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胰脾疾病的超声诊断
第三章 肝胆胰脾疾病的超声诊断
第一节 肝脏疾病的超声诊断
实时超声诊断法是肝脏疾病的首选影像学诊断方法。其目的的主要在于:① 确定肝内占位性病变并提示定性、定位诊断;② 对某些弥漫性肝脏疾病或肝弥漫性疾病的某种阶段作出明确诊断;③ 鉴别细胞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
正常肝脏
一.正常肝脏声像图
正常肝脏的外形在肝脏横切面上近似楔形,右侧厚而大,为楔底,左侧小而薄,为楔尖。在纵切面声像图上,肝的形态略呈三角形,右半肝的截面积较左半肝为大,底位于图像左侧,为肝左叶或右叶膈顶部,为肝左叶或右叶下缘。正常肝脏轮廓光滑、整齐,轮廓线是由含纤维结缔组织的肝包膜形成,呈一条线状纤细、光滑强回声围绕整个肝脏。在肝膈面肝轮廓线与腹膜线状回声之间有微小的间隙。二者易分辨,而肝顶部的肝轮廓线与顶部膈肌粗带状强回声间的间隙常不明显,二者不易分辨。正常肝实质呈灰阶中等细小光点回声,分布均匀。肝内管道结构呈树状分布,肝内门静脉管壁回声较强,壁较厚,可显示至三级分支。肝静脉管壁回声弱,壁薄,可显示一至二级分支,肝内胆管与门静脉平行伴行,管径较细,均为伴行门静脉内径的1/3,位于肝门处的肝动脉常显示,穿行于门静脉和胆管之间。正常肝脏在靠近第二肝门附近的肝实质随心动周期变化而有伸缩,提示肝质地柔软。彩色多普勒检查,肝内门静脉血流为朝肝流向,而肝静脉为离肝蓝色血流,肝动脉为花色高速血流。脉冲多普勒检查,肝内门静脉呈持续性平稳频谱,随呼吸略有波动,肝静脉呈三相波型频谱。动脉呈高阻动脉频谱。
1 / 31
肝胆胰脾疾病的超声诊断
图3-1-1 正常肝脏声像图:左图为肝右叶肋间切;右图为肝左叶剑下纵切
图3-1-2 正常肝脏声像图:肝右肋缘下斜切
图3-1-3 正常肝脏声像图:M型超声(右图)示靠近第二肝门附近的肝实质
随心动周期变化而有伸缩,提示肝质地柔软
二.肝脏的正常值
正常肝脏左叶厚度和长度分别不超过60mm和90mm,右叶横径不超过100mmm,右叶最大斜径为100 ~ 140mm 。
肝脏弥漫性疾病
肝脏实质内的弥漫性病理改变称弥漫性肝疾病,常见的有肝炎、慢性血吸虫肝病、脂肪肝、淤血性肝病、肝硬化。
2 / 31
肝胆胰脾疾病的超声诊断
一.肝炎
肝炎是由病毒、药物、化学物质等引起的肝脏弥漫性炎症性病变,其基本病理变化为肝实质细胞变性坏死为主,同时伴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再生和纤维组织增生。按其病程长短不同分为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
(一) 急性肝炎声像图
肝脏肿大,各径线测值增大,形态饱满,边缘钝。肝炎早期由于肝细胞变性、坏死、胞浆水分过多,加之汇管区炎性细胞浸润、水肿,肝实质回声明显低于正常,常有黑色肝脏之称。肝内血管可呈正常表现。
(二) 慢性肝炎声像图
慢性肝炎声像图随病变程度不同而有变化。轻度慢性肝炎,肝脏声像图可能无异常发现或仅有肝实质回声稍增强、增粗表现,肝质地中等或尚软。中度慢性肝炎,肝实质回声增强、增粗,分布欠均匀,肝内血管可呈正常表现,亦有肝静脉内径变细改变,肝质地中等。重度慢性肝炎,肝实质回声,明显增强、增粗,分布不均匀,肝静脉内径变细,僵直感,肝质地中等或中等偏硬。
图3-1-4 慢性肝病,肝静脉变细
(三) 临床意义
超声检查诊断慢性肝炎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低,对于慢性肝炎的诊断,超声只能作为一种参考资料。
超声检查对急性肝炎,特别是急性肝炎早期有一定诊断价值。 超声引导下肝穿刺活检给临床提供了安全的肝组织标本获得的方法。 (四) 鉴别诊断
急性肝炎与淤血性肝肿大鉴别。后者肝静脉内径明显增宽,而急性肝炎肝静脉内径正常或变细。慢性肝病需与肝硬化鉴别,肝硬化肝表面不平整,肝质地硬。
3 /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