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其中 积极探索
《课标》中指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的到不同的发展。当前数学教学,特别在某些基础知识教学中忽视学生主体性的现象屡见不鲜,“老师主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课堂教学模式尚未打破,主宰课堂的依然是老师。要想彻底改变这个状况,必须从老师转变教学观点这个角度出发,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改变居高临下的角色意识。自觉地走进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造条件,鼓励其自主学习。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理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不过 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水平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师科学地予以引导和培养。
一、提供探索材料
探索学习必须借助一定的材料,学生探索之前,根据教学内容,切合学生实际有意识地准备探索材料,为学习新知作一些基础性准备和必要的铺垫,尽可能扫除学习新知的障碍,使全体学生处于最佳状态。探索材料要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比如说理解物体一课,要准备观察的箱子。如果准备箱子太小,学生站在某一位置,几乎看着了箱子的全貌,和我们所要教学的实际不相符。所以必须准备站在不同位置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的箱子。所以说准备的探索材料,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就失去观察物体和意义,没有实效性。再者,还可让学生亲自参与学习材料的准备之中,老师提前一天提醒学生:“请大家和老师一起预习明天要学习的内容,再想一想将要准备哪些材料?能准备的就带上”。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能够经历材料收集、交流的过程,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实践证明,课堂上设计的
活动符合学生的需要,提供的材料越丰富、越典型、与新知的联系越密切,课上学生参与度越高,这样即切合学生实际,又能有针对性地为教学服务。
二、激发探索热情
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准确方法是“再创造”。也就是有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学时通过创设生动感人的情景、愉快精彩的活动或提升富有诱惑力的问题,其最终目的就是引起学习动机、激发学习欲望,一句话就是使学生想要学。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协助学生实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比如说“有多少个苹果”这道题,情境图上有五个盘子,每盘装三个苹果,结合信息和问题学生很容易算出3+3+3+3+3=15,这时教师接着问,6盘呢?10盘呢?15盘呢?刚开始,学生认为这很简单,埋头就开始写3+3+3+3+3…..写着写着学生犯难了,就问道:“老师这算式太长了,本子都写不下。”接着又一个学生说:“老师,才这么小的数字相加,我和同桌的结果却都不一样”。抓住此时新旧矛盾的冲突点,这时我告诉学生过去旧方法确实太繁,智慧老人告诉我们一种更简便的方法,我没有急于告诉就是乘法,看到我停下不说了,学生的耳朵都竖了起来,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我身上,一句话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都投入到6个3、10个3、15个3还能如何计算更方便的学习热情之中。使学生感到新知而不新,难有不十分难,激活学生尝试探索新知的欲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找准新旧知识的联接点,结合课堂实际,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景,提出启发性、思考性强的问题,让学生有充分动脑思考、动手探索的机会,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思维处于高度的运作状态,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
三、经历探究过程
探究性学习注重的重点是“学生学习过程”,必须让学生看到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积极有效的探究过程依赖于合适的、现实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教学中教师依据知识自身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改表现知识为表现问题,让学生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解决,逼近整个问题的解决。以凸显学生的探究过程。教师自己则巧妙地转向“幕后”,把学生推向台前,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比如说分桃子一课,学生有层次的经历了四次活动,通过亲自动手探究分法,感受并用自己的语言能描述出自己第一次分得的结果:
生1:我是小猴,他是大猴,我少吃点,他多吃点。 生2:他爬树高,摘得多,多分点,我爬树低,少吃点。
生3:这次他分3个,我分5个,下次我分3个,他分5个,我们就平等了。
生4:我分4个,他也分4个,我们俩分得一样多。
生5:老师,我的分法和他们一样,我认为这样的分就公平了。 亲自经历了分桃子的过程,不论是分得多与少,学生心里都有了切身的感受,所以能用语言述出分的多少的理由,体现分法多样化,特别是平等,一样多、公平的恰当应用,为下面理解平均分打下基础。
活动二——分鱼:这个活动我用故事引入:猫妈妈钓了12条小鱼,它来不及给小猫分鱼吃,想请我们班的同学利用刚才学到的平等、公平、同样多的方法分给四只小猫。请四人一组扮演四只可爱的小猫讨论分法,再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小鱼图片,亲自动手分一分。
生1:每只小猫分到三只。我每只小猫先分给一条,看没分完,再分一条,还是没分完,又分两条,才分完。
生2:我每只小猫先分两条,发现余四条,正好还能分一次。 生3:我是三个三个分得,因为三四十二。
用了猫妈妈分鱼这样喜闻乐见的故事情景,组织四位同学合作分鱼,学生就能把自己置身于小猫的角色当中,亲自体会猫的心情和感受。此时都想迫切分得公平合理,为此,很自然的就能抽象出最满意、最高兴的方法——平均分。学生亲自感受了平均分的必要性,亲自动手平均分。理解了平均分,还能帮猫妈妈解决生活中的疑难问题,从而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特别是生3的方法:每只小猫直接分三个,因为三四十二,分桃子是分一分与除法的第一课时,竟然就发现了与乘法的联系,令老师意想不到。
从这些活动,使我深深体会到:只要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在经历中就有感受,只要给学生充足的时空,思维就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再比如教学有几瓶牛奶(9加几)这课,准备牛奶显然不现实,我想到了试验室用的试管和试管架,我就拿了两个试管架,左边的试管架里放9个试管,右边的试管里放5个试管,看着这个情境图,让学生提加法问题,解决一共有多少个试管这个问题时,学生的汇报结果是:
生1:老师,把右边的5个拿出1个放在左边,左边合起来是10个,右边还剩4个,合起来就是14个。
受到生1的启发。生2:把左边的9个拿出5个,和右边的5个合起来10个,左边剩4个试管,合起来14个。就这样经历了亲自拿、放试管的过程,变枯燥的计算题为学生乐于动手移动试管的操作题,在活动中学会了凑
十的道理,明白了9加几的算法。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经历了满怀欲望的期待,操作失败的痛苦及获得成功的喜悦等情感体验,整个探究过程充满了曲折和艰辛,学生真正体验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及探究知识奥秘的乐趣。所以说,学生独立探究的过程,不单获得了新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四、提供探究空间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才会引发创新的火花。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要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让学生持续怀疑;否认已有的东西,提出疑问,使之更完善,更合理,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有效方法,也是学生敢于创新的标志,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起点和中心点,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宽裕空间。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以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有疑问才会引起思考,才会引发创新的火花。基于这样理念,对于每一个问题的提出,我都用心斟酌,考虑如何发问,既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学生探究后,能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使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围绕问题的探究和解决展开。教学连乘应用题时,我出示了文字题,还准备了学习材料——饮料箱,让学生结合情境尝试解答。汇报方法时,每位学生都拿着饮料箱比划着讲明自己列式的理由:
24×3+24×3 24×3×2 3×(24+24) 24×2×3
=72+72 =72×2 =3×48 =48× 3 =144(元) =144(元) =144(元) =144(元)
参与其中 积极探索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