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始计第一
1.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作战第二 .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谋攻第三
1.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2.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军形第四
1.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1
2.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兵势第五
1.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2.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虚实第六
1.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2.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军争第七
1.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2.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九变第八
1.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九变之利,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2.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 行军第九
2
1.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军旁有险阻、潢井、葭苇、林木、翳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2.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 地形第十
1.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2.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隘远近,上将之道也。 九地第十一
1.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
2.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 火攻地十二
1.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说,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主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2.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而其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则上。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
3
风,昼风久,夜风止。凡军必知五火之变,以数守之。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 用间第十三
1.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贤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 2.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乡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闻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间者,反报也 三十六计成语 胜战计 瞒天过海 围魏救赵 借刀杀人 以逸待劳 趁火打劫 声东击西 敌战计 无中生有 暗渡陈仓
4
隔岸观火 笑里藏刀 李代桃僵 顺手牵羊 攻战计 打草惊蛇 借尸还魂 调虎离山 欲擒故纵 抛砖引玉 擒贼擒王 混战计 釜底抽薪 混水摸鱼 金蝉脱壳 关门捉贼 远交近攻 假道伐虢 并战计 偷梁换柱 指桑骂槐 假痴不颠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