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论信息技术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信息技术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分析

梁健 阜新市细河区教师进修电教部

摘要:本文论述了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信息技术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课程整合、课程建设、课程资源建设等各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改革 课程整合 课程资源

当前,新课程改革方兴未艾,新课程体系所具有的创新性和实践性,为信息技术的教育和应用开创了新的机遇。作为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指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新课程改革注重课程整合和优化,更加强调学习内容与生活、社会、科技的联系,以及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和利用的能力,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显而易见,靠以往“讲授—记忆”的学习方式是无法实现的,必须有多样化的学习方法和实践活动。

信息技术已经在教育实践中证明其在课堂辅助教学中的显著作用,然而,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中,如果仍然将信息技术定位于“教学辅助工具”,还是认为信息技术的应用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课件”,那么,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使用的表演性、随意性将无法得到有效的改观,同时也必然导致对信息技术“大投入,低产出”的质疑。由此可见,新课程改革中的信息技术,不再只是“辅助的角色”,它是新课程改革所必须的,并且在新课程改革中必然要扮演新的角色。因此,本文就信息技术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作用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信息技术是课程整合的平台,信息技术同其它学科整合后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课程整合是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它是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因此,新课程改革更加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强调课程间的整合。在这一整合的过程中,由于信息技术既具有知识性的特点,又具有工具性的作用,所以它既可以与其它学科进行整合,又可以成为其它学科间整合的平台。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可以有这些方面:其一,信息技术作为学科课程与其它课程整合。这种整合方式主要用于具有相关内容的课程之间,比如“POWERPOINT”与“作文教学”,“FLASH”与“美术”。其二,信息技术作为学习资源与其它学科整合。众所周知,互联网是当今世界最大的资源库,无论什么课程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源。当然,要想有效的使用这些资源,就必须掌握使用的方法,课程整合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通过整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不同学科提供与之相关的教学资源。其三,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与其它学科整合。现在日渐兴起的远程教学、网上学习正是这种整合方式的应用。

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它从“技术”这一角度出发,必须同其它学科的整合后才能体现出来。长久以来,传统的班级课堂授课虽然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有许多教学

内容如果不借助媒体,特别是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仅靠教师讲解是很难使学生达到掌握现代知识的要求,例如,在数学中利用长方形的知识来求解圆的面积公式,传统的方法是很难讲得清因素之间的关系的,学生对圆的面积公式演变过程的掌握是相当模糊的,笔者利用FLASH MX做一只动画课件,由于比较生动形象,全班学生对这个公式理解达到98%,也就是说,只有一个学生对此还不是十分理解。最近几年,各校都在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并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是一个方向,我参加几次这方面的教学活动,几乎涉及到每门学科,例如数学中的几何、语文课《石拱桥》、物理的《力学》、英语、音乐、美术、历史地理等,同学反映都是比较好的,从教学效果来看也确实是比较好的,当然这种方法也不是万能的,有的不需要运用媒体,这要各位教师自己把握。如果运用信息技术上课,对提高每堂课的利用率是大有好处的。每堂课的板书是必不可少的,但板书要占用一定的时间,运用媒体后,就可改少板书时间,增加教学时间或学生课堂练习时间,从而提高每堂课的利用率。课前用软件编一些小练习,课堂上让学生练习,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做一些比较难的练习题和做较多数量的题目,成绩差的学生也有相应的练习,从而顾及到每一位学生,达到提高课堂的利用率的目的。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使更多的学生能同教师保持一致,做到脑、心、手的统一,从而达到提高课堂的利用率的目的,从而更进一步的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二、信息技术是教师教学的工具,是学生认知的工具,从而促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主张多元的学习活动,学生应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动手实践。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的转变,关键在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变化,在教学中,教师将从“主体”转向“主导”。因此,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不能再局限于教师的“辅助工具”,更应该是发挥其在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诱发行为等各方面的优势,努力使教师的教学更具有拓展性。教师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可以在课堂外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处理、学习和使用各种有用的教学信息,特别是当前网络的普及为广大教师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网络上极其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可以很大程度的满足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要求。

在新课程改革中,特别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不管是哪种学习方式,其核心都是要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和能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要达到这样的目标,仅仅依靠教师的“讲授”和教科书,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建立多元化、开放的学习途径和方法,其中特别应该掌握信息时代的产物:多媒体、计算机、互联网等。比如利用互联网进行研究性学习。事实上,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互联网的推广,我们的学生已经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还不断在尝试、在学习。只要我们因势利导,信息技术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巨大的转变。同时,学生运用计算机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活动的开展,必然给我们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带来新的教学理念和形式,丰富、有趣、优质的学习资源使得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活动不仅变得更加生动、有效,而且还有利于开发和提升学生的潜能。因此,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不仅有助于达到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目的,还有助于他们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不是主要依赖教师的讲授与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来探索知识、发展知识、创造知识。所以,教师的教学方式必然由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辅导、模拟演示转变为强调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多人合作的各种研究学习或合作学习。将教学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让学生学会知识上,而是放在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

三、信息技术是课程建设的内容之一,也是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渠道。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学习的内容与社会生活、科技发展相联系,同时还提出了学生应具有收集、处理、使用信息等能力的要求。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已经溶入了学生的学习之中。作为一门课程,它必然具有相应的课程任务、学习目标。目前,信息技术已经在许多中小学开设,课程的性质也从以往的兴趣课到选修课、必修课转变。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意义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和科学素养,更在于使学生在具有以上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利用它们为自己的自主学习、终生学习、探究学习服务。所以,课程改革纲要明确地指出:“在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课程改革中强调学生能力的发展,尤其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学生对信息的搜集、分析、处理和应用,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对发展其自身各方面的能力都有着巨大的作用。因此课程改革中也强调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事实证明,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是课程改革的需要,还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人类进步的需要。

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的教育成果。因此,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为促进学生的健康而有个性的发展服务。利用信息技术,我们可以积极有效的开发信息化的课程资源,有效发挥互联网的资源价值。网络不仅是课程资源共享的手段,而且它本身就是一座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课程资源库。信息技术发展正在突破各种资源的时空限制,使得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成为可能。因此,教师既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为教学工作服务,同时还可以积极参与网络资源的建设,运用网络技术贡献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成果,与大家交流和分享。

四、信息技术为各学科教师素质的提高起促进作用。

传统的教育方式以课堂教育为主要形式,以教师为教学主导,以文字化的教案为授课内容,进行面对面的正规教学。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角色由原来的:“一块黑板一支笔,说说写写上到底。”的教师主体地位转变为:“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通过收集各种课程资源,协助学生完成获取知识的过程,在并这一过程中升华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而达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的主导地位。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我们教师本身的信息化素养就成为这个转变过程的关键。如果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不过关,将直接导致课堂教学的失败。因此,各学科教师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必须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确保教学过程中不能出现错误的现象。这也对教师的继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辽宁省教师

信息技术二级考试即将结束,在这一培训中,使全省大部分的中青年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得到大辐提升。但是,有很多教师只是在考试中通过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环境中的应用还没能实现。他们不是不会用,就是不知道怎样用,要不就是对新课程中的信息技术要求理解不够而弃之不用。我们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成了新课改的“瓶颈”,也让信息技术成为了教学过程中的“鸡肋”,这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这种现象违背了新课改的要求。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要让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就象在上课时用粉笔写字一样灵活,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教师上课的一种工具,并且逐步的实现在教学中完成与学科的真正融合。所以,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成为决定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关键因素。同时,我们的教师应该抓住新课改的契机,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为新课改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信息技术在新课改中促进学校教学环境的变革。

一想到教室,我们的眼前马上浮现出这样一幅图景:教室的墙上嵌着宽大的黑板,黑板前是一台一桌;桌上摆着教科书、备课本和圆规、三角板之类的教具;台上站着一手拿粉笔,一手拿教鞭的老师;台下是手拿钢笔,聚精会神听课的学生。现代信息技术使单调枯燥的教学环境向多样化、新颖活泼迈进。多功能教室配置有电化教学设备和多媒体计算机设备,即信息的接收和输入、输出装置,可连接学校有线电视系统和各种国际因特网、学校校园网以及大屏幕和音像系统,面向教学把各组件集成在一起,组成一个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信息呈现系统,对多媒体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和展示。从而突破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和资料限制,向学生展示最大信息量。除了课堂教学环境外,还包括实验教学环境的变革。虚拟实验室的出现,为自然科学基础教学创造了仿真和模拟的教学环境,给实验教学环境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传统实验室里堆满各种实验器械及各种有毒、有害的溶液,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和人身伤害,潜藏着巨大的危险性;而对于有些周期长或在真实世界里难以观察到的实验,传统实验则显得无能为力。现代信息技术的虚拟现实技术,解决了人类视觉的时空盲点和生理极限所带来的实验困难,使现实中或短期内无法观察到的实验过程和结果瞬间呈现在眼前;同时,虚拟实验使得实验的进行不再受场地、器材、时间、自然环境的限制,为学习者创造了更多实践机会。现代信息技术所引起的课堂和实验教学环境的变革,有助于促进教师开展创新教育,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助于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大知识信息,提高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新课程改革中是不可或缺的,它正在成为教师改进教学方式,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载体;正在成为课程资源库建设等方面的新动力。信息技术必将新课改的顺利进行,必将推动新时代教育的前进。

参考文献

1、陈守常《新课程 新方法》 《中国电化教育》2003.10 2、郭元祥《新课程中课程整合的理念与策略》2003修订本 3、肖川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2003修订本 4、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分类及其意义》2003修订本

5、黄晓波 陆玲《从CAI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8

6、.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上)》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2

论信息技术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分析梁健阜新市细河区教师进修电教部摘要:本文论述了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信息技术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课程整合、课程建设、课程资源建设等各方面的作用。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改革课程整合课程资源当前,新课程改革方兴未艾,新课程体系所具有的创新性和实践性,为信息技术的教育和应用开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w5zg97sp879ew80p2ty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