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教室观察技巧与实务.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教室觀察技巧與實務˙1˙

教室觀察技巧與實務

臺中教育大學 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呂錘卿

一、為甚麼要做教室觀察

˙能學到同理心(to achieve empathy) ˙建立合作的關係 ˙能成為較務實 ˙能建立方向

˙能獲得自信

˙能相互影響或散發熱情

˙能成為較有彈性( Borich, 1999)

二、觀察前會談

觀察前會談主要目的在確認教師所關注的,並轉換為要觀察的行為;其次是決定在教室觀察中,要紀錄何種教學資料;再次是提供機會給教師和其他教師溝通,了解他的獨特班級情境和教學型態(teaching style) 。

觀察前會談的技術有下列七項(Acheson & Gall 2003: 124-132): ˙確認教師所關注的教學重點。

˙轉換教師的關注重點為要觀察的行為。 ˙確認改進教師教學的可能程序。 ˙協助教師設定自我改進目標。 ˙安排教室觀察時間。

˙選擇觀察工具和要觀察的行為。

˙澄清所要記錄的教學內涵(instructional context)資料。

三、教室觀察方法與內容

(一)廣角鏡

廣角鏡的觀察技術是沒有特定焦點或目的。

1.軼事紀錄和錄音紀錄(anecdotal records and script taping):即簡要紀錄教室內所發生的重要事件(Acheson & Gall 2003: pp.190-194)。(觀察表1-1)

2.影音紀錄(video and audio recordings) (Acheson & Gall 2003:

pp.194-199)

教室觀察技巧與實務˙1˙

(二)選擇性逐字紀錄

教室觀察者在觀察教師教學前,事先與教師協商,共同決定所要觀察、紀錄的口語事件,然後在教學過程中將有關此一口語事件,一字不漏地紀錄下來,在紀錄中強調語言內容的正確性。從所紀錄的資料中,分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語言行為,以及顯現的教學行為(口語)問題,提供教師改進的參考。下列五項觀察內涵可做參考(Acheson & Gall 2003: pp.150-168)(觀察表2-1)

˙紀錄教師發問

˙紀錄建構式對話(概念建構) ˙紀錄教師回饋 ˙紀錄教師結構性的陳述:教師如何陳述以引導、協助學生能專注於單元目標、組織、及重點。

˙紀錄教室管理的陳述

(三)以座位表的觀察紀錄

1.投入行為觀察

投入行為觀察(engaged behavior)是指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將心力投注於課業活動的行為,如對正在進行的教學活動予以注視、傾聽、提出問題、適當表達意見、做作業等。與此相反的則是「非投入行為」,是指學生未參與課堂的課業活動,包括教師在進行課業活動而學生未投入學習,以及學生配合教師正在進行的非課業活動。(觀察表3-1A, 3-1B, 3-1C)

2.語言流動

語言流動(verbal flow)乃觀察並記錄教室中,誰對誰說話的技巧。如教師問學生、學生回答教師、教師稱讚學生、學生提問教師、學生對學生說話等。觀察者可將上課的行為分為四類:教師問問題、學生問問題、教師正向反應、教師負向反應。語言流動的資料,可顯示教師的座位偏好、學生偏好及語言行為偏好(Acheson & Gall 2003: pp.178-183)。(觀察表3-2)

3.移動型態

移動型態(movement patterns)即用以紀錄教師在上課中,教師與學生移動的情形。這種工具較適用於教師監督、協助學生練習工作、學生分組討論等的教學型態。觀察者的任務是紀錄教師與學生如何從教室一端移動到其他地方。重點是放在教師的移動上,了解教師是否運用來回走動以幫助學生和吸引學生注意力,也可了解學生是否因為想躲避作業或根本無事可做而到處移動(Acheson & Gall 2003: pp.183-188)。(觀察表3-3)

(四)檢核表或評定量表(checklists, rating scales)

教室觀察技巧與實務˙1˙

˙教師評鑑評定量表(teacher evaluation rating scales)

(五)其他教室觀察內容

1.班級學習氣氛 2.教學清晰 3.教學多樣化

4.教師的任務偏向

5.學生高層次思考和學習結果表現(Borich, 1999)

四、觀察後會談

教室觀察後會談,應注意以下原則(Acheson & Gall 2003: pp.136-142): ˙依據觀察前設定目標所觀察資料,提供教師回饋。 ˙肯定教師表現良好的教學行為

˙誘發教師之推論、選擇、及情感(elicit the teacher’s inferences, options, and emotions)。

˙鼓勵教師去思考替代方法和解釋。 ˙提供教師練習和比較的機會。

五、教室觀察中的溝通技巧

以下七個技巧可供參考(Acheson & Gall 2003: pp.113-118) ˙為教師之表現和成長給予特別讚美。 ˙聽的得比說的多。

˙認知、改述、及運用教師所說的話(acknowledge, paraphrase, and use what the teacher is saying)。

˙提出澄清問題。 ˙避免給予直接指導。 ˙提供語言支持。

˙認知並運用個人的感受。 六、結論

(一)任何人都有優勢和應改進之處 (二)教室觀察是教師專業成長的一大步 (三)互動才能提升專業層次

教室觀察技巧與實務˙1˙

【參考文獻】

古富禎(2001)。從教室觀察紀錄做教學的反思。國教世紀,198,61-68。(Edd

903444) 呂錘卿(1997):國民小學班級學生投入行為之研究。台中師院學報,11,137-166。 李俊達(2003)。另一雙眼睛:教室觀察與會談技巧。課程與教學,6(4),175-182。

(Edd 922038) 張德銳(1998):國小實習輔導人員臨床視導研習會訓練手冊。台北市:台北市

立師範學院。 張德銳(主講),段懿真(編纂)(2004)。教室觀察與回饋:另一雙眼睛。教育資料

與研究,57,128-130。(Edd 931581)

Acheson, K. A., & Gall, M. D. (2003). Clinical supervision and teacher development:

preservice and inservice applications. (5th ed.) New York: Wiley. Borich, G. D. (1999). Observation skills for effective teaching. (3r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Merrill. Bushman, J. (2006). Teachers as walk-through partner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63(6), 58-61. Downey, C. J., Steffy, B. E., English, F. W., Frase, L. E. & Poston, W. K. (2004). The

three-minute classroom walkthrough: changing school supervisory practice one teacher at a time.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Kohut, G. F., Burnap, C., and Yon, M. G. (2007). Peer observation of teaching:

perceptions of the observer and the observed. College Teaching, 55(1), 19-25. Krol, K., Veenman, S., & Voeten, M. (2002). Toward a more cooperative classroom:

observations of teachers’ instructional behaviors. Journal of Classroom Interaction, 37(2), 37-46.

教室观察技巧与实务.

教室觀察技巧與實務˙1˙教室觀察技巧與實務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呂錘卿一、為甚麼要做教室觀察˙能學到同理心(toachieveempathy)˙建立合作的關係˙能成為較務實˙能建立方向˙能獲得自信˙能相互影響或散發熱情˙能成為較有彈性(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y4e112nwm5a66i6tmib55397303xo010bc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