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54管理学原理考试大纲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管理概述
识记:(1)管理的概念;(2)管理的特征;(3)管理的职能 领会:(1)管理的产生及必要性;(2)管理有效性的衡量 应用:联系实际说明管理的必要性 (二)管理者
识记:(1)管理者的概念与分类;(2)管理者的角色;(3)管理者的技能
领会:(1)不同层次管理者应重点掌握的技能;(2)举例说明管理者扮演的角色(3)有效的管理者与成功的管理者 (三)管理学
识记:管理学的概念 领会:管理学的特点
第一节:管理概述
一、管理的产生及必要性
1.管理的产生:?管理产生于欲望的无限性和资源有限性之间矛盾的协调 ?管理是人类群体活动的产物
2.管理的必要性:管理是组织不可缺少的要素,有组织就需要管理,管理与组织如影相随。 ?从整个社会发展来看,管理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物质力量 ?管理是任何组织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 ?管理活动具有的普遍性 二、管理的概念
概念:管理就是组织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而对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一系列协调活动的过程
①管理是对组织的管理,组织是管理的载体
②管理是一项有目的的活动,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 ③管理是由一系列活动构成的 ④管理是一个追求有效的过程 ⑤管理的实质是协调
三、管理的特性 ①管理活动不同于作业活动
②管理工作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
③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处理好人际关系) 四、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㈠计划是对组织未来活动的预先筹划和安排
㈡组织是为了完成计划而对分工协作关系所做的整体安排 ㈢领导是指挥和影响下属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的过程
第 1 页 共 42 页
㈣控制是为了保证组织按预定要求运作而进行的一系列监督检查工作 五、管理有效性的衡量
管理的有限性是由效率和效果来衡量的(效率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值;效果是指目标达成度,涉及活动的结果)
第二节:管理者
一、管理者的概念:管理者是指在组织中行使管理职能,通过协调他人的活动以实现组织目标的人
二、管理者的分类:
高层管理者:是指对整个组织负有全面责任的管理人员 中层管理者:负责制定具体的计划,是对某一部门或某一 ①按管理者所处的层次不同 方面负有责任的管理人员
基层管理者:是管理作业人员的管理者 综合管理者:是指负责管理整个组织或组织中某个事业部全部活动的管理者
②按管理者所处从事 工作领域及专业不同
专业管理者:是指仅负责管理组织中某一类活动(或 职能)的管理者 三、管理者的角色 ⑴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 ⑵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 ⑶决策制定方面的角色
四、管理者的技能
⑴技术技能(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 ⑵人际技能(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 ⑶概念技能(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
五、有效的管理者和成功的管理者
“有效的管理者”决定了组织的效率,“成功的管理者”决定了组织的效果,鉴于此,在一个组织中,管理者的类型也应该体现管理学能级原理的要求,将适合的人放在适合的岗位。同时,管理者之间形成一种互补,在纵向层面与横向层面上均能形成合理的素质结构
第三节:管理学
第 2 页 共 42 页
一、管理学的概念: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二、管理学的特点:①综合性 ②不精确性 ③实践性 ④历史性
⑤发展性 (附:①一般性②多科性③实践性④历史性) 三、管理学的学习方法:①唯物辩证法 ②理论联系实际法 ③系统方法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管理理论产生前的的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 识记:亚当.斯密的管理思想
(二)古典管理理论的形成 识记: 古典管理理论的特点
领会:(1)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2)一般管理理论的要点;(3)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的主要观点
应用:古典管理理论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 (三)行为科学的兴起
领会:(1)霍桑实验的结论;(2)行为科学的建立与发展 应用:行为科学理论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 (四)现代管理论的丛林
领会:各管理理论学派的主要特点
第一节:管理理论产生前的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
一、管理理论萌芽时期的管理思想 亚当.斯密的管理思想:
①提出了“分工协作原理”和“生产合理化”的概念,认为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主要依靠提高效率来完成,而效率的提高依靠分工,有了分工,同样数量的劳动者就能完成比去年多得多的工作
②提出了“经济人”的观点,即经济活动产生于个人利益基础上的共同利益,认为个人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兼顾他人利益,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共同利益,形成总的社会利益
第二节:古典管理理论的形成
一、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学派及其观点
㈠科学管理理论(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代表人物:“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形成标志:1911年《科学管理原理》的出版)
第 3 页 共 42 页
科学管理的主题思想就是抛弃了根据经验和习惯或主观想象与假设来管理的做法,用“科学”的观点分析工作,制定各种标准操作方法和制度,并用此方法对工人进行指导训练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主要内容:①工作定额原理 ②标准化原理
③科学地挑选工人并使之成为“第一流工人” ④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⑤管理工作专业化原理 ⑥管理控制的例外原理
㈡一般管理理论(代表人物:“经营管理之父”亨利.法约尔) 主要思想:
1.经营与管理的区别(经营的内涵比管理更为广泛,管理仅仅是经营的一项活动) 2.管理的五要素(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3.管理的十四条原则 ⑴劳动分工 ⑵权力与责任 ⑶纪律 ⑷统一指挥 ⑸统一领导
⑹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⑺人员的报酬要公正 ⑻集中与分散 ⑼等级链 ⑽秩序 ⑾公平 ⑿人员稳定 ⒀首创精神 ⒁集体精神
㈢行政组织理论(代表人物:“行政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思.韦伯) 1.理想的组织形态 ⑴超凡权力——神秘化组织 ⑵传统权力——传统组织 ⑶法定权力——法律化组织 2.理想组织形态的管理制度 3.理想组织形态的组织结构
二、古典管理理论的特点 ⑴以提高生产效率为主要目标 ⑵以科学求实的态度进行调查研究
⑶强调以个人为研究对象,重视个人积极性的发挥 ⑷强调规章制度的作用
第三节:行为科学的兴起
第 4 页 共 42 页
一、霍桑实验的结论 ⑴职工是社会人
⑵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
⑶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 ⑷存在着霍桑效应
二、行为科学理论的建立与发展
⑴关于动机激励的理论(行为科学最基本的理论核心) ⑵关于企业管理中的“人性”理论(行为科学的理论基础) ⑶关于领导方式的理论 ⑷关于组织与冲突理论
第四节:现代管理理论的丛林
一、各管理论学派的主要特点或思想 ㈠管理过程学派
主要特点:(代表人物:哈罗德.孔茨)
①以管理的职能及其发挥作用的过程为研究对象,认为管理是通过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完成工作的过程
②管理过程与管理职能是分不开的,管理的过程就是管理的各种职能发挥作用的过程 ㈡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物:切斯特.巴纳德)
主要观点:①协作系统的性质 协作的意愿 ②协作系统的基本要素 共同目标 信息联系 ③效力与效率
④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 ⑤经理人员的职能
a建立和维持一个信息联系的系统 b从组织成员那里获得必要的服务 c制定和规定组织目标
㈢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物:赫伯特.A.西蒙、詹姆士.马奇) 主要思想:①强调了决策在管理中的重要性 ②提出了决策的标准 ③明确了决策的程序 ④决策的技术
㈣系统管理学派(代表人物:约翰逊、卡斯特、罗森茨韦克等) 主要观点:
①企业是一个人造的开放系统,它同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动态的相互作用并具有内部和外部的信息反馈网络,能够不断地自行调节,以适应环境和企业本身的需要
②企业内部包括各种子系统(要素),它们是目标子系统、技术子系统、工作子系统、结构子系统,人际社会子系统以及外界因素子系统 ③从系统的观点考察企业管理的具体职能,认识企业系统在更大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使管理的各个职能围绕企业系统的总目标而发挥作用 ㈤社会—技术系统学派(代表人物:斯里司特)
主要观点:它从系统观点出发,认为要解决社会问题,不能只看社会系统,而把与社会系统
第 5 页 共 42 页
00054管理学原理自考考试大纲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