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
【2019最新】精选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3水体运动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1小题,共44分)
基流也叫底水,是河道中常年存在的那部分径流。基流指数是基流占河流径流的
比重。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河流基流指数与气温和地形的关系图。据图完成1~2题。
1.该河流可能分布在我国的( )
B.东北地区 A.东南地区 D.西北地区
C.华北地区
2.有关该地区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河网稠密,径流量大
B.为季节性河流
C.季节性积雪融水是河流主要的补给来源
D.河流含沙量大,多为外流河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基流指数随温度和高程的升高而增大,表明该地区河流的主要补给方式是冰雪融水补给。第2题,西北地区为干旱、半干旱地区,
降水很少,河流的主要补给方式是冰雪融水补给,因此多为季节性河流。
答案:1.D 2.B
(2017·西安模拟)读某河流水系略图,完成3~4题。3.与乙地相比,甲地沼泽分布少的主要原因是( )
B.落差较大 D.蒸发较少
A.降水较少C.下渗严重
4.与福斯相比,科连特斯( )
A.流量大,水位季节变化大B.流量小,水位季节变化大
2019年
C.流量大,水位季节变化小D.流量小,水位季节变化小
解析:第3题,根据图中经纬度进行区域定位,此地应位于南美洲大陆东岸。根据纬度可知,当地气候主要为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从沼泽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乙河流域上游和科连特斯附近,说明此处地势较周边低洼。在甲河上有较多的瀑布,且距离较近,表明该河流经处地势起伏较大。再根据沼泽形成的原因来分析甲地沼泽分布少的原因。依据图中河流的分布,可知甲河与乙河之间有分水岭,且为南北走向,故甲处位于来自大西洋湿润气流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故A错误;下渗情况没有明显资料故无法进行比较,C项错误;若甲处蒸发少,则地表水会丰富,应容易形成沼泽,与题干要求不符,故D错误;结合瀑布的分布,可知甲处地势起伏大,不易形成沼泽,B项正确。第4题,根据图中两城市在河流上的位置:福斯在甲河下游部分,科连特斯在甲河与乙河的交汇处附近,福斯在科连特斯的上游。故福斯的河流径流量受甲河流域影响,影响科连特斯的河流径流量受甲、乙两河流域影响。从流量上看,下游处的科连特斯应大于福斯。从汛期开始的早晚来看,因甲河更靠近海洋,又处于迎风坡,故甲河汛期开始早,乙河开始晚,而科连特斯处受甲、乙两河的影响,
故科连特斯的汛期结束晚于上游处只在甲河上的福斯。
答案:3.B 4.C
北半球季风区某湖泊与其外流河干流存在“吞吐”关系。下表为该湖泊水位(水面海拔)和TSS通量(指在水流中悬浮运动的泥沙量,流入为正、流出为负)随季节变
化统计表。读表完成5~6题。
月份水位 1 2 311 4 5 6 7 89 10 118.5 129.9 (m)9.28.3 11.812. 314.2 15.3 16.7 14.9 11.2 TSS通量(10 6- - kg)
23055 -35 -20 70 380 1 275 2 340 820 -305 -410 -3255.下列关于该湖泊TSS通量变化产生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湖畔土壤肥力下降 ②湖泊航运条件变差 ③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增多 ④
2019年
湖泊调蓄功能下降 ⑤湖泊对周围局地气候的调节作用减弱
B.②④⑤ D.②③④
A.①②④C.①③⑤
6.该湖泊可能位于我国( )
A.青藏高原C.东北平原
B.四川盆地 D.长江中游
解析:第5题,题干材料提示该地位于季风区,可知降水季节变化大,再根据湖泊与河流存在“吞吐”关系,以及表中湖泊水位和TSS通量可知,夏季河流水注入湖泊,河流挟带的泥沙进入湖泊, TSS通量为正值,冬季相反。计算可知,全年TSS通量为正值,说明湖泊泥沙增加,淤积严重,会使湖泊航运条件变差;湖泊调蓄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节气候作用减弱;但泥沙淤积将提高湖畔土壤肥力。第6题,根据该湖泊位于季风区和水面海拔仅10米左右,可排除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TSS通量正负可以反映河湖之间补给的方向,间接反映流域雨季的长短,据此可以判断该湖泊是位于南方还是位于北方,5~9月TSS通量为正值,可知该时期河流水注入湖泊,
该地雨季较长,属南方地区。
答案:5.B 6.D
(2017·湖南六校联盟)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提升水环境质量、推进水生态文明逐渐成为共识。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城市一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与传统雨水排放
模式比较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城市化的发展对区域水循环造成的影响是( )
A.地下径流量增加
B.蒸发量增加
C.雨季地表径流量增加
D.降水量增加
8.该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相比,具有的优点是
( )
2019年
①解决城市缺水问题 ②解决城市洪灾 ③增加下渗量 ④补充地下水
B.②③ D.③④
A.①②C.②④
解析:第7题,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路面硬化面积增加,减少了雨水下渗,使得地表径流总量增加,汇流速度加快,地下径流减少;硬化路面阻断了土壤和大气的直接接触,蒸发量可能会减少;城市化对区域降水量没有明显的影响(仅对城市局部地区降水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对整个区域的降水来说,影响极小)。第8题,该小区的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增加了绿地面积和集雨管网,且道路为渗水道路,因而可以增加下渗量,补充地下水;该系统只能“缓解”而不能解决城市缺水问题与洪
涝灾害。
答案:7.C 8.D
图1、图2为我国部分海域夏季和冬季的洋流图。读图回答9~11题。
9.形成我国最大渔场的两股交汇洋流是( )
B.③与⑤ D.③与⑥
A.②与⑤C.④与⑤
10.关于图1、图2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表示冬季,沿岸寒流势力较强大
B.图1表示夏季,暖流势力较强大
C.图2表示夏季,沿岸寒流势力较强大
D.图2表示冬季,暖流势力较强大
11.我国四大海域近岸,一年中出现海雾天数最多的是( )
B.黄海 D.南海
A.渤海C.东海
解析:第9题,我国最大的渔场是浙江舟山渔场,它是台湾暖流②与黄海沿岸寒流⑤交汇形成的,洋流交汇使海水搅动,海底营养物质被带到海水表层,饵料比较丰富,吸引鱼群集聚。第10题,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季风气候显著,冬季吹偏北
2019年
风,受其影响,东部沿海向南流的寒流势力较强,北上的暖流势力相对较弱;夏季吹偏南风,东部沿海向北流的暖流势力较强,南下的寒流势力相对较弱。图1中寒流⑤流向南海,势力较强,暖流①、②、③、④势力较弱,故图1表示冬季,A正确;图2中寒流⑤只流向东海,势力较弱,暖流①、②、③、④势力较强,故图2表示夏季,B、C、D错误。第11题,海雾是海面低层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所造成的一种天气现象,大多出现在寒暖流交汇处和寒流流经海域。结合图1和图2可以看出,东海、南海夏季主要是暖流流经,渤海、黄海冬季和夏季都有寒流流经,东海与黄海的交界处冬季和夏季都有寒暖流交汇。整体来看,渤海、黄海一年中出现海雾的机会最多,而黄海
纬度比渤海低,温度较高,水汽遇冷更容易凝结形成海雾。
答案:9.A 10.A 11.B
二、综合题(共56分)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8分)
伊塞克湖属于内陆咸水湖,湖面平均海拔约1 608米,面积6 300多平方千米,是世界最深的高山大湖,湖水清澈澄碧,终年不冻。该湖东西两岸年降水量差异大,东岸地区有常年积雪。在伊塞克湖的沿岸地区,人们广泛引用注入此湖的河水发展灌
溉农业,这里已成为吉尔吉斯斯坦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1)说明伊塞克湖水位季节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原因。(8分)
(2)分析伊塞克湖冬季不结冰的原因。(6分)
(3)分析伊塞克湖东岸有常年积雪的自然原因。(8分)
(4)有人建议在伊塞克湖沿岸地区大力发展灌溉农业,你是否赞成?说明理由。
(6分)
解析:第(1)题,由题可知,伊塞克湖属于内陆咸水湖,该区域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候干旱;图中显示伊塞克湖的湖水主要来源于河流,而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是高山冰雪融水,河流流量受气温影响较大,所以该湖的水位季节变化较大。第(2)题,由材料可知伊塞克湖是“世界最深的高山大湖”,所以湖泊水较深,水体面积大、水量大,湖水不易结冰;该湖泊北部地势较高,山脉阻挡了冷空气的侵入;该湖属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