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小丑鱼的主要品种
公子小丑鱼
学名: amphiprionocellaris 分布于中国南海、菲律宾、西太平洋的礁岩海域,体长
10~
12cm,椭圆形。体色橘红,体侧有三条银白色环带,分别位于眼 睛后、背鳍中央、尾柄处,其中背鳍中央的白带在体侧形成三角 形,各鳍橘红色有黑色边缘。 饲养水温 26~27℃,海水比重 1.022 ~ 1.023 ,海水 ph值 8.0 ~8.5 之间,海水硬度 7~8度 dh。饵料有 丰年虾、海藻、切碎的鱼肉、颗粒饲料等。它喜欢躲在海葵中, 借海葵多刺的细胞保护自己,与海葵形成共生关系。
红小丑鱼 中文名:红小丑
俗名别名西红柿(香港)
英文名: TomatoClownfish 、 RedClown、TomatoAnemonefish 拉丁学名: Amphiprionfrenatus
命名者年份: Brevoort, 地理分布:分布范围包括泰国湾至帕劳群岛西南部,北至日 本南部,南至印度尼西亚的爪哇一带海域。
气候带:热带,北纬 25 度和南纬 35 度之间
特征 软条部延长而呈方形;成鱼体黑色,头部、胸腹部以及身体 各鳍均为红色。眼睛后方具一镶白缘之宽白带,向下延伸至喉峡 部。亚成鱼体一致橙黄色,眼睛后方具一白色竖带。随着成长, 体色逐渐转红,且身体后方出现黑斑并扩散至整个身体。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习性
栖息于泻湖和海湾水深 1~ 12 米之间的水域,与奶嘴珊瑚 ( Entacmaeaquadricolor )共生。
红小丑属常见鱼种,价格便宜,购买时注意与印度红小丑 ( Amphiprionephippium ) 的 分 别 。 红 小 丑 和 印 度 红 小 丑 ( Amphiprionephippium )的最大区别在于,印度红小丑成鱼的眼 睛后方不具白色竖带,很容易辨认。
黑双带小丑鱼
学名: amphiprionsebae
分布于印度洋中的珊瑚礁海域,属雀鲷科,体长
10~ 15cm,
椭圆形。全身紫黑色,体侧在眼睛后、背鳍中间、尾柄处有三条 银白色垂直环带, 嘴部银白色, 经眼睛有一条黑带。 饲养水温 26~ 27℃,海水比重 1.022 ~1.023 ,海水 ph值 8.0 ~8.5 之间,水硬 度 7~ 9 度 dh。水质要求澄清,饵料有丰年虾、鱼虫、切碎的鱼虾 肉、海水鱼颗粒饲料等。喜欢躲在花朵般的海葵触手中。
透红小丑鱼
学名: pREMNASBIACULEATUS 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的珊瑚礁海域,属雀鲷科,体长
10~
15cm,椭圆形。全身紫黑色,各鳍紫红色,体侧在眼睛后、背鳍 中间、尾柄处有三条银白色环带, 非常美丽, 饲养水温 26~27℃, 海水比重 1.022 ~1.023 ,海水 ph值 8.0 ~8.5 之间,水硬度 7~9 度 dh 。饵料有海水中的藻类、动物性浮游生物、海水鱼颗粒饲料 等。透红小丑多饲养在有无脊椎动物的水族箱中,栖息在微微摇 的海葵触手中,楚楚动人,美艳绝伦。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红双带小丑鱼
学名: amphiprionclarkii 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的珊瑚礁海域和台湾、中国南海及菲 律宾等地,属雀鲷科,体长 10~12cm,椭圆形。全身鲜红色,体 侧在眼睛后、背鳍中间、有两条银白色环带。双带小丑的体色多 变,有鲜红、紫红、紫黑等,饲养水温 26~ 27℃,海水比重 1.022 ~ 1.023 ,海水 ph值 8.0 ~8.5 之间,水硬度 7~9度 dh。饵料有海 水鱼颗粒饲料、切碎的鱼肉、海藻等。水质要求澄清,喜欢躲在 多彩的海葵中。
咖啡小丑鱼
学名: amphiprionperideraion 分布于菲律宾、台湾、太平洋的珊瑚礁海域,属雀鲷科。体 长 5~ 8cm,椭圆形。全身浅棕色,眼睛后方有一条白色环带,犹 若套在脖子上的银圈。嘴银白色,从嘴沿着背部到尾柄连同背鳍 都是银白色。饲养水温 26~ 27℃,海水比重 1.022 ~1.023 ,海水 ph 值 8.0 ~ 8.5 ,海水硬度 7~8度 dh。饵料有藻类、鱼虫、丰年 虾、海水鱼颗粒饲料等。喜欢栖息在海葵或珊瑚丛中。小丑鱼体 表面分泌的粘液可保护自己不受海葵刺细胞的侵害,它躲藏在海 葵花朵般的触手中,与海葵形成一种共生关系。
黑豹小丑鱼 基本资料
中文名:黑豹小丑
俗名别名:宽频小丑(台湾)
英 文 名 : Wide-bandAnemonefish 拉 丁 学 名 :
Amphiprionlatezonatus
命名者 , 年份: Waite,1900 参考文献: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Allen,G.R.,1991.Damselfishesoftheworld..Merguspublishers ,Melle,Germany.271p. 第 43 页
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仅在澳大利亚和新喀里多尼亚一带海域。 气候带:亚热带,南纬 25~32 度之间 特征
形态特征:背鳍鳍棘(总数) : 10 条眼中大,上侧位。口大, 上颌骨末端不及眼前缘;齿单列,齿端具缺刻。背鳍单一,软条 部延长而钝圆形。成鱼体棕黑色至黑色,吻部白色。眼睛后方具 一镶黑缘之白带,体侧中后方具一大块呈梯形的白斑,因此也得 名“宽带小丑”,尾柄上另具一宽阔的白环带。身体各鳍与体色一 致。
体形尺寸:最大体长 14cm
习性:栖息于岩礁区和沿岸礁区水深 10~45 米之间的水域, 与紫点海葵( Heteractiscrispa )共生。
印度红小丑
中文名:印度红小丑
英文名: SaddleAnemonefish 拉丁学名: Amphiprionephippium 命名者,年份: Bloch,1790
地理分布:分布在东印度洋的珊瑚礁海域,分布范围包括安 达曼和尼科巴群岛( NicobarIslands )、泰国、马拉西亚以及印度 尼西亚的爪哇和苏门答腊岛( Sumatra )一带海域。
气候带:热带,北纬 15 度和南纬 11 度之间 特征
背鳍鳍棘(总数) :10~11 条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成鱼软条部延长而呈方形; 成鱼体红色至棕色, 体侧 1/2 ~2/3 部分为黑色,身体各鳍均为红色至棕色。幼鱼体红色,眼睛后方 具一白色窄竖带,仅向下延伸至鳃盖缘,体侧后上方具一不明显 至黑色斑块。随着成长,白带逐渐消失,而黑斑点则逐渐扩大至 全身。印度红小丑和红小丑( Amphiprionfrenatus )的最大区别 在于,红小丑成鱼的眼睛后方具一镶黑缘之白色宽竖带,并向下 延伸至喉峡部,很容易辨认。 #p#分页标题 #e#
体形尺寸最大体长 14cm 生物特征
栖息于泥泞的沿岸海湾水深 2~ 15 米之间的水域,通常成对 活动于能见度较低的地方。
补充说明印度红小丑属常见鱼种,价格便宜,购买时注意与 红小丑( Amphiprionfrenatus )的分别。
印度洋银线小丑
中文名:印度洋银线小丑 俗名别名:茶公(香港) 英文名: SkunkClownfish 拉丁学名: Amphiprionakallopisos
命名者,年份: Bleeker,1853 地理分布:分布范围包括东非洲、马达加斯加、科摩罗群岛 ( ComoroIslands ,非洲岛国)、塞舌尔、安达曼海、苏门答腊岛 ( Sumatra,位于印尼西部)和千岛群岛
( SeribuIslands ,位于 爪哇海)一带海域。没有在马尔代夫和斯里兰卡发现其踪迹。西 太平洋的族群——太平洋银线小丑
( Amphiprionsandaracinos ) 与之非常相似,常常被混淆。
小丑鱼的主要品种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