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与MRI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脊柱外伤诊断的临床价值
目的 比较CT与MRI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脊柱外伤诊断当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100例脊柱外伤患者的CT与MRI检查结果,按照检查方法分为观察组(MRI检查)和对照组(CT检查),每组50例,并对患者的诊断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观察组韧带损伤和脊髓损伤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明显,而对照组在骨折线检查诊断效果明显,P<0.05,差异明显,其他方面两组检查结果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脊柱外伤诊断当中,CT和MRI檢查均具有不同方面的优势,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可比较选择检查方法,当诊断不明确或判断不准确时,可以选择两种方法联合检查,提高检查的准确度。
标签:CT;MRI;影像学检查;脊柱外伤;诊断
脊柱损伤多为外界暴力形成,并且患者容易发生骨折和旋转损伤等,不能及时诊断并进行治疗的话,可能导致患者的生活障碍。临床对该病症的检查多为CT或MRI等影像学方法进行诊断,但两种检查方法可能存在一定的诊断效果差异,研究两种方法的检查效果可以为临床检查和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帮助。本次研究通过我院100例脊柱外伤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CT和MRI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具有较强的参考意义,详细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天津市黄河医院收治的100例脊柱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影像学不同检查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11~72岁,平均年龄为(35.1±2.6)岁;重物击伤20例,高空坠落15例,车祸15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10~70岁,平均年龄为(34.7±2.1)岁;高空坠落20例,车祸15例,重物击伤15例。所有脊柱外伤患者均经确诊,且在性别,年龄及其他病情上无统计学差异。
1.2诊断方法 患者采用X射线正侧位平片对两组患者进行检查,再分别采用螺旋CT机和MRI对两组患者进一步检查。对照组行螺旋CT横断位扫描,扫描层厚度为3.0 mm,层距3.0 mm,螺距调为1.120,矩阵为512×512。扫描时以患者的病变为主进螺旋扫描,扫描后将图像以及数据重新整理,根据整理结果判断脊柱外伤的诊断结果。观察组行MRI脊柱外伤诊断,首先对于患者的扫描部位选择轴位,以及矢状位进行扫描诊断,层厚为4.0 mm;层间距为4.0 mm,矩阵为256×256,成像序列选择SE序列,TR/TE/T1:610/20/120 ms,T1TR/TE=450/10~20 ms[1]。
1.3诊断标准 CT诊断脊柱外伤标准:患者上椎体移位可根据双环征确定,可清楚显示颈椎钩突,椎小关节骨折脱位;对于关节有无脱位或是半脱位能够较为清楚显示[1]。MRI正常脊柱表现:按照信号强度递减顺序为脂肪、髓核、骨髓、骨松质、脊髓、肌肉、脑脊液、纤维环、韧带及骨皮质[2]。用自旋回波序
列,脊髓、骨髓和松质骨在T1加权成像较为清楚,而韧带、蛛网膜下腔和椎间盘在T2加权成像清楚。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方差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检查结果比较 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方法诊断之后,以手术病例结果为标准,比较两种方式诊断脊柱外伤的检查结果,发现观察组检查韧带损伤与对照组比较差异较为明显,且检查较对照组明显高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眷髓与韧带损伤检出率比较 两组患者经过不同诊断方式比较,观察组检测出脊髓损伤与韧带损伤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脊柱损伤通常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外部损伤形成,在脊柱外伤的诊断中,由于关节错综复杂,采用普通X射线平片检查将会出现影像多种重叠,对于诊断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而脊柱外伤的患者如果未及时进行诊断,对于治疗的预后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对于脊柱外伤的诊断显得尤为重要[3]。普通X射线平片诊断胸椎骨折十分困难,对于椎体骨折,采用X射线平片进行观察不易发现骨折现象,只有患者发生粉碎骨折时崩裂明显、骨折线加宽才能够显示。而MRI能够直接显示韧带的撕裂、脊髓的损伤,不仅能够正确的判断患者急性期脊髓损伤引起的截瘫是脊髓休克还是脊髓挫裂伤或断裂伤,而且已成为唯一能够全面直接显示脊髓形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对照组采用的CT诊断发现,CT影像对于患者的骨折线、骨折部位及骨折碎片能够较为全面地显示,其主要是由于患者不同组织对于X射线的吸收和穿透性的不同,根据患者相对应部位所产生灵敏度的反馈信息进行数据转换从而对患者脊柱外伤进行诊断。而观察组采用MRI主要是对于患者脊柱外伤软组织损伤,韧带损伤以及骨髓损伤的判断较为准确,主要原因是MRI对于患者的软组织具有较高的分辨能力,相对于CT诊断而言能够更清楚的显示出单纯性骨髓损伤以及韧带损伤等现象,能够通过磁共振信号传递到计算机成像从而进行脊柱外伤的诊断,采用MRI进行脊柱外伤扫描时应首先选择患者扫描部位的轴位及矢状位进行扫描诊断。两组不同诊断方式对比结果发现,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脊柱外伤诊断其结果各有利弊,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检查韧带损伤与对照组比较差异较为明显,高于对照组26.0%。
综上所述,在脊柱损伤的诊断检查中,CT能够全面显示患者脊柱内的碎骨片、骨折线和定位椎管内的碎骨片,能够全面观察患者韧带损伤情况;MRI更能够准确的判断脊柱外伤的空间定位,能够直观体现软组织损伤情况,对于患者
病情的恢复有一定的促进功能,两种诊断方式均有较高的临床意义,均具有不可替代的诊断优势,两者结合使用将更加准确有效,从而达到更加理想的诊断结果。因此,CT与MRI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对于脊柱外伤诊断中各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两种方法相互结合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宋平.CT和MRI对脊柱外伤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10):1460-1461.
[2]张宏,余玉盛.CT与MRI对脊柱外伤诊断价值的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5):706-708.
[3]文承斌.脊柱外伤42例CT和MRI诊断价值的对比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9):705-706.编辑/孙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