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心理学概论预习复习计划资料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

特点:只有那先能看见到和接触到的东西才是真实的,看不见=不存在 获得客体永恒性概念(2岁) B、前运算阶段(感觉、2-7岁)

特点:自我中心主义 思维的刻板性与不可逆性

总是从他们自己的观点看世界,不能从别人的观点知觉事物。 C、具体运算阶段(事例、7-11岁) 特点:形象思维,获得“守恒”的概念

D、形式运算阶段(推理,11-16岁、20岁以后) 特点:抽象逻辑思维 三、皮亚杰两个阶段理论:

他律道德:(5-8岁)遵守规范,服从权威,对错的判断只看重行为的后果,不考虑行为意向,因而称为道德现实主义。 自律道德(9岁以上)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性。

第三章 感觉

一、感觉概述:

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感觉的规律

1、感受性:对刺激的感受能力。

2、绝对阈限:刚刚能感受到的最小的物理刺激量。

3、差别阈限:刚刚能察觉出两个刺激的最小差异量成为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

#*

4、感觉现象:感觉适应、对比、后效。联觉

⑴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觉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注:P200的明适应、暗适应。

⑵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⑶感觉后效: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和保留的感觉现象。 正后像、负后像P201

⑷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三、知觉

1、概念: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整体反映。 2、意义:感知觉是从认知过程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是其他心理活动的基础。 3、知觉的特性:

A、对象性(选择性):人形成某种事物知觉,总是把该事物从背景中优先选择出来,作为知觉的对象,从而获得清晰的映像,其余事物则为知觉的背景,只能模糊地观察到。

B、整体性(组织性):知觉的对象有不同的属性,有不同的部分组成,但我们并不把它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

具体法则:相修性法则、接近性法则、连续性法则、闭合性法则、好图形法则。

#*

C、理解性:对于知觉的对象以自己的过去经验予以解释,并用词汇或概念对其进行命名和归类,即赋予对象一定的意义。

D、恒常性:当知觉的对象的物理特征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的时候,知觉形象并不因此发生相应的变化(明亮,颜色,形状,大小) 四、错觉

1、定义:在特定条件下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幻觉无客观事物存在而错觉有)

第四章 人的意识

一、概念:意识即觉知(觉察知道)状态。是人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为基础对自身、外界环境事件以及自己与外界环境事件关系的觉知状态。 二、意识水平的划分

1、焦点意识:集中注意而获得的意识(房子门前正在与你对话的人) 2、下意识:指在不注意或只略微注意的情形下所得到的意识。(房子的门栏)

3、前意识:所有意识不到但随时可以意识到的心理要素。(人身后屋子里的摆设)

4、潜意识:不被察觉的心理活动(屋子里隔间里的东西,你看不见的东西)

三、意识的状态:清醒、白日梦、睡眠、梦

1、白日梦:在非睡眠的状态下产生的高度自我卷入的幻想活动。 2、睡眠过程:(要去看P284的图和P285两段话)

#*

A、睡眠有两个基本状态:非快速眼动睡眠,快速眼动睡眠 B、前四个阶段持续60-90分钟,然后进入REM期,再循环。 C、REM期逐渐延长,从几分钟到最后一小时第三第四阶段逐渐消失。

3、快速眼动睡眠反弹:睡眠者倾向于增加以后晚上睡眠中的快速眼动阶段的数量来补偿快速眼动剥夺的现象(补梦现象) 四、催眠 催眠理论:

1、希尔加德的意识分离论:

第一层面:是被试接受暗示后所意识到的一切新经验,该层意识是在催眠师的暗示下产生的,其性质可能是扭曲的,不真实的,但这一层意识可以与外界交流。

第二层面:是隐藏在第一层面之后,不为其所意识到的经验,该层意识是个体根据自己的感觉产生的,其性质是比较真实的。 2、社会角色论:

催眠状态下的行为实质上都是在人正常的自主范围之内。一个人确定自己被催眠的唯一原因是其在催眠条件下的行为与自己期望的在这种状态下会出现的行为相一致。

第五章 学习与记忆

一、学习与学习理论

1、学历概念:学习是在经验基础上形成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或行为潜

#*

能(心理过程)的变化。

(注:要看P307到308首先….其次….最后…三段)区别:本能与成熟

2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A、强化:是指在经典条件作用,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或者指在条件刺激同时呈现,交替呈现或比条件刺激稍后呈现无条件刺激。

B、习得:是指条件反应首次被诱发出来并随着试验的重复不断增强其频率的过程。

(消退:是和习得相对应的过程)

C、泛化与分化:那些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其他刺激也或多或少具有条件刺激的效应叫做泛化。而只对条件刺激进行强化而对近似的刺激不给予强化这样的泛化反应就是逐渐消失,对其他近似刺激产生抑制效应叫做分化。

D、第二信号系统:以文字和语言为条件刺激而建立起来的条件作用系统。

3、斯金纳的强化学习

⑴定义:学习是行为结果收到强化的结果。

⑵强化作用:因强化物的出现而增加有机体以后在相同情境下重复表现该反应的过程。(都是让行为增长)

A、正强化:凡是有机体的反应带来的结果能强化该反应,这种结果成为正强化物。

心理学概论预习复习计划资料

#*特点:只有那先能看见到和接触到的东西才是真实的,看不见=不存在获得客体永恒性概念(2岁)B、前运算阶段(感觉、2-7岁)特点:自我中心主义思维的刻板性与不可逆性总是从他们自己的观点看世界,不能从别人的观点知觉事物。C、具体运算阶段(事例、7-11岁)特点:形象思维,获得“守恒”的概念D、形式运算阶段(推理,11-1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wlee64tfw79ew80o94h77xpo5846y00qv5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