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姓名 学科 课题名称 难点名称 李芳 生物 单位名称 年级/册 乌苏市第四中学 八年级下册 填写时间 教材版本 2024.8.26 人教版 第七单元第二章第2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基因传递给子代的过程。 填写示例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难点分析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知识点比较抽象:基因传递给子代的过程这一知识点,与学生的直接经验相联系比较少,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起来有一定难度,尤其是在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这一知识点。 填写示例 知识点比较抽象: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学生在学习七年级上册关于细胞结构的知识时,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为基因这类问题比较抽象,但在整个认知过程中,学生在思维能力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困难,学生没有一定的相关感性思维。 填写示例 1. 通过简单的图片式动画直观演示让学生了解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传递的特点。 难点教学方法 2. 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由浅入深,环环相扣。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1、创设情景:“我们知道,大多数生命是从一个受精卵开始的。那么,父母究竟通过什么把控制性状的基因传递给了后代子女的呢?” 2、引出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 3、设疑:具体的传递过程是怎样的呢? 1、展示不同生物细胞中染色体的数量表格,先引导学生回顾,不同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目不同,同种生 物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相同。以此来明确细胞中的染色体保持恒定。 2、①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生殖过程中,如果父母的染色体全部进入精子和卵细胞,结果会怎样呢? ②教师在课件上用图片的形式进行展示,如果按照我们的设想:父母的染色体全部进入精子和卵细胞,带领学生一步一步进行推理,最终得出推理结果是:子代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量和亲代染色体知识讲解 数量不一致,这就和“细胞中的染色体保持恒定”的理论是相违背的。 (难点突破) ③设问:在生殖过程中,怎么保证后代染色体数目与亲代相同?引发学生的思考。 3、①引导学生阅读“小资料”:1883年,比利时胚胎学家比耐登对体细胞只有2对染色体的马蛔虫进行研究时发现,马蛔虫的精子和卵细胞都只有2条染色体(由每一对里的1条组成),而受精卵则又恢复到2对染色体。 ②图片式动画直观演示,带领学生分析马蛔虫在生殖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③设问:那么,是不是所有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都是这样的呢?,将此结论迁移到其他生物的生殖过程中。由此确定结论。 4、假设父母双方各有一对染色体,再次用图片式动画直观演示,在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让学生进行强化理解,吃透知识点。 5、进行知识迁移,由上一个缓解的“假设父母双方各有一对染色体”迁移到现实中“人体体细胞中的有23对染色体,让学生学以致用,填写人体生殖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规律图。并且总结出染色体在生殖过程中的变化规律:2n→n→2n。 6、带领学生填写教材中的”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图,不仅仅是染色体,还涉及到染色上的基因,为下节课学习“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打下基础,做好铺垫。 1.亲代的遗传物质传给子代是通过( C ) A.体细胞 B.受精卵 C.生殖细胞 D.胚胎 2.从亲代到生殖细胞再到子代,染色体数量的传递规律是( D ) 课堂练习 A.2n 2n 2n B.n n n (难点巩固) C.n 2n n D.2n n 2n 3.已知水稻体细胞的染色体数是24条,它产生的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分别是多少条( C ) A24条、24条 B.24条、12条 C.12条、12条 D.12条、24条 小结 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1. 在生殖过程中,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是 精子和 卵细胞 。 2. 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 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3. 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3对;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3条。 4. 4.从亲代到生殖细胞再到子代,染色体数量的传递规律是2n→n→2n。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初中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