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兴趣的培养
【摘要】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和实践,并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体验、表现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学生;音乐欣赏能力;教学内容;音乐;现代教育技术
马克思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由此我们想到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学生所接受,音乐本身就会黯然失色,音乐教学就不能最终取得成功。作为一名音乐课老师要全面完成音乐教学任务,不能不重视音乐欣赏这一关键环节。我认为在音乐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音乐理论知识、音乐基本技巧,而且要在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上多下功夫。 1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因人而异
音乐欣赏需要有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文化素养,文化素质高的人更容易理解音乐中表达的内涵。比如:对天文感兴趣的人,就比较容易理解《行星组曲》;对唐诗有研究的人,就容易理解《但愿人长久》;熟悉外国文学的人,对柴可夫斯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幻
想序曲更容易接受。但对于一般人来说,要理解音乐内涵就必须加强对音乐表现手法的理解,掌握音乐欣赏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还要注重音乐内容的选择。因此,我们要选择一些歌词比较直观、内容容易理解的歌曲。比如《祖国,祖国我们爱你》,歌词语言优美、朴实无华、感情真挚,由衷地表达了对祖国的赞颂和爱恋之情。欣赏这一类作品,一般不需要作过多的探究,也不需要借助更多的资料。所以说,在音乐欣赏教学时要因人而异,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 2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注重视听结合
鲜艳色彩、生动图像,能为学生提供一种声音、文字、图象、动画相互结合而富于变化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过程当中去。我们应根据教学需要,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听、视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果”听”是引导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初步联想,那么”视”就是把这一联想进一步深化到具体形象。音乐离不开听,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听觉阶段,因为音乐总是在表现并形成一定的意境。如果过分强调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专心地听,只会注重音乐艺术本身的个性。我们运用各种辅助手段,多元化地帮助学生消化、吸收音乐,
学生就会注重音乐与其他艺术的联系,开阔音乐视野、理解多元文化。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就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更准确、更有效地把握学习对象。”因此,采用视听等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3 帮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都有深有浅,不可能完全相同,因为音乐形象本身不同于视觉形象或文学形象。因此,我们在给学生讲授音乐欣赏时,一定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各种知识,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因为丰富的联想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着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的增强、思维的活跃,会大大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例如:听一曲《保卫黄河》,学生被其粗犷、雄浑的气质所感染,会联想到中华民族勤劳、坚强、不屈的性格;听一曲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学生会联想到一幅美伦美奂的生活美景:小桥流水、青青草地,牧童横坐牛背,手拿短笛,信口吹奏,怡然自得……这种人们所熟悉的图景,其实正是作品所要塑造的形象,想象得
浅谈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兴趣的培养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