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涵养实记》⊙陈复
拜师学习的要义
阳明先生说:「要向比我早觉醒的人学习,既然已经承认他比我早觉醒,就要尊重他的地位,跟他拜师,就应当专心致志,只有他说的话缠听,如果他的观念与我不合,不可就把他的话弃置,必须跟随着他的脉络去思考,如果思考不能获得解答,还要再跟他请益厘清,务求彻底了解他全面的意思,不敢动辄滋生对这位先觉者的质疑与困惑。因此《礼记》说:『只有老师严格其门径,大道缠能被尊重,大道被尊重,然後人民缠能知道要尊敬学习这件事情。』假如没有尊崇老师的地位,对他的教育怀抱着笃实信仰的心情,则必然有轻忽怠慢,把学习这件事情看得太过容易的意念,这会使得他的言语我们未曾严谨倾听,那犹如未曾听进去;听进去却不严谨思考,那犹如未曾思考,如此虽然自称跟他拜师,犹如未曾跟他拜师一般。」
这出自〈示弟立志说〉,阳明先生写给其弟王守文有关立志的一封信。
如果没有给出观念,使得世界因此而存在,那宇宙对我们人类来说,根本不能意识到其存在。因此,能给出观念的人,让我们透过意识,能安身在这宇宙内,这就是我们的先觉者。宇宙的源头就是本体,然而,宇宙本体不会自称其本体,只有观念能让本体被洞见,能帮忙我们洞见本体的观念,就是世界本体,透过世界本体,我们与宇宙本体扣应。就儒家的义理来说,这世界本体得要由人担任,观念缠会因此现身,我们如要学习能洞见宇宙本体的观念,就得要去认世界本体,这就是古时候拜师会如此重要的根本原因。
理性知识的观念,自己或许能读书获得;灵性知识的观念,如果没有良师的细致指引,那就难免会被各种观念的黑洞给卷失,终生迷路在宇宙里。有关於宇宙本体的观念,会含有大量的冥契经验,冥契经验这个桥梁,沟通着天与人这两个主体(与受体),能让天与人相互契合的内在脉络,就是世界本体给出的灵性知识。谁能担任世界本体?这个问题不应该问自称是世界本体的人,而应该问在寻觅宇宙本体的人,如果你想与宇宙本体相见,你就应该承认能帮忙你相见的宗主,当你承认「他是我的宗主」,你就应该笃实去信仰他的教育,按着他给出的指示去学习掌握观念。这种信仰的过程并不是如同傻子般不闻不问,正好相反,你应该要摊开来检视生命,把自己的各种状态细致与他对论究竟。
自我与自性是个既矛盾且相容的两个机制。人如果没有自我意识,那大概就无法行住坐卧了,人如果只有自我意识,那大概就无法去复见自性本体了。但,行住坐卧里,依旧有着自性本体的作能,阳明先生强调「事上磨练」,就是在强调这个作能。自我意识让人能确认自己肉身的存在,自性本体却能让人因了解世界的存在,而了解宇宙的存在。没有肉身,我们无法体察万有,但,局限在肉身,我们无法与万有合一。在静坐里,最常发生的困境就在於人每当「发现」自我意识不见了(那同样意味着肉身不见了),人就会惊慌失措,立即
想要「拉」回来自我的存在感。你就能看出要让人泯灭自我,这是如何困难的一件事情。这同样使得悟道这件事情跟着变得极其困难,因为自我感不愿意消失,自性本体就被架空,无法如实存在。
由於当前人的自我意识受着物质的拥有而不断被强化,致使最彻底的悟道变得几乎没有机会,相当大量的新世纪觉知者开始转而强调带着自我意识的解脱法,意即不要任何良师,靠着广读某些灵性知识的书籍来自救自度。首先,灵性书籍的作者,还是来自於先觉,全然的自救自度只是自我的想像;再者,不认任何先觉做自己的灵性导师,结果往往是任着自我意识的喜怒哀乐去学习,如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就当作「良知」,那就是阳明後学王艮引来的弊端,误把自我当自性,这真该被称作「认贼作父」了,这只能带来暂时性的喜乐感,并把喜乐感当作解脱,却因为同时间还有哀怒感会伴生,因此人就会活在喜怒无常的情绪状态里。当你发觉自己处於喜怒无常的情绪状态,你还会不会认为「这就是解脱」,答案应该不问自明了。
陈复,阳明子降生五百三十七年八月十一日
《阳明心学涵养实记》⊙陈复
不能驰骋於兽性
阳明先生说:「如果人喜欢标举荣华,拿些表面的东西来装饰点缀生命,就最糟糕的现象来比喻,举凡平日自称的学问思辩这类东西,都能成为长久骄傲於世人,让自己的过错被掩盖住的资粮,自认为能进於高明光大的意境,而不知道已经陷溺在对人凶狠残暴,讲话古怪乖戾,很妒忌他人而行事阴险的状态,这实在是很令人悲哀!从这阵子毁谤敝人的事件来看,更能发现我们这些同侪往日论学都出於这种状态,自是都陷溺在狠戾险嫉里。诚意是圣学真传,可惜已经被湮埋沦落很久很久了。自己往日看见这个观念,还显得恍惚,没有踏实把握。这些时候,敝人没有什麽进展,唯独在这点还看得比较特别清晰,真正是痛快,再没有疑惑了。」
这还是出自〈与黄宗贤〉这封在癸酉年发出的信。
太多人喜欢拿些古人的言语,或洋人的观念,就在咬文嚼字,不断敷衍与铺陈这些说法,讲得越艰涩越高兴,目的却不在於澄清真实,而是要藉由操纵或编织这些说法,来「证实」自己已经是如何的高明光大,并跟人炫耀自己的学识,或用来打击自己预设(或对自己有威胁)的敌人,这样的人,实体的空间就是那些象牙塔里的学者,他们往往在各种学术探索里显露出犬儒的脸色,批评全部被他们看见的人与事,好像其他人的言语或观念都犯大错,只有「像他们自己」那样的状态缠是正确;虚拟的空间就是那些网路自封的大师,他们很认真在网路跟人做文字斗争,永远不服输,好像他们的生命没有任何需要自省或谦虚的角落,他们自认永远都处於绝对真理的位置。这些人其实并不是在驰骋学问,而是藉由学问做工具,来驰骋他们最原始的征服欲望,那是种兽性。你花时间跟他们说话,如不是自取其辱,就是自讨没趣,浪费精神,却不能领会任何有益的内容。
诚意不是道德,如果把诚意理解做道德,就会误认诚意是种「外加的规矩」,诚意只是两个状态:意即「带着自性去意识」与「如实的对待生命」,这其实是很细微的差异,或者说,这是同一个状态的前後阶序,意识自性只是种意愿,当你发出这个意念,这意念的存在本身就能打开自性,接着你就用这意念去检视生命,包括自己与他人的生命,不加隐瞒或隐藏,这不加隐瞒或隐藏,并不见得是指对人言语的不加隐瞒或隐藏,这还是外加的名相,尽管意念不可能没有任何名相(这是儒家与道家的最根本歧异),但,这名相首先要具有内在性,意即你透过言语给出的观念,在意识深层编织出有关於生命的意义脉络,能展开编织的机制就是自性,其能精确掌握生命处在如何的阶段。
驰骋於兽性,却自认高明光大,这是在着魔。谦虚固然是种美德,然而,面对人人都在驰骋自我意识的时空,我们当然不能驰骋於兽性,却同样不能只靠美德而活,因为人人都在用自我意识去争与抢,社会已经没有包容与礼让的共识,这就是末法时期的特徵,我们得要有更深沈的内在来帮忙我们顶天立地,面对这种内在而谦虚,靠着这种内在而获得面对困难的能量,那就是去意识自性,并如实检视生命里的每个环节。
陈复,阳明子降生五百三十七年八月十日
《阳明心学涵养实记》⊙陈复
杀人要割咽喉
阳明先生说:「後来人家不断把纯甫说敝人的事情传递过来,甚至有为我感觉很愤怒,他们的措辞严厉,脸色都大变了。敝人都怀着不起舞的意念,深知不能掉落至精神的陷阱,这更是不能忍住一日而忘记纯甫。因为平日深爱他到达极点,情感深厚,自然如此流露。十
天内再有个素日相知的人从北京来,很详细的传达纯甫说敝人的事情。敝人私自怀疑有些轻浮浅薄的人,很希望我们心学同志(吾党)发生嫌隙,利用误会去见缝插针,鼓弄是非,胡编故事,虚构大量本来没有的内容,那些未必出自於纯甫的嘴巴。敝人并不是矫揉造作要替纯甫说话,这实在是顾念着往日深厚的情谊,不忍拿这些谣言去猜疑。敝人平日厚爱纯甫,都出自於道情,本不是私情;纵然纯甫今天轻薄敝人,当同样不是私情。既然敝人未尝私厚纯甫,纯甫同样没有私薄敝人,那我们心里还有什麽东西无法容纳呢?往往看见世俗朋友容易生出嫌隙,都会觉得他们因为有利益在外面苟合,并不是关於自性的拿捏有契合,因此当利益不合就会翻脸,私自曾经叹息怜悯。自认为我们心学同志数人,纵使散居於敌国或仇家里,断然都不至於如此。没想到今天还会听见这些真假相参的议论,对此只有自省与自责。」
这还是出自〈与黄宗贤〉这封在癸酉年发出的信。
阳明先生的思维就正如他的书法,都是千折百转,同一行字里往往酝酿着好几层的语意,文言文转出白话文,常需要很详细转出真实的义理,不能简单直译。这封信里既表示已经知悉纯甫在诋毁他的事情;还表示他觉得有人在挑拨心学同志的团结;既觉得很爱纯甫,对此只有自省与自责是否做得尚不圆满;还有告诫黄宗贤不要再去扩大同志的间隙,虽然他前面表示他很喜慰宗贤的忠实与爱护。如果你知道阳明先生思维的复杂性,顺着这复杂的思路去领会,就能了解阳明先生从修身到治国,甚至只是写这封信,全都是在做同一件事情,那就是会透过转来转去来呈现其无比的锐利,直指并解决议题的要害点。
因此,他文末会说:「敝人这阵子跟朋友论学,只有去说『立诚』两字。杀人要在咽喉上给一剑毙命,我们做学问,只有从心髓最细微的点做工夫,自然能因笃实而放出光辉。虽然私欲刚开始萌芽,我们就立即注意对治,真好像是把雪块放到炙热的火炉前,瞬间就融化,充盈天下的本体就被树立了。」这段话,真有如宝剑出鞘的寒光四射,让人不寒而栗!杀人要割咽喉,救人要立诚意,如果不拿出最赤裸的诚意来面对生命,只是就抽象概念或表面现象去谈,那都是在浪费彼此的时间与精神。阳明先生讲话直接插进心髓最精微的点,如同将军杀人那般俐落的救人,我们现在论心学,同样应该如此摊开来检视,毫不隐瞒或保留,直讲生命最根本的处境。
陈复,阳明子降生五百三十七年八月九日
《阳明心学涵养实记》⊙陈复
王阳明被诋毁
阳明先生说:「收到您的来信,里面提到纯甫的事情,态度如此的诚恳,看得出您对敝人这个朋友真是忠实与爱护到极致了。世道衰败,风俗颓废,心学的朋友里,即使平日最敬爱的对象,都还是在改头换面,把持着首鼠两端态度,游离於朱熹与敝人的学说间,希望能取得世俗的宽容,让自己能容身,他们这种意念与思想,实在是如同衰败的冷风袭来,真让人觉得怜悯不已。像是我兄长这样坚持着心学,真可说是信仰大道如此的笃实,把持着德性,不断去阐发到底啊!敝人真是如何的有幸!如何的有幸!在留都的时候,敝人与纯甫来往很亲密,或是一个月见一回面,或隔月不见得见一回,不断对他有规劝与忠告,都是发自於敝人的诚恳与爱护,出自於最真实的心底,从来没有怀着丝毫的计较。纯甫或许对我有些疏远与见外,然而我的这片心真是可在鬼神的面前对质。其後纯甫辗转做官北上,敝人缠开始觉得有些感觉不大契合,纯甫可能并不接受我的意见,思前想後,有着痛苦与悔恨,却还会不断指责自己,认为我们人与人相交贵在真实,怎麽能有这些芥蒂呢?这是堕落至人世间计较的坑洞与陷阱里,这样的胸怀未免太过狭窄了。当下对於纯甫的不满就冰消雾散了。」
阳明先生都会被诋毁?没错。这是全部大觉知者都无法闪躲的难关。正德八年(岁在癸酉,西元一五一三年),因为王纯甫在外面不断诋毁阳明先生的人格,并不再相信心学,他的弟子黄宗贤对此很不满,告诉阳明先生,阳明先生因此写〈与黄宗贤〉这封信,告诉他自己的心路历程。
文言文里的「朋友」,与我们现在白话文里的「朋友」,虽然是同一个词汇,内涵的精神却很不一样。现在深受西洋文化的影响,「朋友」两字就只是意味着有共同的嗜好或话题,彼此没有利益的直接冲突,或者反而有直接的利益共生关系,使得个体与个体间很常来往,维持着对彼此都有利的情谊,如此就能称呼做朋友了。文言文里的「朋友」则有着一只鸟比翼而飞的意思,他们就是一体,有着相同的生命脉络,相同的观念与信仰,因此会共同前行。在这种古老的脉络里,不可能有「酒肉朋友」这种想法,只要是朋友,就是亲密无间奋斗终生的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