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课程性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体系及其基本内容的重要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大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的主渠道。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知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从而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社会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培养和提高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对共产党的信任,增强其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自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打下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结合当前的现实,课程教学力求关注现实给马克思主义提出的一系列问题。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讨论、自学等教学方法和形式。 四、面向专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是全校四年制本科各专业的公共政治理论课,是高等学校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教学的必修课。 五、考核方式
课程考试实行平时与期末相结合的方法。期末进行书面开卷考试,占课程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平时成绩主要由中期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20%)、平时作业成绩、读书笔记或论文成绩、课堂考勤成绩(占总成绩的10%)等组成。
六、教材选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0年修订版,本书编写组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 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辩证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性和特殊性;社会发展的动力 全校本科各个专业 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集体讨论、自学 9学时 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授课对象 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 授课教师 寇国辉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主要内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 4、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教学时数:2学时
<三>教学内容:
问题导入: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这一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最基本的哲学理论。哲学是对整个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的总体性思考。事实上,自古以来,人们就在生活中反复追问社会,试图理解社会的本质,解释社会(历史)上发生的种种现象。例如,西汉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几乎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
英国著名史学家T·卡莱尔认为﹕全世界的历史“实际上都是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伟大人物的思想外在的﹑物质的结果”﹐“这些伟人的历史真正构成了全部世界历史的灵魂”;
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历史的意义在于“超人”的诞生,他的“统治和奴役的意志是决定一切的力量。”;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教育家梁启超认为“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
社会现象纷繁复杂,社会历史绵延不绝,对社会及其历史发展的思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始终,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也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总会对包括人的行为在内的各种社会现
象进行总体思考。如世事变幻,其间有无规律?人生如梦,当中有无命运?各种社会现象的出现根源何在?历史的演变有无规律?人生,是命运的安排,抑或上帝的指令?人是自由的吗?等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对这些问题做出了自己的解答,这些解答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和社会运动规律理论。下面,我们就从社会现象的二元划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讲起,看看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如何回答这些问题的。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它的基本问题,其根据在于: 第一,它是一切历史观无法回避的问题。 第二,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第三,它是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这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根本标准。凡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用社会存在来解释社会意识的观点,就属于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历史观则相反,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用社会意识去解释社会存在。
第四,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所决定的是对社会历史现象的不同解释和认识上的分歧的根源。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第一性,社会存在第二性,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历史中,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它的主要缺陷是: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2、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现实的经济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的现存生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概念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首先,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