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长善救失)
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修养
(3)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 (4)集体教育原则 中学德育的方法:
(1)说服教育法(明示):摆事实、讲道理,谈话,报告,讨论 行为有无越轨。 (二)班级规模
班级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班级的大小会影响成员间的情感联系。班级越大,情感纽带的力量就越弱。其次,班内的学生越多,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就越大,课堂管理所遇到的阻力也可能越大。再次,班级的大小也会影响交往模式。班级越大,成员间相互交往的频率就越低,对课堂管理技能的要(2)榜样示范法(暗示):借助榜样人物的优秀品质、模范行为或英勇事例来教育学生,感染学生 (3) 情感陶冶法:创设和利用一定的情境,通过有教育意义的文艺作品对学生进行感化和熏陶,使学生在直观感受中潜移默化地形成思想品德的一种方法,良好的环境、气氛对人的身心发展、品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隐形课程,潜在课程) 苏活姆林斯:“让每一面墙壁说话” 运用陶冶法注意的事项: (1)创设良好的情境 (2)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4)自我教育法:自我教育是学生思想进步的内部动力,是一种自我修养的方法
(5)道德体验法(实践锻炼法):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中学生参加实际活动,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 中学德育的途径:
(1)教学:学校德育最基本、最常用、最实用的形式,在传授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品德
(2)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3)课外和校外活动:参加社会劳动,参加社会政治活动,班主任工作
试述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的含义以及在实践中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
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
贯彻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①“一分为二”看待学生。正确了解和评价学生是正确教育学生的前提。有的教师不能有效地教育学生,往往是因为不能以“一分为二”和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 ②长善就失,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为教育学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要促进他们的品德发展,根本的一点在于调动其积极性,引导他们自觉地巩固发扬自身的优点来抑制和克服自身的缺点,才能养成良好的品德,获得长足的进步。
③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修养。学生的进步,固然需要教师起主导作用,引导他们长善救失,但主要靠他们自我教育、自觉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
8.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1) 课堂管理
通过协调课堂中的各种关系以建立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促进学
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从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 班级管理的模式: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课堂管理原则: 1, 了解学生需求
2, 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 3, 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 4, 建立教室常规
简述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一)教师的领导风格
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管理有直接的影响。参与式领导注意创造自由空气,鼓励自由发表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而监督式领导则待人冷淡,只注重于集体讨论的进程,经常监督人的
求也就越高。最后,班级越大,内部越容易形成各种非正式小群体,而这些小群体又会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班级的性质
不同的班级往往有不同的群体规范和不同的凝聚力,良好的班级可以形成一种融洽、和睦、积极向上的群体心理气氛,这有利于课堂管理。
简述课堂气氛及其影响因素
答:课堂气氛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以及教师的情绪状态是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 2) 课堂纪律
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协调学生的行为,保证课堂目标的实现而制定的要求学生共同遵守的课堂行为规范。 类型: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任务/自我 课堂结构: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情境组合 主要包括课堂情境结构与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 学生/教师/环境
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1)学生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适应不良、厌烦情绪、挫折与紧张、困扰情绪的宣泄、寻求注意与地位、过度活动以及性别差异等。 (2)教师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师的管理方式、教师的威信等。
(3)环境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大众传播媒介、家庭环境、课堂座位的编排方式、课堂的物理环境等。 课堂问题行为的预防和矫正 1. 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
2. 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认知结构 3. 对课业给予精确的指导 4. 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 5. 协调同伴间的人际关系 6. 建立家庭联系
7. 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 3) 中学班主任工作
工作内容:
(1)了解学生:开展教育工作的前提,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成绩,兴趣爱好,才能特长,性格特征,成长经历,家庭状况,生活环境,健康状况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建立班委会,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3)建立学生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管 (4)个别教育 (5)班会活动
(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统一科任教师的影响;统一学校各部门的教育影响;统一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影响
(7)操行评定:对学生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的小结和评价
(8)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基本情况;班级工作内容、要求、措施;主要活动和安排 班集体的培养方法:
(1)确定班集体的共同目标:是集体先前发展的动力,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2)制定班级规章制度:是班集体的学习和各种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 (3) 充分发挥班委会的作用:要培养和树立班干部在集体中得威信,培养他们的服务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示范作用 (4) 发挥集体活动的教育作用
11
(5)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正确的班级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具有约束、感染和激励作用
4) 优秀班集体的培养
通过班主任等各种主要的教育力量的教育和培养而形成的班级群体
优秀班集体的标准:
(1)共同的班级奋斗目标 (2)健全的组织形式
(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 (4)平等、民主的班级氛围 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1)班集体的形成期:班级的奋斗目标和行为规范尚未完全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
(2)班集体的巩固期:开始稳定发展的时期,特征鲜明地展示出来,稳定下来
(3)班集体的成熟期:班集体的特征得到充分而完全的体现,并为集体成员所内化
班集体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1)确定班级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规则和秩序; (4)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 (5)培养集体舆论和班风
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措施有哪些
答: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途径是通过三原性的。即:主导作用的师源性,主体作用的生源性、双向作用的师生性、具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举措是:
一、培养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教育意识是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先决条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态度,与教学艺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应重视自己的情感对学生的积极影响都对营造班集体心理氛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提高教师心理教育理论修养是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关键。
三、建设班集体文化。是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根本。 四、发展学生个性是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宗旨。 班集体对学生的教育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5) 课外活动
课堂教学以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多种教育活动的总称 特点:自愿参加,自主活动,形式多样,内容开放 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群众性:看电影,参观,访问,游览,表演 小组(主要):科技艺术书画 个人
6) 教师角色心理和教师心理特征
教师角色:由教师的社会地位决定的,并为社会所期望的行为模式 教师的认知特征: (1) 观察力特征:观察学生 (2) 思维特征:思维能力是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的标志,逻辑性;创造性 (3) 注意力特征:集中表现在注意力的分配上 教师的人格特征: (1) 情感特征:优秀教师的情感特征有爱岗敬业,积极进取,热爱学生,情绪稳定,充满自信,品德高尚 (2) 意志特征:目标明确,执着追求,明辨是非,坚定果断,处事沉稳 (3) 领导方式:民主型的领导方式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大,是比较理想的领导方式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1、观察前必须向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2、在观察过程中,要认真培养学生观察的技能和方法。
3、观察后要求学生做记录或报告。4、启发学生观察的主动性。 5、在观察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加。 6、在观察教程中要有言语活动参加 7) 教师的成长
三阶段:关注生存/情境/学生
教师成熟的标志:自觉地关注学生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另一方面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 波斯纳:经验+反思=成长 8) 教师的心理健康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1)能积极地悦纳自己:允许自己不如别人
(2)有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敏锐的观察力和客观了解学生的能力
(3)热爱教师职业,积极地爱学生
(4)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乐观,积极 (5)能自我控制各种情绪与情感 (6)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 (7)能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 教师压力的应对策略:
1)教师自身减轻职业压力:
采取主动的,积极的应对方式来缓解自身沉重的压力,锻炼身体以发泄不良情绪,向自己的亲友倾诉,听取别人劝告和安慰 2)从学校管理角度为教师构造和谐的心理时空: 抓住“优势需要”,;发挥雅量效应(学校领导要有容人的雅量,善于谅解对方,化解矛盾);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 3)从社会角度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改革教育体制,为教师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提高教师待遇,免除教师的后顾之忧
如何维护老师的心理健康 1 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2 努力工作,学会休闲 3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 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 5 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6 保持健康的身体 7 学会调控职业压力
8 避免职业倦怠的消极影响
9. 补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1)心智技能,表现为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2)认知策略,表现为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的内部组织能力。
(3)言语信息,表现为学会陈述观念的能力。
(4)动作技能,表现为平稳而流畅、精确而适时的动作操作能力。 (5)态度,表现为影响着个体对人、对物或对某些事件的选择倾向。加涅认为,
心智技能不必通过外部语言表达出来
心智技能具有内隐性和简缩性.心智技能是借助内部言语进行的,不必像操作技能那样把每一个动作实际外显出来.不必用外部语言将每个动作展现出来 如何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
⑴确立合理的心智技能原型。由于形成了的心智技能一般存在于有着丰富经验的专家头脑中,由此模拟确立模型的过程实际上是把专家头脑中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经验,“外化”为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活动模式的过程。探索专家的心智活动模型的方法有两种:分析专家的口语报告;进行“心理模拟”。用模拟法建立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一般分为两步进行:创拟确立模型和检验修正模型。
⑵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由于心智技能是按一定的阶段逐步
12
形成的。因此在培训方面必须分阶段进行练习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效。为提高分阶段练习的成效性,必须充分依据心智技能的形成规律,采取有效措施。①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②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③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④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是知识直观
知识直观是领会和理解学科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要知的开端,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
陈述性知识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
错,它是人有意识地提取线索,能用言语直接陈述的知识。它主要用来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的问题 卢梭是一位自然教育思想家
正确,卢梭是最有影响力的启蒙教育家,主张以培养自然人为教育目的,主张教育顺应儿童的自然天性 教育现代化就是指学校设施的现代化
错,不但包括学校设施的现代化,还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手段,老师队伍,教育制度等方面的现代化。 同父母的关系相比,中学生与同龄伙伴的交往更加自由和平等。 格式塔学派的主要观点
答:认知学习理论包括格式塔心理学的早期研究和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格式塔心理学是产生于德国的一种心理学流派,被誉为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先驱,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诞生于1912年,苛勒、考夫卡、魏特海墨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完形—顿悟说是由德国的格式塔心理学派提出的一种学习的理论。苛勒在德国对黑猩猩学习和解决问题进行研究后提出的。 (1)苛勒的实验
在苛勒的实验中,著名的有“叠箱实验”、“接竹竿实验”。在接竹竿实验中,苛勒将黑猩猩关在一个笼子里面,黑猩猩要想得到香蕉,偶然地使两根竹竿接了起来,它就会很快地用接起来的竹竿去得到食物。黑猩猩很高兴自己的“发明”,不断重复着这一获得香蕉的方式。
(2)完形-顿悟说的主要观点 ① 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
苛勒认为,学习是一个顿悟的过程,是个体利用自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景与自身关系的顿悟,而不是尝试错误的过程。顿悟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觉的重新组织过程,从模糊的、无组织状态到有意义、有结构、有组织的状态,这就是知觉的重组,也是顿悟产生的基础。
② 学习的实质在于构造完形
在关于学习的看法上,强调学习在于构造一种完形,认为人心对环境提供着一种组织或完形作用,而这种完形和组织作用就是学习。
③ 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不是直接的,而需以意识为中介
作为现代认知心理学先驱的格式塔心理学是在批判构造主义、行为主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他们看到了这些学派的还原主义、机械主义的不足,从而把研究的对象确定为知觉、思维等心理现象上,主张研究意识,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为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心理学的来源。
格式塔学派关于学习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桑代克和行为主义的观点提出来的,在某种程度上纠正了他们的简单化、机械化的错误,并选用灵长类动物作为主要实验研究对象,这更接近于人类的学习,但它们企图用顿悟说完全解说人类的学习,也是不妥当的。同样,他们否认尝试错误的学习形式,过分夸大顿悟学习的作用与意义,也不符合学习的实际。 1.简述桑代克的学习理论。
答:桑代克是联结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学习理论被称为“联结—试误说”。
桑代克最初研究学习问题是从各种动物实验开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饿猫打开迷箱的实验。箱子内的饿猫因碰巧的正确反应的逐渐巩固,最终形成了稳定的刺激—反应联结,学会打开迷箱。因此,桑代克认为,学习即联结,学习即试误。
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他认为,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学习的过程是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
(1)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学习者
有准备而又给以活动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不活动则感到烦恼,学习者无准备而强制以活动也感到烦恼。
(2)练习律: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也就是S-R联结受到练习和使用的越多,就变得越来越强,反之,变得越弱。在他后来的著作中,他修改了这一规律,因为,他发现没有奖励的练习是无效的,联结只有通过有奖励的练习才能增强。
(3)效果律:桑代克的效果律表明,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是,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可见一个人当前行为的后果对决定他未来的行为起着关键的作用。(这个观点是他超越巴甫洛夫的地方)。据此,桑代克得出:奖励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奖励就是感到愉快的或可能进行强化的物品、刺激或后果,在桑代克后来的著作中,他取消效果律中消极的或令人烦恼的部分。因为他发现惩罚并不一定削弱联结,其效果并非与奖励相对。
桑代克的学习理论指导了大量的教育实践。效果律指导人们用一些具体奖励如小红花、口头表扬等对所有学生进行大量的重复,练习和操练。他对教师的总的劝告是“集中并练习那些应结合的联结,并且奖励所想要的联结。”桑代克举了数学中的一个刺激—反应的联结。不停地重复乘法表,并且老是提供奖励,形成了刺激(7×7=?)和反应(49)的联结。这就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
2.简述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答:人的许多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等的学习都来自间接经验。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以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地产生学习,班杜拉称这种学习为观察学习。
1.班杜拉的观察学理论是基于下面的实验提出的:
在早期的一项研究中,班杜拉及其合作者首先让儿童观察成人榜样对一个充气娃娃拳打脚踢,然后儿童带到一个放有充气娃娃的实验室,让其自由活动,并观察他们的行为表现。结果发现,儿童在实验室里对充气娃娃也会拳打脚踢。这说明,成人榜样对儿童行为有明显影响,儿童可以通过观察成人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新行为。
在后来的一项实验中,他们对早期的实验作了进一步的延伸,把儿童分为三组,首先让儿童看到电影中的成年男子的攻击性行为。在影片结束后,第一组儿童看到成人被表扬,第二组看到成人被批评,第三组既不表扬也不批评。然后,再把儿童带到实验室,里面有成人攻击过的对象。结果发吸纳,榜样受奖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最多,受罚组最少,控制组句中。这说明,榜样攻击性行为所导致的后果是儿童是否自发模仿这种行为的决定因素。 但这是不是表示受奖组儿童就习得了攻击性行为,受罚组的儿童就没有呢?为此实验人员又以糖果为奖励,让儿童尽量回忆刚才成人是怎么做的,并表现出来。结果发现,三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几乎一致。这说明,榜样行为所导致的后果,只影响到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表现,而对攻击性行为的学习几乎没有影响。只不过,儿童看到榜样受罚把习得的行为隐藏起来,不敢表现出来。 2.据此,班杜拉总结出学习的基本过程和条件
班杜拉认为,人类大多数的行为都是通过观察习得的,这个学习过程受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的影响。 (1)注意过程:调节者观察者对示范活动的探索与知觉
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首要阶段,决定着大量的榜样中选择什么作为观察对象,影响注意的因素有:①榜样行为的特性;②榜样的特征;③观察者的特点。
(2)保持过程:使得学习者把瞬间的经验转变为符号概念,形成内部表征,这一过程有赖于表象系统、语言系统,有时还有动作演练。
(3)动作再现过程:以内部表征为指导,作出反应
观察学习的第三个过程是把符号性的表征转化为适当的行为。一个人即使充分意识到了榜样行为,并记忆在头脑中,没有适当的动作能力,个体仍不能再现这种行为。所以是否具备榜样行为所需的自己能也是一个条件。
(4)动机过程:决定所习得的行为中哪一种将被表现出来。 班杜拉把习得与行为表现相区分,认为行为表现是由动机变量控制的。动机过程包括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13
如果按照榜样行为行动会导致有价值的结果,而不会导致无奖励或惩罚的后果,人们倾向于展现这一行为。这是一种外部强化。 其次,观察到榜样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直接体验到的后果,是以同样的方式影响观察者的行为表现的,即学习者的行为表现是受替代强化影响的。
自我强化是指人们能够自发地预测自己行为的结果,并依靠信息反馈进行自我评价和调节。
这就是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该理论在实际德育工作中有很多启发意义,例如:教师应该注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和借鉴的榜样,引导学生学习和保持榜样行为,并为学生创造再现榜样行为的机会,对良好的行为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错误的行为则给予批评和教育,适时强化。
简述知识掌握过程中模像直观的优点和局限性
模象即是模拟性形象。模象直观就是对事物的模象进行直接感知的一种直观方式。
优点:根据需要突出本质;突破局限提高直观效果 局限:可能与实际脱节,应该与相关实物直观相结合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
1 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包含陈述性和程序性两种形式。
2 技能是指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活动方式有时表现为操作活动,有时表现为心智活动。 与能力的关系
3知识和技能是能力的基础
知识、技能不等于能力,但有密切的关系。表现在:一是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识、技能的获得;二是能力的高低又会影响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 智力差异有哪些类型
由于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智力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1)智力的个体差异反映在个体间和个体内,个体间的差异指个人与其同龄团体的常模比较表现出来的差异。大量的研究表明,人们的智力水平呈常态分布,绝大多数人的聪明程度属于中等。而智力的个体内差异,就是个人智商分数的构成成分的差异。一般的智力测量都是由许多分测验构成的。研究表明,两个IQ分数相同的儿童,她们的智商分数的构成可能有很大的差异。 2)群体差异,是指不同群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等。目前研究的基本结论如下:1、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大致相等,但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2、男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具有自己的优势领域。 思维品质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思维品质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五个方面。 学生管理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管理学生一定要有科学的理论和依据,不得违背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2 全面发展原则。全面发展包括身心健康的发展、知识技能的发展、道德伦理的发展、审美素质的发展和价值实现的发展等。全面发展的的原则意味着教师应当让学生的每个方面都得到发展 3 集体性原则。集体性原则是指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时,要依靠集体、培养集体、教育集体,并通过集体进行教育,充分发挥集体在教育中的作用。
4主客体统一原则。在教育管理的实践中,为顺利实现学生管理的目标,在客观上要求教育管理的主体与客体在思想上、行动上统一起来,协调一致地投入到教育管理中,共同投身到教育事业的发展中。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