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冀州中学
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年级高三 化学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题分数100分
可能用到相对原子质量: H – 1 C – 12 N – 14 O – 16 Na – 23 Mg—24 S – 32
Cl– 35.5 Fe—56 Ba—137 Al---27 Cu—64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15每小题2分,16—25每小题3分) 1、农药波尔多液不能用铁制容器盛放,是因为铁能与该农药中的硫酸铜起反应,该反应中 ( )
A,铁是氧化剂,被氧化 B、硫酸铜是氧化剂,失去电子
C、该反应既是离子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 D、反应离子方程式为:Fe+Cu2+=Fe3++Cu
2、生活中常用到一些化学知识,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医疗上可用硫酸钡作X射线透视肠胃的内服药,是因为硫酸钡不溶于水
B.红葡萄酒营养丰富(含葡萄糖、维生素C等),常添加微量的二氧化硫,利用二氧化
硫还原性,防止红葡萄酒中某营养成分被氧化。
C.某雨水放置一段时间后pH由4.68变为4.28,因为水中亚硫酸被空气中氧气氧化成
硫酸
D.次氯酸钠溶液可用于环境的消毒杀菌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在标准状况下,100mL某气体的质量为0.179g,则该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0g/mol B、配制250mL1.0mol/L的H2SO4溶液,需要量取98%(ρ=1.84g/cm3)的硫酸体积为13.6 mL
C、人的血糖正常值在3.61~6.11mmol/L之间,某人血糖监测结果为920mg/L,则该人血糖偏高
D、瓦斯中甲烷与氧气的体积比为1:2时极易爆炸,此时甲烷与氧气的质量比为1:1
4、己知丙烷的燃烧热△H=—2215kJ·mol—1,若一定量的丙烷完全燃烧后生成1.8g水,则放出的热量约为 ( ) A. 55 kJ
B.221.5 kJ C.550 kJ
D.1108 kJ
5.下列指定微粒的数目不相等的是 ( )
A.等物质的量的水与重水含有的电子数 B.等质量的乙烯和丙烯中含有的共用电子对数 C.同温、同压、同体积的CO和NO含有的原子数
D.常温下等物质的量的铝分别与足量氯气、浓硝酸反应时转移的电子数
6.有A、B、C、D四种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B元素的最高化合价与最低化合价代数和均为0,C、D同主族,C、D的原子序数之和为B的4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氢化物稳定性C>D>B
B、BC2与DC2两种气体都能与CaCl2溶液反应产生沉淀 C、B、C、D三种元素组成的含氧酸根至少有4种
D、Cu单质与A的氧化物、B的氧化物、C单质能生成一种新物质碱式碳酸铜,该反应
属于化合反应
7、下列关于物质或离子检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在溶液中加KSCN,溶液显红色,证明原溶液中有Fe3+,无Fe2+ B.气体通过无水CuSO4,粉末变蓝,证明原气体中含有水蒸气 C.灼烧白色粉末,火焰成黄色,证明原粉末中有Na+,无K+
D.加热溶液,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一定是NH3
8、某溶液只含有Na+、Fe3+、Cl、SO42四种离子,已知Na+、Fe3+、Cl的个数比为3:2:
—
—
—
1。则溶液中
Fe3+
和
SO42
—
离子的个数比为
( )
A.1:2 B. 1:4 C .3:4 D.3:2 9
、
下
列
有
关
溶
液
组
成
的
描
述
合
理
的
是
( )
A.无色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Al3+、NH4+、Cl ̄、S2
—
B.酸性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Na+、ClO ̄、SO42、I ̄
—
C.弱碱性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Na+、K+、Cl ̄、HCO3 ̄ D.中性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Fe3+、K+、Cl ̄、SO42
—
10、下列离子或分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满足相应要求的是
( ) 选项 A B C D
11、某溶液中含有HCO3、SO32、SiO32、Cl等四种离子,若向其中加入某种试剂后,发
-
-
-
-
+
离子或分子 K、SO24、Cl、HS ---+要求 c(K)<c(SO24) -Fe3、Na、NO3、ClO ++--溶液pH=1 滴加氨水立即有沉淀产生 滴加NaOH溶液立即有气泡产生 2Na、Al3、Cl、SO4 ++--NH4、Ba2、NO3、CH3COOH ++-现溶液中仅有HCO3、SO32两种离子数量大量减少。则加入的试剂可能是
-
-
( )
A. 盐酸 B. 双氧水 C. 过氧化钠 D. 氯化钡溶液
12、下列反应中,调节反应物用量或浓度不会改变反应产物的是 ( )
①KHCO3溶液与石灰水反应,②Na2SO3溶液与稀盐酸反应,③Si与烧碱溶液反应,④Fe与稀硝酸反应,⑤金属钠在氧气中燃烧,⑥二氧化硫通入石灰水,⑦铁在硫蒸气中燃烧
A.①④⑦ B.①②④⑤ C.③⑦
D. ③⑤⑦
13、某同学用烧碱固体配制0.1mol/L的NaOH溶液500m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同学使用的玻璃仪器共有3种
B、该同学配制溶液时忘记冷却,使配制溶液浓度偏小
C、该同学定容时不慎超过刻度线,他用胶头滴管吸出一些至刻度线,则配制溶液浓度偏低
D、该同学在托盘上放置两张称量纸称量样品,由于样品吸水使结果偏高
14、对某酸性溶液(可能含有Br、SO24、H2SO3、NH4)分别进行如下实验:
-
-
+
( )
①加热时放出的气体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
②加碱调至碱性后,加热时放出的气体可以使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③加入氯水时,溶液略显黄色,再加入BaCl2溶液,产生的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对于下列物质不能确认其在原溶液中是否存在的是 ( )
A.Br B.SO24 C.H2SO3 D.NH4
-
-
+
15、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
A.用惰性电极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2Cl + 2H+
-
电解H2↑+ Cl2↑
B.用银氨溶液检验乙醛中的醛基: CH3CHO +2Ag(NH3)2+ + 2OH
-
水浴加热CH3COO+ NH4+ +3NH3 + 2Ag↓+ H2O
-
-
C.苯酚钠溶液中通入少量CO2:CO2 + H2O + 2C6H5O
2C6H5OH + 2CO32
-
D.把Fe(OH)3溶于氢碘酸:Fe(OH)3+3H+→Fe3++3H2O
16、做实验时不小心粘了一些高锰酸钾,皮肤上的黑斑很久才能消除,如果用草酸的稀溶
液洗涤马上可以复原,其离子方程式为:MnO4—+ C2O42—+H+ → CO2↑+ Mn2+ +( ),关
于
此
反
应
的
叙
述
正
确
的
是
( )
A.该反应的氧化剂是C2O42— B.该反应右边方框内的产物是OH— C.配平该反应,电子转移总数是5e— D.配平该反应后,H+的系数是16 17、现有FeSO4、Fe2(SO4)H2SO4的混合溶液,其中c(H+)=0.10mol/L.取该溶液200mL,3、
加入过量BaCl2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得到沉淀27.96g;再另取该混合溶液200mL,向其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搅拌使其充分反应,待沉淀全部变为红褐色后,过滤、洗涤并灼烧所得固体,最终得固体8.00g.则原混合溶液中c(Fe2+)与c(Fe3+)之比为 ( ) A.4:1
B.3:1
C.2:1 D.1:1
+
+
+
+
-
-
18、甲、乙、丙、丁四种易溶于水物质,分别由NH4、Ba2、Mg2、H、OH、Cl、HCO3
-
、SO42中的不同阳离子和阴离子各一种组成。已知:①将甲溶液分别与其它三种物
-
+
质的溶液混合,均有白色沉淀生成;② 0.1mol/L乙溶液中c(H)>0.1mol/L;③ 向
丙溶液中滴入AgNO3溶液有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生成。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
A. 甲溶液含有Ba2 B.丁溶液含有Mg2
+-
+
-
C. 丙溶液含有Cl D. 乙溶液含有SO42
19、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密闭容器中2molNO与1molO2充分反应,产物的分子数小于2NA
B.2 mol SO2和1 molO2 混合在催化剂存在条件下反应,反应后分子总数小于2 NA C.18g D2O中含有的质子数为9NA
D.1 L 1 mol/L的K2CO3溶液中离子总数大于3NA
20、Na2O2、HCl、Al2O3三种物质在水中完全反应后,溶液中只含有Na+、H+、Cl-、OH-,且
溶液呈中性,则( )
A.2:4:1 B.3:2:1 C.2:3:1
D.4:2:1
Na2O2、HCl、Al2O3的物质的量之比可能为
21、下列实验中,所采取的分离方法与对应原理都正确的是 ( ) 选项 A B C D 23322、某溶液可能含有Cl、SO24、CO3、NH4、Fe、Al和K。取该溶液100 mL,加
-
-
-
+
+
+
+
目的 分离溶于水中的碘 除去KNO3固体中混杂的NaCl 分离沙子和金 除去CO2中少量的SO2 分离方法 乙醇萃取 重结晶 筛选法富集 饱和碳酸钠溶液洗气 原理 碘在乙醇中的溶解度较大 NaCl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大 金的密度大于沙子 SO2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CO2 入过量NaOH溶液,加热,得到0.02 mol气体,同时产生红褐色沉淀;过滤,洗涤,灼烧,得到1.6 g固体;向上述滤液中加足量BaCl2溶液,得到4.66 g不溶于盐酸的沉淀。由此可知原溶液中
A.至少存在5种离子 B.Cl一定存在,且c(Cl)≥0.4 mol·L
-1
-
-
-
+
-
-
+
+
23
C.SO24、NH4一定存在,Cl可能不存在 D.CO3、Al一定不存在,K可
能存在
23、黑火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其爆炸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
S(s)+2KNO3(s)+3C(s)==K2S(s)+N2(g)+3CO2(g) ΔH= x kJ·mol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