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国医学史总结(后半篇)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六章 宋金元

1.发展医学教育:在太常寺下设立太医署,后正式设立太医局;创立并推广“三舍法”;确

定医学生教材;确立专业分科,注重理论与考核;设有临床实习,年终考查成绩,分为上、中、下三等,有明确奖惩制度。

2.校正医书局:北宋朝廷专门设立的一种整理古医籍的机构,集中了一批当时著名的学者和

医家,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专门进行搜集、考证、校勘和整理,由林亿、高保衡、孙奇等人负责。出版历代重要医籍,为后世训诂学研究提供依据。

3.《太平圣惠方》:北宋初年政府刊行的一部大型方书,由翰林医官王怀隐等人集体编著而

成。该书采用按脏腑和各科病证分类的体例,先论后法,体现理法方药的辨证论治体系,保存许多古方和已散佚的文献。在外科疮疡的治疗上提出“内消”“外里”的治则。

4.《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行的成药专书和配方手册,裴宗元、

陈师文等编写,载方297首,世界最早的国家药局方之一。每方之后详列病证、药物组成和用量,详细说明药物炮制、保存等;成药多、香药多、名方多。

5.《圣济总录》:北宋末年政府主持医家编纂的较大规模方书,共200卷,记录20000余首

方。书中大量论述“运气学说”,重视理论,全面阐发医论。较全面地反映了北宋时期医学发展的水平、学术思想倾向和成就。

6.《三因方》: 即《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南宋医家陈言撰,将复杂的病因明确分为3类,

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发展了中医病因学说,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7.《证类本草》:全称《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宋·唐慎微著,图文并茂,方剂与方论相结合,

验方附在每药后,代表宋代药物学最高成就。

8.《本草图经》:我国药学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绘而成的刻板药物图谱,宋·苏颂主编,

载药780种,文字力求准确精当,图力求形态逼真,图文并茂;收载大量单方验方,辨药、用药很好结合。

9.《饮膳正要》:元·忽思慧撰,论述养生之道,重视食物中毒防治,倡导食养食疗,是我

国古代重要的营养和食疗专著。

10.《察病指南》:宋·施发,绘制33种脉象图,创制33种脉象图,以图示脉,是以图描绘

脉形可贵尝试,为人体脉搏描述上的一个创举,是现存较早的诊断学专著。

11.《敖氏伤寒金镜录》:元·杜本增补敖氏《金镜录》,我国现存第一部图文并茂的验舌专

书。将各种舌象绘成36 种图谱,图下有文字说明。

12.《洗冤集录》:宋慈(福建建阳人)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比国外

最早的系统法医学著作早350年。记录了解剖、验伤、验尸、现场勘查等,并记载用滴血法作为直系亲属亲权的鉴定方法。

13.王惟一:铸造两具针灸铜人;撰写《新铸铜人腧穴针灸经图》(载有腧穴657个,除去双

穴重复则有354个);开创了世界医学教育史上形象实物教学法的先河。

1

14.《针灸资生经》:宋·王执中,明确提出“同身寸”法,公认取穴标准,沿用至今;论述

辨证取穴,因证配穴;提出“针灸需药”,记录压痛点和体位在治疗上的意义。该书载录的灸法十分丰富,被后世称为南宋针灸的代表作。

15.《脚气治法总要》:元·董汲撰,是一部较全面的脚气专书,详细论述了脚气病的病因、

发病情况、治疗方法等各个方面。

16.《十药神书》:元·葛可久撰,治疗虚劳病(主要是肺痨)专著,创制药方十首。 17.《外科精要》:宋·陈自明,标志外、伤科的分立,反映宋金元时期外科领域的新成就。 18.《世医得效方》:元·危亦林。将四肢骨折和关节脱位归纳为“六出臼,四折骨”,用悬

吊复位法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发明麻醉药草乌散。

19.《妇人大全良方》:宋·陈自明,全书24卷,内容提纲契领明确,内容丰富,成就最大,

集宋之前妇产科之大成,对妇产科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是一部内容丰富的总结性妇产科专著。

20.《小儿药证直诀》:宋·钱乙,弟子闫孝忠整理。系统论述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生理上

“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病理上“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治疗上,主张以“柔润”为原则,反对“痛击”、“大下”和蛮补)。被后世誉为“活动之真谛,全婴之轨范”

21.刘完素:火热论。金代著名医学家(河间人,又称刘河间,河间学派创始人),著《素问

玄机原病式》、《宣明论方》。倡导“火热论”,强调“六气皆从火化”,对火热病的治疗以清热通利为主,临证善用寒凉药物,故后世称之为“寒凉派”。(1)病机十九条中火热居多; (2)六气皆能化火——同化:风、湿、燥、寒化为火热兼化:风、湿、燥常与火热相兼同病; (3)创造清热或双解的治法及方剂。

22.张元素:脏腑辨证论。金代易州(今河北易县)人,著作《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

用药式》、《珍珠囊》,为易水学派创始人。⑴确立了“脏腑辨证说”⑵提出“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⑶对药物气味、归经、补泻等理论进行深入探讨。

23.张从正:攻邪论。金代著名医学家(字子和)。著《儒门事亲》,倡导“攻邪论”,“病由

邪生,攻邪已病”是他的基本论点。反对囿于“局方”, 滥用温燥,临证善用汗、吐、下三法攻邪,故世称之为“攻下派”。

24.李东垣:脾胃论。金代著名医学家(号东垣老人),著《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

室秘藏》,创内伤脾胃学说,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主要学术思想),治疗上善用温补脾胃之法,“调理脾胃”“升举清阳”,故后世称之为“补土派”。

25.朱丹溪:相火论。元代著名医学家(号丹溪),著《格致余论》、《局方发挥》,其“相火

论”和“阳有余阴不足论”反映了他的主要学术思想。提出了“相火论”基础上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学说,认为引起相火妄动的原因主要有情志过极、色欲无度、嗜食厚味等。临证提倡滋阴降火之法,善用滋阴降火之剂,故后世称之为“滋阴派”。

2

第七章 明代

1.《本草品汇精要》:刘文泰等奉命集体编撰,成为明代唯一由政府下令编撰的药物专著。全书42卷,载药1814种。每药以24则分别论述。采用药物分项解说,是药物论述方法的一大进步。

2.《本草纲目》: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著。著作还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本

草纲目》是明代最负盛名的综合性本草,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药物著作,在世界科技史占重要地位。成就:①集明以前药物学之大成:载药 1892种,附药图 1000 余幅,附方1万首,集明以前本草之大成。②创立先进的药物分类:排列原则是“从微至巨”、“从贱至贵”。③详细记录药物知识:对药物的记述,涵盖了药物名称、产地、品种、形态、炮制、性味、功效、主治等诸多方面。尤其是“发明”一项,着重探讨药性疗效及用药要点,主要是李时珍本人对药物观察、研究以及实际应用的理论阐述和经验总结。④丰富的自然科学资料。⑤批判服石长生不死的谬论。

3.《救荒本草》:明·朱橚主编,是一部以解决灾荒饥饿、为百姓提供代食品为目的的著作。

作为一部备荒专著,是我国药学史和救荒史的一个创举。书中对植物资源的利用、加工炮制等方面也作了全面的总结,还记载了有毒食物的采食法。

4.《滇南本草》:明初·兰茂,著,是一部专题总结云南滇池地区及周边医家和民间用药经验

的地方性药物著作,全书共3卷,载药459种。该书将中药与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融为一体,反映了云南地区中医药和少数民族的用药经验,为丰富中医药学宝库作出重要贡献。

5.《普济方》:明?朱橚等编撰。载方 61739 首,是我国古代现存最大的一部方剂专著。不

仅在中医方剂史上有重要价值,在保存古代医学文献上也有很大贡献,为研究明初及明以前的疾病史提供可贵资料,更对临床治疗具有很大参考价值。

6.《温疫论》:撰者吴有性。系统提出对温病的新见解,为后世温病学说的确立奠定基础。

其主要贡献有:①提出疫病的病因,首创戾气之说。②阐述疫病的发病特点、感染途径和传染规律。③创立了一些独特治疗温疫的原则。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瘟疫病专著,也可谓第一部传染病专著。对清代温病学说的确立、发展和完善产生深远影响。

7.人痘接种术:是预防天花的一种重要的免疫疗法。通过直接从天花病人身上取得痘苗,接

种到位出天花的人身上,使其出现天花反应,获得免疫力。方法有: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痘衣法、旱苗法、水苗法均为鼻苗法,痘浆法则为生苗法,但危险颇多,后为“种苗”所替代,人痘接种法在清初已在全国普遍运用。人痘接种术的发明是我国古代再传染病研究上取得的又一项重大

3

成果,也是我国医学对世界西药卫生事业的一个重大贡献

8.薛己:明代医家,著《内科摘要》,又称《薛氏医录》,是其诊治内科杂病的经验实录,也

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本以内科命名的医籍。著有外科专著《外科枢要》《正体类要》《疠疡机要》等,对后世影响很大。还著有《女科撮要》,条理清晰,施治恰当,体现薛氏诊治妇产科病证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此外,还有现存较早的口齿科专著《口齿类要》。

9.赵献可:明代医家,代表著作有《医贯》6卷,对后世影响很大。此外他还著有《邯郸遗

稿》,,为妇科专著。他创立并发挥命门学说,强调保养命门之火在养生与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10.张景岳:张介宾(字景岳),明代,著《景岳全书》。该书在理论上对阴阳、命门、相火

等学说作出精辟阐述,提出了“阳非有余”、“真阴不足”以及“人体虚多实少”等论点,学术上主张温补肾阴肾阳,慎用寒凉与攻伐方药,创立了左归丸、右归丸。内容涉及八纲辨证、内科、妇产科及养生等各个方面。

11.《理虚元鉴》:撰者汪绮石,虚劳证专著,提出六种虚劳病因,强调以肺脾肾为“治劳之

三本”,对后世虚劳病的证治影响颇大。

12.《解围元薮》:明·沈之问著,我国现存最早的麻风病专书。对麻风病病因、诊断、治疗

和预防方法提出许多精辟见解,重点论述麻风的传染性和预防方法,对麻风病诊治作出一定贡献。

13.《霉疮秘录》:明·陈司成著,我国第一部梅毒专书。详细阐述梅毒病因、传染途径、各

期所见症状、治疗及预后;提出使用丹砂、雄黄等含砷的药品治疗梅毒,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应用砷剂治疗梅毒的记载。该书在医学史上对梅毒、性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14.《针灸大成》:明·杨继洲,明代重要针灸学专书,规范了针灸手法,提倡针药并用,善

用透穴。书后附录的《小儿按摩经》,出本书外,未有传本,是现存最早的按摩文献。该书内容丰富,唯选材欠精,在针灸发展史上具有相当影响。

15.《修龄要旨》:撰者冷谦。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养生保健专著,涉及气功、导引。 16.《外科正宗》:明·陈实功著,详述中医外科用药理论、多种外科病症及手术治疗方法,

被称为“正宗派”。该书综合自唐代以降外科有效经验,论述精辟,具有较高使用和研究价值,成为中医外科的经典著作。

4

第八章 清

1.《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著,是继《本草纲目》之后又一部具有价值的药物学专著。

载药900多种,其中700多种是《本草纲目》所未载或记载不详者。主要成就:①补充订正了《本草纲目》的有关内容:增加药物品种,订正了药物分类。②以生物进化论观点认识了药物的变化和发展。

2.《植物名实图考》:清·吴其濬著。是我国19世纪一部科学价值颇高的植物学著作。对植

物名称和实物进行考证,使植物名实一致,为我国古代本草向近代植物学发展作出贡献。该书所绘植物形态图精细且近于真实,学术影响较大。

3.《串雅》: 撰者赵学敏。是一部民间“走方医”的医术方药经验汇编。分内编、外编,各

4卷。整理保存走方医的秘方,记载许多疗效明显的经验,至今仍为临床所用。

4.温病四大家:清代医家叶桂、薛雪、吴塘、王士雄(温病四大家),为温病学说的进一步

发展、成熟分别做出程度不等的贡献。 叶桂,字天士,撰《温热论》。对温病学说的最大贡献是指出温病传变的规律,温病发病一般要经过“卫、气、营、血”四个由浅入深的阶段。对温病学说作出的最大贡献是建立了卫气营血辨证作为温病辨证论治的纲领。 薛雪,字生白,号一瓢,撰《湿热条辨》1卷,此书是湿热病的专著,开温病学说中专门病证研究的先河。他指出,湿热病发作的轻重与脾胃的盛衰关系密切。 吴瑭,字鞠通,撰《温病条辨》,成为晚清著名温病学家。吴瑭将温病分为九种:提出温病的三焦辨证,把温病传变与脏腑病机联系起来,补充和完善了叶桂的卫气营血辨证。 王士雄,字孟英,先后撰《霍乱论》和编述《温热经纬》。在《霍乱论》书中,把霍乱区分为时疫霍乱和非时疫霍乱两类。《温热经纬》的特殊见解是把温病分成新感和伏邪两大类。

5.《傅青女主科》:由后世人将清·傅山的有关女科病证的论述与经验和其他医家论述辑录

而成,以培补气血与脾胃为主,妇科名著。

6.《达生篇》:清·亟斋居士撰,提出临产时“睡、忍痛、慢临盆”六字诀,对指导产妇按

产程分娩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也不失临床应用价值。

7.《重楼玉钥》:清·郑宏纲著,喉科名著。首论咽喉结构及生理病理,首次阐述喉间发白

的病因病机,创制“养阴清肺汤”。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8.《医宗金鉴》: 主编吴谦。内容涉及伤寒、金匮、方论、诊法、运气、杂病、妇科、幼科、

等。太医院将其作为教材使用,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

9.《吴医汇讲》:清·唐大烈,是我国最早具有医学杂志性质的刊物,所选内容广泛,对于

保存医学文献、总结临床经验、促进学术交流,起到积极作用。

10.唐宗海:字容川,著有《血证论》《中西汇通医经精义》《金匮要略浅补注》《伤寒论浅注

补正》《本草问答》,合成《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明确提出“中西汇通”之说。

11.朱沛文:字少廉,著有《华洋脏象约纂》,中医西医各有是非,不能偏主;中西医有可通

之点,也有不通之处,应通其可通、存其互异;在古今评论方面比较开明。

12.恽铁樵:字树珏,著有《药庵医学丛书》,论及到了中西医的基础和特点不同;坚信中西

医学可以贯通;既坚持中医的独立价值,又肯定西医理论;指出治学不应以《内经》为止境;主张中西医汇通以中医为主,同时要注重实际效果。

13.张锡纯:字寿甫,著有《医学衷中参西录》。认为中西医之理已包括在中医理论之内,沟

通中西医并非难事;主张中西医并用。

14.西方医学传入的形式:建立诊所和医院,创办医学校,吸引留学生:黄宽是我国第一个

留学英国的医学生。金韵梅是我国第一个留学美国的中国女学生,翻译医书和出版医学刊物。

5

中国医学史总结(后半篇)

第六章宋金元1.发展医学教育:在太常寺下设立太医署,后正式设立太医局;创立并推广“三舍法”;确定医学生教材;确立专业分科,注重理论与考核;设有临床实习,年终考查成绩,分为上、中、下三等,有明确奖惩制度。2.校正医书局:北宋朝廷专门设立的一种整理古医籍的机构,集中了一批当时著名的学者和医家,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专门进行搜集、考证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wchg0bmxj7k6x46aj6m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