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关于《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之读书报告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关于《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之读书报告

本次读书报告是围绕着大文豪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来进行的。对于鲁迅,相较于其他作家来讲,我们貌似更加了解一些,但关于鲁迅的生平、传闻等等太多了,我们了解的也不一定就是真实的、正确的,所有关于他的描述和回忆都无法穷尽和还原他真正的一生,所以我们只能尽量靠近,从思想角度来理解这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樟寿,后改为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浙江绍兴人,20世纪中国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评价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灵活,风格鲜明独特,语言幽默。在他55年的人生中,创作的作品,体裁涉及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有《鲁迅全集》二十卷1000余万字传世。鲁迅说他写作的目的,一是“为那些为中国的改革而“奔驰的猛士”,他们在寂寞中奋战,我有责任为他们呐喊,要给予他们哪怕是微弱的慰藉”。二是为那些“如我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美梦的青年,正是因为他们,我‘必须在作品中’处处给予一种不退走,不悲观,不绝望的诱导,而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悲凉感有所扼制(何况我对于悲凉感本身也是持有怀疑态度的)”。三是他的敌人,鲁迅说,“我的敌人活得太愉快了,我干嘛要让他们那么愉快呢?我要像一个黑色魔鬼那样,站在他们面前,使他们感到他们的不圆满”。对于鲁迅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以正面为主,在中国大陆鲁迅的文学地位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高度肯定,众多文章被选为大陆中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大多数人认为他文笔犀利、思想深刻,是“新文学”的奠基人。尤其是他的小说和杂文使用富有创造力的形式对中国人的国民性、中国社会的弊端予以了深刻的阐释,当然,由于特殊的发表环境,在其嬉笑怒骂的文字背后蕴含着鲁迅坚定的政治立场。人无完人,更何况是锋芒毕露的鲁迅,也有一些人认为他是个浅薄的激进主义者,主要是认为他睚眦必报,喜好争论。批评尤为激烈者为苏雪林,台湾学者郑学稼著述的《鲁迅正传》也对鲁迅的性格多有微词。而唐绍华认为,鲁迅“对任何现实永远不会满意,因而变成真正的为反对而反对的反对者。”但是不管怎样,都无法撼动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1927 年 7 月 ,应当时国民党政府广州市教育局邀请,鲁迅在其举办的夏期学术演讲会上发表了著名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演讲。这篇演讲稿后被收入《而已集》。而《而已集》是鲁迅1927年所作杂文集,1928年出版。面对反动军阀大肆屠杀革命党人和进步人士,鲁迅先生既愤恨,又无能为力,“这半年我又看见了许多血和许多泪,然

而我只有杂感而已。泪揩了,血消了,屠伯们逍遥复逍遥,用钢刀的,用软刀的。而我只有‘杂感’而已。连‘杂感’也被‘放进了应该去的地方’时,我于是只有‘而已’而已。”对此,我们也能深深感受到鲁迅当时心痛又无可奈何的心境。

这篇演讲显示了鲁迅对魏晋这一历史时期中文化、文学现象的独特观察和思考:他对魏末晋初文学风格之生成语境的阐述,对药、酒之于时代风尚和文人、作家独特影响的论说,对“竹林七贤”尤其是嵇康文化心理的剖析,以及对陶渊明人格和心理的审视等都带有充分的创造性。由于鲁迅对待历史向来激进的态度,在他的笔下,中国历史是混乱无序的,历史的面貌让人心惊,历史的性质令人胆战。他对古代典籍的看法也十分激进。对“官修”的史书,鲁迅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态度,认为这类书不是粉饰太平,就是涂抹史实,没有可信之处。历史上的史家多为人称道,鲁迅却发现了古人修史不铁的规律。指出“在中国历史上,朝代长的好人就多,朝代短的反之几乎没有好人,因为朝代长的多由本朝人做史,而本朝人做史‘当然恭维本朝的人物’;朝代短的,一般是他朝的人做史,而他朝的人做史,‘便很自由地贬斥其异朝的人物’。所以,在历史上的记载和论断有时也是极靠不住的,不能相信的地方很多”。以此为据,鲁迅历来主张多读野史杂记,他从小便喜好该类读物,直到晚年还主张要多出版“明人,清人或今人的野史或笔记”让读者受益。

在这篇演讲中,鲁迅就以自己的文史知识对曹操进行了评价。《三国演义》中对曹操“奸绝”的夸大描写,严重扭曲了曹操的真实面目;随之而来的传统戏曲舞台上丑化了的曹操脸谱形象,也进一步误导了普通民众对曹操的评价。但是鲁迅并没有人云亦云,而是回归到了当时的境况中,从当时的条件来对历史人物作出尽量公正的评价,既没有把曹操“一棒子打死”,也没有夸大他的功绩。

这篇演讲中,价值最大的依旧是其中运用的研究方法。鲁迅处在中国杂文学观念和西方纯文学观念互相激荡的年代,而早在1907年的《摩罗诗力说》中,鲁迅就曾论及勃兰兑斯的文学理论,因此在文学研究中,对影响作家成长的时代精神风貌、哲学思潮、社会心理特别关注也就成了鲁迅文学史研究的一大特色。

他在谈到“建安风骨”的形成时,就是从当时的政治法律等措施对当时整个时代风尚的影响来解释的。他指出“汉末曹操当权时,第一个特色便是尚刑名,他的立法是很严的,因此之故,影响到文章方面,成了清峻的风格,就是文章要简约严明的意思。此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尚通脱。他为什么要尚通脱呢在?自然也与当时的风气有莫大的关系。因为在党锢之祸以前,凡党中人都自命清流,这种行为在开始时是为了自保,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浮夸的行为,成为一种陋习,这种行为于个人而言还不甚紧,于治国而言则是大弊,所以深知此弊

的曹操要起来反对这种习气,力倡通脱。因此,鲁迅认为总括起来,我们可以说汉末魏初的文章是“清峻、通脱”。而到了曹丕时代,受文坛“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的影响,又增加了“华丽”、“壮大”的特点。他还认为嵇康、阮籍等人表面上看起来是礼教的破坏者,但他们内心“实在相信礼教到固执之极的”。当礼教成为一种形式,成为自利的工具时,对于一个忠实于这一礼教的激进人士来看,则已经不能称其为礼教,那么他们就会选择反抗这一礼教,而最好的反抗方法就是破坏、违反这一礼教。然而,在他们内心则是始终是留有那最本真、最美好的礼教规范的。而后世文人“因为只学他们的皮毛,于是社会上便多了很没意思的空谈和饮酒。许多人只会无端的空谈和饮酒,无力办事,也就影响到政治上,弄得玩‘空城计’,毫无实际了。在文学上也这样,嵇康阮籍的纵酒,是能做文章的,后来到东晋,空谈和饮酒的遗风还在,而万言的大文如嵇阮之作,却没有了。”对于陶渊明,鲁迅的评价也异于大多数学者,历史上大多以陶潜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隐士代表,而鲁迅则认为“陶潜之在晋末,是和孔融于汉末与嵇康于魏末略同,又是将近易代的时候。但他没有什么慷慨激昂的表示,于是便博得‘田园诗人’的名称。但《陶集》里有《述酒》一篇,是说当时政治的。这样看来可见他于世事也并没有遗忘和冷淡……”。

鲁迅有众多作品,它们对文学现象的关注程度是有差异的:有的专论文学,有的蜻蜓点水,有的旁敲侧击,《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则是一篇毋庸置疑的学术代表作。 这篇演讲中既有口语化的幽默,又有严肃的学理性语言,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鲁迅描摹出汉末魏初至晋代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段的政治、文化情形的诸多方面,通过它们来观察作家( 文人) 的性情或生活趣味,并进一步讨论它们是如何影响了文学的。因此,鲁迅对药、酒的运用就具有了独特的文化批评价值。历史上研究魏晋文学的学者有很多,但是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能够流传到现在并被当作典范是有其必然原因的,鲁迅在演讲中采用的知人论世法、社会学、文艺心理学方法都值得我们学习。

当然,任何作家,乃至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也存着了一些知识性错误,如曹丕的谥号不是孝文帝;何晏不是第一个吃五石散的人,五石散也不是“毒药”;晋人穿宽大衣服和木屐都不是因为吃五散等等,对于这些,后世学者也都有研究,我们不能因为鲁迅的文坛地位就忽视他的错误,这些存在争议的地方依旧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

关于《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之读书报告

关于《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之读书报告本次读书报告是围绕着大文豪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来进行的。对于鲁迅,相较于其他作家来讲,我们貌似更加了解一些,但关于鲁迅的生平、传闻等等太多了,我们了解的也不一定就是真实的、正确的,所有关于他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yn659rutt55mbv23rb17u3cm9b9uy004o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