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穆朗玛峰海拔高程为___________米(保留二位小数)。根据以上情景,请你提出一个问题,并加以简答。例如:
问题:墨镜的作用是什么?(或:为什么他们要戴墨镜呢?) 简答:高山上白雪皑皑,阳光反射强烈,戴墨镜可防止强光伤眼。
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19世纪末,科学家瑞利通过如下两种实验方法制得氮气,从而导致了科学上某项
重大发现。请你参与他的科学发现过程,填写如下空格。
实验一:从空气分离出氮气: 实验步骤 (1)将清新洁净的空气通过NaOH溶液,再通过浓硫酸。 (2)将气体通过能与氧气反应的物质 (3)收集气体,并测定其密度。 解释或结论 通过浓硫酸的目的是为了除去空气中的________________。 请写出能用于除尽氧气的物质名称:__________________ 密度为:1.2572克/升 实验二:用亚硝酸钠(NaNO2)和氯化铵(NH4Cl)反应制取氮气。测得由此得到的氮气密度为1.2508克/升。该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瑞利教授经过多次严密的实验,发现了两种方法测得的氮气密度均有微小
的差异,试分析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读下面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两处的相对高度为________米。 (2)按地表形态看,C处是_________,D处
是_________。
(3)图中甲、乙两条支流画法不合理的是
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试分析右图曲线能否成立及原因。
(1)随着反应体系中温度从15℃到45℃不断增大,人体的酶的催
化活性的变化,成立与否?_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进食前到进食后的一定时间内,血糖浓度的变化,成立与否?_______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富营养变化的水域中,随含N、P元素的增加,水中溶氧量的变化,成立与否?
_____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盛有少量石灰水的试管中通入CO2,一定时间内通入CO2的量与生在沉淀量
的变化,成立与否?_____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巴斯德在研究牲口炭疽病时,进行了科学实验。实验于1881年5月5日开始,实验是这样做的:把24只绵羊,用毒性已经削弱的病原菌进行注射感染,用另外24只绵羊不注射进行对照。5月17日,注射过病原菌的绵羊又一次注射毒性较强的病原菌,绵羊仍健康。5月31日,巴斯德当众用毒性很强的病原菌来注射所有的绵羊,6月2日,实验见分晓了,实验结果:再次受到病原菌感染的24只绵羊都很正常,而用来对照的24只绵羊都死了。
(1)此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5月5日和5月17日注射的病原菌起了_____________的作用。 (3)实验组绵羊之所以不死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组绵羊的第二次注射,没有发病的现象属于____________免疫。 (5)按照传播途径,炭疽病属于_____________传染病。
29.互联网消息:今年第19号台风“龙王”,3月2日16时在福建泉州登陆,台风中 心最大风力达10级,风速33米/秒。使福建省大部分地区连降暴雨、沿海一带洪水 成灾,直接经济损失十多亿元。请指出这只消息中的几处错误?为什么?
三、实验探究题(15分)
30.某兴趣小组在研究马铃薯在水中的浮沉情况时,通过往水中加盐,终于使马铃薯漂浮在水面上。由于时间关系,当时并没有及时收拾实验器材,几天后他们来收拾时,惊奇地发现原来浮在
水面的马铃薯又都沉在容器底部,他们决定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对此现象他们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猜想1:可能由于水的蒸发,盐水的密度变大,导致马铃薯下沉; 猜想2:可能是马铃薯在盐水中浸泡几天后质量变大,导致马铃薯下沉;
猜想3:要能是马铃薯在盐水中浸泡几天后体积变小,导致马铃薯下沉;
经过一番讨论,他们马上否定了猜想1,你认为他们否定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着他们就猜想2和猜想3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操作:
(1)取三块马铃薯,编上A、B、C号,分别测出其质量和体积; (2)配制一大杯盐水;
(3)将三块马铃薯放在盐水中,使其漂浮,几天后发现马铃薯都沉在容器底部,将
其捞出、擦干,分别测出其质量和体积。
实验数据如下表: 马铃薯的编号 A B C 质量/g 体积/cm3 放入盐水前 在盐水中下沉后 放入盐水前 在盐水中下沉后 44.8 56.1 77.3 39.2 48.8 67.9 40 50 69 33 41 57 请分析上述实验数据后回答:
猜想2是___________的;你认为导致马铃薯下沉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如右图所示,在大烧杯里有红、蓝两只彩色气球,红色气球充有CO2,蓝色气球充有空气,两只气球沉在杯底。小亮同学收集了一集气瓶CO2气体,倾倒入大烧杯中,发现其中的一只气球竟浮起来,用手轻轻将其按下,手一松,气球又会上浮,十分有趣。
(1)请你判断一下,哪只气球会浮起来?如果继续倾倒CO2
气体,另一只气球会浮起来吗?请你说出理由。
(2)小明同学觉得这个实验很有趣,也做了上述实验,可是两个气球没有一个上浮,
你能帮助他分析原因,把实验做成功吗?
32.喷泉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存在压强差。
(1)下图(a)是一个喷泉实验装置,在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胶头滴管及烧杯中分
别盛有液体。下列组合中不可能形成喷泉的是________。
A.HCl和H2O B.O2和H2O C.NH3和H2O D.CO2和NaOH溶液
(2)某学生积极思考产生喷泉的其他方法,并设计了如图(b)所示的装置。 ①在图(b)的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反应后可能产生喷泉的是
___________。 A. Cu与稀盐酸
B. NaHCO3与NaOH溶液 C. CaCO3与稀硫酸 D. NH4HCO3与稀盐酸
②在图(b)锥形瓶外放一水槽,瓶中加入酒精,水槽中加入冷水后,再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结果也产生了喷泉。水槽中加入的物质可能是__________。 A.浓硫酸 B.食盐 C.硝酸钾 D.硫酸铜
这种方法产生喷泉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城市中常见的人造喷泉及火山爆发的原理与上述____________装置的原理相似。 33.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对SO2的最高浓度限值如下表:
浓度限值(mg·m-3) 一级标准 0.15 二级标准 0.50 三级标准 0.70 从课本上了解到酸雨的危害和成因后,同学们想到:
【提出问题】某火力发电厂周围的空气中SO2含量应属于几级标准? 他们决定去实地测试。出发前,他们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查阅资料】①火力发电厂通常用含硫煤为原料发电。
②SO2能被碘单质(I2)氧化:SO2+I2+2H2O H2SO4+2HI。 ③空气中的其他成分不与碘水反应。
【设计实验】
①在5mL一定质量分数的碘水中滴入2,3滴淀粉溶液,得到________色的溶液A(淀粉是恰好完全反应的指示剂); ②将A溶液抽入一支500mL注射器中;
③抽取待测气体,用胶塞堵住针孔充分振荡后,将注射器吸口朝上小心排出余气(不要把溶液排出)。反复抽气振荡,当溶液变为无色时停止。
【实地测试】来到发电厂附近,同学们分成甲、乙两组,用相同的实验装置和溶液A,按上述方法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并同时完成实验。记录抽气次数,准确换算成每立方米空气中气含SO2的质量。实验数据填入了下表(每次抽气体积为450mL);
分组 抽气次数/次 SO2含量/mg·m-3 甲组 80 0.53 乙组 120 0.46 【交流与讨论】同学们分析实验操作过程和测试数据后发现,_____________(选填“甲组”或“乙组”)的实验结果误差较大,产生误差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组所用的装置和药品均无问题)。 【探究结论】同学们根据自认为较准确的数据判断,该火力发电厂周围空气中SO2的 含量属于_________级标准。
【反思与评价】老师在了解同学们的整个探究过程后认为:得出的结论的可信度不高。于是同学们讨论分析后,对自己的实地测试方案作出了以下调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分析计算题(12分)
34.碱面(Na2CO3)中常含一定量的杂质,某厂生产的碱面包装袋上标有“Na2CO3含量≥96%”字样。为了判断该碱面中Na2CO3的含量是否达到要求,小明取10g该碱面样品进行检验,请你帮他完成检验过程的设计(假定杂质都是NaCl)。
小学科学教师招聘科学试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