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阳明心学涵养实记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作获得富贵的工具,却不能被大众共享,成为人人都能讨论与关注的议题。在这种科学主义的独断态度里,人文精神低落,人不再有存在的尊严。

再者,共产主义的意识型态,把思维割裂做「唯物论」与「唯心论」这种二元对立的系统,不能承认这种思维的误导性,由此再发展出来的「心物合一论」,更是顺着这种误见的继续引伸。因此,心学在这种对立性的思维里没有安身的位置,他们即使已经知道这种意识型态的无效性,其根深蒂固的思维习惯,让他们很难去认知灵性的层面,因此尚无法理解何谓心学,这种类型普遍来自於大陆倾向於恢复儒家思想的人。

其三,通俗佛教的意识型态,与其混合引伸出来的新世纪思维,他们对儒家有着隐藏性的敌意,执着於无本体的空法,却常对佛陀做不对应的祈祷,或喜欢豢养自我意识的心灵学说(如此不需要做任何生命改革),而对於复见自性毫无意愿。这种倾向导致灵性修持无法与社会实践结合,儒家传统的「修,齐,治,平」的理想被自认究竟或宣传欢乐的思想给架空,各种环境日渐败坏,却无大智慧者来承担,提出改变的根本办法。这种类型普遍来自於台湾有灵性倾向的人。

如果我们不能正视这三种意识型态的伤害性,对其做有效的破解,心学就无法重新大明於世。敝人主张的心学,能跟愿意开放科学典范的科学结合,不能跟固着於西洋科学的典范对话;能跟愿意把灵性觉醒带进社会改革进程的共产主义结合,不能跟否认心性是人存在根基的共产主义对话;能跟承认本体并面向社会的佛学与新世纪思维结合,不能跟拒绝活在现实人生的任何宗派对话。如果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正受着这三种意识型态的影响,却愿意脱离这种影响,来认识主张内圣与外王整合无间的心学,就请过来与敝人论学。

陈复,阳明子降生五百三十七年七月二十日

《阳明心学涵养实记》⊙陈复

搁置名词的争论

阳明先生说:「後世心性的学术无法彰显於人间,这并不是後人的聪明识见不及於古人,大抵是因为求胜的心态在肆虐,不能谦卑低头,向正确的内容学习。明明已经有个学说说的很正确了,却还有人再立一说来表示很高明,这使得这些学说越多,却让世人更加感觉疑惑。现在,心学已经出现,如果学术依旧晦暗不明,使得後来的学习者无所适从,徒然让人要说更多拐弯抹角的话,却依旧不能明白,这正是我们心学中人相互间要求胜的心态引发的罪过。现在敝人提倡良知的学说,已经将学问的头脑说得很彻底俐落,只是要各自去除求胜的心态,务必期许共同阐明心学,随着个人的因缘与际遇,去循循善诱於人,自然会各有收获。如果是拿心学来自立门户,假借卫道的名义,而内行求取胜利的事实,不顾正学因为这种心态而被日益荒废,人心因此而更加疑惑,却在党同伐异,反覆争个长短,只是在成全个人自私自利的计谋,凡是仁者都会心有不忍!」

这是嘉靖五年(西元一五二六年)他写给其弟子邹守益的第五封信。

华人面对学问,本质都有种「喜难不喜易」的心态,已经很久很久了。这种扭曲的心态,使得他们普遍喜欢来自遥远的学问,胜过於就在自己呼吸的空气里的学问,喜欢名词一堆,要通过各种转译都还不见得能理解的学问,胜过於就在谈自己生命情感变化的学问。而且,他们谈论学问的时候,目的好像在藉此表现「我的出身高贵」,来让听者自惭形秽,深感不能理解的罪过很重大,而不是要使自己或他人精神受益。这种扭曲的心态,原本普遍来自讲西洋哲学或印度佛学的人,现在则还要加上各种「新创」的儒学阐发者,他们把语言当作自己「兵不血刃」的武器,罔顾涵养心性的事实,竞相与人争论长短,然而,如果细细厘清彼此争论的起点,往往总是极其细微的名词定义问题,如果能平情去认识他人的论点,则可能彼此间根本没有什麽好去争论。

因此,学习心学的第一点,就是搁置名词。凡是与人讲话,听见有个生涩的名词在反覆讲说,必然要先问清:这个名词到底是什麽意思?彼此先对名词问题解释清楚,再探索是否还需要再申论。最好的状态,则是人与人讲话,尽可能使用最直白的话去说,说到彼此能心领神会的程度後,再给出相应的名词,就会有画龙点睛的效果。学习心学的人,要针对心性的真实面去不懈探索,却不应该有「开宗立派」的想法,因为这本身就是种求胜的心态,这种心态不去除,那会是心性整体的灾难,不论是施者或受者。有人曾经表示,世间没有「创造性」的学问,因为学问从来都在那里,哪里是被谁去阐发?这就像是哥伦布宣称「发现」美洲大陆般荒唐,人应该老实做人,实在求学,而不是执着於虚妄的创生新说。然而,这种来自於谦虚的民俗说法虽然对於去除求胜的心态有益,却并不是事实。

因为宇宙本体不断在创生其宇宙的存在,世界的存在得要不断的相应,去翻出崭新的意识来弥合,这相应来自於人的奋勉,与天无关,就这个层面而言,的确有创造性的阐发可言。但,这种阐发不是随性而发,得要有明确的宗主(信仰的对象),按着既有的脉络里给

出新的说法,因此,任何的创新,都得来自於其本来的传统,无根的创新,就是在与世界的存在脱节,这会引发世界本身的动荡,因为人的意识离开天。在这层了解里,就得跟着了解心学的两面性:首先,要学习心学,得要埋头做弟子,了解传承心学的脉络究竟是什麽,不可在未经夫子的授权与认证里,随意发表不同於既有脉络的说法,这是心学对自我的抑制;再者,通过夫子的授权与认证,心学弟子要对创造性的阐发世界的存在肩负起责任,因为天人关系要通过意识的沟通持续合一,这是心学对自性的肯认。

陈复,阳明子降生五百三十七年七月二十四日

《阳明心学涵养实记》⊙陈复

不能让懒病作祟

阳明先生说:「敝人被朝廷贬谪在龙场居住两年,没有能说话的对象。归来的路上能遇见各位道学,这是如何的幸运哪!缠刚觉得很喜悦,就随即要与各位相别,心底真是极大的惆怅。圣门的绝学,至今已是流风馀蕴,然而想求道的人很是罕见,大家只要与敝人相隔异地,就很容易被世俗摇夺求道的意志。如果不是豪杰,鲜有能卓然不被俗风改变的人。各位道学应该要互相砥砺扶持,务必要期许涵养心性有得。现在的士大夫同样有稍知求道的人,却都因为实德未成,就开始揭举名目自相标榜,却引来世俗人士的诽谤,因此往往堕落到无法立足的程度,反而是给崭新的大道的出现在作梗。各位道学应该引此为鉴,振落无谓的声色荣华,要在自己真实的处境着手改革。」

这是阳明先生在贵阳书院写给学生的书信,题目是〈与辰中诸生〉。

每个人都很容易觉得自己很忙,然而,忙的事情多半与道业无关,而是些与具体利害有关的事情。人只要待在自己的处境里做着与利害有关的事情,没有几天就会把圣学抛诸脑後,被各种利害牵着鼻子摇摆不定,自然跟着昏沈不定,因此就很难再涵养什麽心性。夫子就是教授儒家心性的老师,人需要认夫子,而有个涵养心性的团体,常常相聚论学与做工夫,使得自己能有调养生息的契机,如果总是自认很忙,无法来聚会,那其实并不是忙,而是懒病在作祟。懒病是养就一身积习的原因,积习会使得人总是想着最便利自己嗜欲的事情,只要每回在嗜欲前面退却,不断喂养着嗜欲,那就很难去看见心性的根苗了。

这几年,儒家好像有些复兴的苗头。然而,有很多儒者,不是立志做圣人,而是立志做大师,因此,他们只是曾经读过儒家的经典,擅自做些引伸,就开始自立宗派,把某些片面的主张给扩大,称作某学。开宗立派本来是学问蕴生自然的现象,然而,如果没有通盘的论理脉络,并做过心性的实证,厚积而薄发,说出来只是媚惑世人而已,自误且误人不说,更会干扰崭新的大道的出现,隐瞒实学复兴的契机。因此,敝人希望学习心学的人,能埋头做工夫,不要出风头,尤其不要随意去网路驰骋文笔,用言语搅和名相,与人相骂而自认得意。我们需要把心性琢磨得光亮,在真实的人生里奋斗,在社会里随机缘去播洒心学的种子,这缠或真能呈现出行道的风范。

陈复,阳明子降生五百三十七年七月二十三日

《阳明心学涵养实记》⊙陈复

跟阳神祈祷

阳明先生说:「寻觅圣人的学问如果不能获得,这只是因为未曾立志的缘故。天下人,有志於获得车子,就能获得车子;有志於获得皮衣,就能获得皮衣;有志於搞星象当巫师,就能搞星象当巫师,对任何事情有志向却不能办到,敝人倒是从来不曾看见。豪华的车子,美丽的皮衣,与搞星象当巫师者遍布於天下,想要寻觅圣人的学问的人,数百年来看不见一二人,真是圣人的学问很困难吗?还是要人立这种志很困难吗?不立志做圣人,而能成为圣人,敝人确实就没有见过有这种事情。」

这是阳明先生写的〈赠林以吉归省序〉。

做个空义的佛,其境至广大至深刻。人尚且不能做个大有义的圣人,如何能做个空义的佛呢?圣人与佛并不对立,甚至应该要说,只有先做个圣人,缠能接着思考如何做个佛,不按照这个次第,那就是在「踏虚不踏实」。只有能给出大有情,缠能去论是否需要大无情。如果这层义理的先後不厘清,那会开启个人与社会的混乱。人其实并不远离圣学,有如此大量的人,会到庙里求神保佑平安,他们渴望的是什麽?还不是个人与家人的生命能获得神的眷顾。期待个人卑微的生命能有个更大的能量做靠山,这本来并不是问题。

问题在於:人要不就去佛教的庙宇,请佛陀保佑,要不就去道教的庙宇,请诸神保佑。佛陀不保佑世俗的平安,这点已经阐释过。道教的诸神能不能保佑世俗的平安呢?这要看人信奉的神是什麽型态的神。有的神是「天造神」,这是宇宙自然孕育出来的神灵,有的神是「人造神」,这是人类文化孕育出来的神灵,这还有两种:有的曾经真实存在(如英雄豪杰),有的不曾真实存在(如孙悟空),不论是否曾经存在,只要人信,那个神的灵识就出现了。但,什麽样的人去信,慢慢累积出共聚的效应,会影响到那个神的灵识的品质高低。

品质高低并不是指应许能耐的高低,甚至有时阴神的应许能量更高。然而,阴神会有阴报,阳神会有阳报。人自身气焰不正,自然而然会跟阴神去求,即使暂时立刻获得应许,其後要偿还的利息,绝对会超过本来的祈祷内容。因此,你常会看见有人倏忽名利双收,却数年後跟着身败名裂,甚至性命被夺去,家人都在承受苦果,那就是求阴神的效应。人还能平平安安的活着,依循着正确的观念而端正活着,就是宇宙至上给人最大的恩惠,究竟还有什麽不满丶执着与贪恋,要去跟神祈祷呢?

因此,获得神的眷顾,其实应该是听从曾经真实活过的圣人的教导,他们经历过的苦难,使得他们的话语更加真实。祭祀圣人,就是祭祀阳神,按着圣人给出的观念而在生活里实践,就是活在神许诺的幸福里。人如果贪恋着车子与皮衣,应当要自问这就是幸福吗?光鲜亮丽的物质,不如有人真诚的爱你,而你还能真诚的爱人,更来得可贵。立志做圣人,只是在立志过着精神富饶的人生,精神富饶的人生,并不意味着就会过着物质困窘或物质富裕

的日子,而是正神会保护你不论富贵或贫贱,都因为有着正确的观念,而过着充满爱意的人生。

陈复,阳明子降生五百三十七年七月二十二日

阳明心学涵养实记

作获得富贵的工具,却不能被大众共享,成为人人都能讨论与关注的议题。在这种科学主义的独断态度里,人文精神低落,人不再有存在的尊严。再者,共产主义的意识型态,把思维割裂做「唯物论」与「唯心论」这种二元对立的系统,不能承认这种思维的误导性,由此再发展出来的「心物合一论」,更是顺着这种误见的继续引伸。因此,心学在这种对立性的思维里没有安身的位置,他们即使已经知道这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wpf30p7d1555jd3wyig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