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第2组-《罗密欧与朱丽叶》研究综述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色。

戏剧冲突方面,该剧充满爱与仇恨、情与礼法的矛盾冲突,通过爱战胜仇恨、爱战胜礼法的悲壮故事,讴歌了纯真的爱情与青春的活力。研究者也将其与中国的古典戏剧进行了比较。如郑维萍的《<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戏剧冲突之

比较》 认为《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分别是中国著名剧作家汤显祖和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重要的古典悲剧作品。两人生活年代接近,两部作品的创作仅隔三年,表达了同样的反封建主义思想的爱情主题,但却在戏剧矛盾冲突的原因、过程、人物性格、尤其结局方面各显异调,其原因在于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追求。

艺术特色方面各方面的研究不平衡,语言研究较多,结构方面的研究较少,可以运用比较研究方法与其他作品的结构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4、悲剧成因的研究。

有人认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是社会悲剧,有人认为该剧是命运悲剧,这成为历来批评和争论的焦点。在《社会与命运中毁灭的美与爱论莎士比亚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李伟民指出只要将《罗密欧与朱丽叶》结合当时历史进行认真深入地分析,便可认识到《 罗密欧与朱丽叶》既是社会悲剧,又是命运悲剧。

5、对不同中文译本的研究和比较以及《罗密欧与朱丽叶》与其他国外作品的比较。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中文译本比较多,田汉、曹未风、曹禺和朱生豪都对该剧进行了翻译,研究者对不同中文译本进行了比较研究。例如谢满兰的《以文学和以舞台表演为取向的剧本翻译的差异——对比<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两个中译本 》中指出 朱生豪和曹禺分别以文学和舞台为取向翻译了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一剧。两者在人名、称谓语、旁白、委婉语和禁忌语,乃至押韵等的翻译决策上表现了明显的差异。这是两人翻译时代背景和译者主体意识差异的结果,也是戏剧文本的综合性的体现。在多元媒体时代,两种翻译策略和实践都具有很高价值。张芳的《翻译的中庸之道——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两个中译本看归化与异化策略的运用》也是从译本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

将该剧与其他国外作品例如《奥赛罗》、《雷莉与马杰农》、《娥并与桑洛》和《熙德》的比较研究很多,主要从故事情节、表现主题、人物形象、艺术技巧等进行比较分析。《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到<

熙德>》中鲍维娜与王梅指出:《熙德》一剧写于一六三六年, 是

法国古典主义文学著名作家高乃依的优秀作品。两部悲剧的向世相去四十一年, 分处不同的国度和时代, 分属不同的文艺思潮和艺术流派, 但是在选取材料、反映生活的角度上, 在戏剧冲突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以及在总的创作思想的倾向、爱憎感情和理想的表达上却有着许多相似乃至相连之处。当然, 由于时代和文艺思潮的局限, 又使它们在表现主题、处理矛盾冲突及其艺术风格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比较地研究这两部剧作的异同,可以使我们看到资产阶级文学中

爱情题材作品的某些创作发展的轨迹。 6、其他方面的研究

国内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研究不仅仅限于文学领域,还涉及心理学与教育等方面。例如心理学上对“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的研究以及由此延伸的对学生早恋的教育问题。李双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提到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曾作过一次调查,了解父母对已婚或恋爱中的男女进行干涉的作用。他们惊奇地发现,父母的干预程度愈高,男女双方竟会产生愈强烈的爱。他们把这种现象命名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除此之外,人们对音乐和芭蕾舞等形式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也有研究。秦伟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调式比较 》中讲到《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两部作品的内容都取材于民间故事,都属于标题性音乐作品,作品曲式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对造成悲剧原因的展示有着明显区别,主、副部主题的表现和运用截然相反,音乐的主基调有较大差异,作品的整体风格迥异。 比较研究法是国内《罗密欧与朱丽叶》研究的主要方法。这一方法的运用有利于全面、深入、系统地分析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该剧中的体现。但使用这一传统的方法容易让作品研究仅仅停留在一般的社会意义和创作层面上的比较探讨,使研究缺乏新意很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准。我们可以尝试用新的方法论,用最新的学术理论对该剧进行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

国外研究在人物与人物关系,意象,狂欢化理论和一些国内未涉及的方面进行了补充。

国外研究注重除主人公之外的人物研究。国外对乳媪进行了研究,法国的泰纳在《莎士比亚论》中认为她是莎士比亚描写的最低劣族系中最完整的人物形象,但又是人类天性中最自然最放纵的代表。普希金在《关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指出茂丘西奥这一人物是才智之士,具有当时青年武士的全部弱点和优点,是整个悲剧中最卓越的人物,是意大利人的代表。

对人物关系的探讨表现在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指出在剧中男女之间的相互崇拜取代了之前传统的单方面的男性崇拜。同时也有学者对戏剧开始罗密欧的爱的转移速度之快表示了怀疑,认为由一时激情冲动而产生的爱情必然无法持久。

国外在人物以及人物关系上的研究明显比我们深入,但与国内研究存在共同的不足就是对罗密欧这一形象的研究不充分。

意象研究方面,对光特别是太阳关和星光等自然意象进行了丰富研究,认为它们在莎士比亚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斯帕津在《莎士比亚的意象》中指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主导意象是光,各意象都有其象征意义,而太阳光与星光正是青年的美丽和炽热的爱情的象征。

国外研究者还对剧中的意大利元素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这反映了意大利生活及当时的影响。普希金认为这正好反应了莎士比亚是十分了解戏剧的地方色彩的。但也有研究认为意大利元素下隐藏着英国的一些东西。

国外还利用狂欢化的理论对该剧进行了分析。Carnival and Death in Romeo and Juliet:A Bakhtinian Reading 中研究认为登

场人物和乳媪形象,大量引用谚语、娱人粗俗的幽默以及宴会场景都是狂欢化的表现。

国外研究的范围较广,除了对戏剧本身的研究外还延伸到了电影、现代剧插图、教育等各个领域。如O,what learning is!’Pedagogy

and the Afterlife of Rpmeo and Juliet 该文对学校中对《罗密欧与

朱丽叶》的教学方法及意义进行了详尽的探讨。

三、存在问题

虽然我国学者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研究很多,但是主要还是集中在其悲剧的成因及其与中国文学作品和文学人物的比较上,透过这些比较来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而对其他问题的研究相对比较少。当前国内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注重于对朱丽叶女性形象的研究,对剧中罗密欧以及其他人物的研究比较少或不涉及;2、对《罗密欧与朱丽叶》剧本本身的内容、写作意义、剧情过程研究较少,而主要集中在其悲剧结尾的研究上;3、对剧本存在的不足研究较少,主要是研究其被广泛认可的一面。更多的不足有待探讨,也许我们可以在这些方面做得更多。4、研究方法单一,主要是比较法,而且比较缺乏新意。5、研究领域不够广泛,与国外有一定差距。

参考文献:

[1][英]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罗密欧与朱丽叶》,南方出版社 2003年版。

第2组-《罗密欧与朱丽叶》研究综述

色。戏剧冲突方面,该剧充满爱与仇恨、情与礼法的矛盾冲突,通过爱战胜仇恨、爱战胜礼法的悲壮故事,讴歌了纯真的爱情与青春的活力。研究者也将其与中国的古典戏剧进行了比较。如郑维萍的《与戏剧冲突之比较》认为《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分别是中国著名剧作家汤显祖和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重要的古典悲剧作品。两人生活年代接近,两部作品的创作仅隔三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wwr9161hi9d31q9oec6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