制剂(硼酸、EDTA)试验区分肠杆菌科细菌中的丝氨酸碳青霉烯酶和金属β-内酰胺酶。目前已有多种商品化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如Xpert Carba-R用于快速检测常见的碳青霉烯酶基因型包括KPC、NDM、OXA-48、IMP、VIM。

四、主要β-内酰胺酶抑制剂β-内酰胺酶抑制剂能抑制细菌产生的部分β-内酰胺

酶,常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使用,能使β-内酰胺环免遭水解,保护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活性。临床上常用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主要有:克拉维酸、舒巴坦、他唑巴坦、阿维巴坦、雷利巴坦、法硼巴坦。前三者均含有β-内酰胺环结构,为不可逆竞争性抑制剂,能抑制除碳青霉烯酶外的大部分A类β-内酰胺酶,但对B、C、D类酶的绝大多数没有抑制能力。

阿维巴坦和雷利巴坦是属于三乙烯二胺类(DABCOs)的酶抑制剂,不具有β-内酰胺酶结构,因此不易被水解,具有更加广谱的β-内酰胺酶抑制作用和可逆的抑酶效果,能够抑制包括碳青霉烯酶在内的A类、C类β-内酰胺酶。阿维巴坦还对D类酶中的OXA-48具有抑制作用,但是雷利巴坦无法抑制OXA-48。法硼巴坦是属于硼酸复合物的新一代酶抑制剂,能够抑制包括碳青霉烯酶在内的A类、C类β-内酰胺酶,但对包括OXA-48在内的D类碳青霉烯酶无抑制作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出现很大程度上解决了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问题(表1)。

五、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的组成原则

1、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必须考虑组方和配比的合理性。基本组成原则如下:

(1)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本身在临床治疗中的地位,细菌对其耐药性增长严重影响了其单独使用的疗效,细菌产生耐药的主要机制是产β-内酰胺酶,组方中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可有效抑制该β-内酰胺酶,组合后恢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产β-内酰胺酶细菌的抗菌活性。

(2)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具有或不具有抗菌活性,但需阐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对不同β-内酰胺酶有不同抑制活性,其抑酶谱及保护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被细菌产生的灭活酶水解的强度。

(3)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酶抑制剂均需适当剂量。在已上市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基础上增加新配比的品种,必须有充足依据说明现有配比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要,临床前和临床研究结果证明新配比合剂与已上市配比合剂相比,在有效性或安全性上具有临床价值的明显优势和(或)新配比合剂有特殊适应证范围等。

(4)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基本吻合,如消除半衰期相近和分布相似,两者在体内的有效浓度能共同维持足够的作用时间,以发挥更好的协同杀菌效果。

(5)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药动学/药效学(PK/PD)特性,包括组合后β-内酰胺类抗生素预测其体内疗效和达到抑菌和杀菌获得的最佳PK/PD指数,以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高于域值(抑制β-内酰胺酶活性最低浓度)时间占给药间隔百分率(%T>CT)。两者在体内的有效浓度能共同维持足够的作用时间,以发挥更好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杀菌效果。

(6)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酶抑制剂组方后毒理学试验表明合剂与单药相比毒性未显著增加,并且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联合后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

2.符合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组成的原则,目前国内外临床上应用的主要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药代动力学参数见表2。 表2 β-内酰胺类抗

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药代动力学参数a

药物

剂量(g)及用法

血峰浓度(μg/ml)

109~150/44~88

清除半衰期(h)

蛋白结合率(%)

原型药物尿排出率(%)

氨苄西林/舒巴坦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替卡西林/克拉维酸

2/1, iv 1月1日 28/38 75~85/75~85

4/0.5, iv 298/34

0.7~1.2/0.7~1.2

30/30 68/80

3/0.1, iv 324/8.0 1.1/1.1 45/25 60~70/35~45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0.5/0.1, iv 1/0.2, iv 1/1, iv 1/0.5, im 2/0.5, iv 2 h 1/0.5, iv 1

32.2/10.5 105.4/28.5 236.8/130.2

1.07/1.12 0.9/0.9

18/25

66.5/46.0 77.4/63.8

头孢哌酮/舒巴坦

1.7/1

64.2/19.0

70~90/38 25/84

头孢他啶/阿维巴坦

90.4/14.6 2.76/2.71

<10/5.7~8.2

80~90/85

头孢洛扎/他唑巴坦(患者)

h 2/1, iv 1 h

65.7/17.8

3~4/2~3

105/26.4

16~21/30

>95/>80

美罗培南/法硼巴坦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雷利巴坦(患者)

2/2, iv 3 h

43.4/55.6 1.22/1.68 2/33 40~60/75~95

0.5/0.5/0.25, iv0.5 h

104.3/\\/64.0 1/\\/1.2 20/40/22 63/77/>90

注:a数据来源于各产品说明书;iv为静脉注射;im为肌肉注射

六、主要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特点

9种主要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的抗菌活性有一定差异。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年版)

1、ESBLs的检测:通常采用美国临床与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推荐的ESBLs初筛和表型确证试验,适用于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产酸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杆菌,头孢他啶或头孢噻肟,联合克拉维酸后抑菌圈直径扩大5mm或最低抑菌浓度(MIC)下降8倍及以上,判断为ESBLs阳性。CLSI建议采用新折点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再需要将ESBLs阳性菌株对头孢菌素类、单环酰胺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yvss4phbd57eja0pqkz5136q5t3t4006vq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