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为规范疫情报告工作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1、单位法定代表人为单位疫情报告管理第一责任人,负责单位疫情报告工作的管理。单位主管传染病防制的科室为疫情报告管理责任科室,科室主任为报告管理责任人。科室指定专人为疫情报告责任人,负责及时对疫情报告进行登记、核实、上报、分析等传染病疫情信息管理工作。
2、疫情报告管理责任人员要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传染病防制知识,切实增强传染病疫情报告意识,熟练掌握传染病诊断、报告、隔离、消毒及疫情处理技术与程序。
3、疫情报告范围包括以下甲、乙、丙三类37+2种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疸、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甲型H1N1流感按乙类传染病管理。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手足口病按丙类传染病管理。
4、疫情报告管理责任科室接到不能进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上报的《传染病报告卡》后,要按传染病登记本(表)所列项目,将相关信息按垦区、地方(按户口所在地区分)病例分别进行详细登记,并按规定进行报告。
5、疫情报告管理责任科室接到医疗机构报告的甲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肺炭疸、脊髓灰质炎病例或疑似病例的传染病报告后,要立即组织人员进行核实,经初步核实后,要在2小时以内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接到其它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乙型肝炎、白喉、疟疾病原携带者的《传染病报告卡》并经初步核实后,要在12小时内进行报告。
接到丙类传染病和其它传染病的《传染病报告卡》并经初步核实后,要在24小时内进行报告。
6、疫情报告管理责任科室接到不能进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上报的《传染病报告卡》并经登记后,要将病人户口在地方的《传染病报告卡》邮寄病人户口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人户口在垦区的,将传染病病例信息通过农垦总局疾控中心网上办公系统进行报告;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系统因故不能使用时,要在规定时间内将《传染病报
告卡》报送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7、疫情报告责任人收到已经报告的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的诊断有改变或病人死亡的报告时,要及时进行订正或死亡报告。 8、疫情报告管理责任科室要开展疫情报告监测工作,对所在地医疗机构有关科室的门诊日志和住院登记定期开展疫情搜查,发现漏报的传染病病例要及时进行补报。要对辖区内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和下级疾控机构的疫情登记报告和管理情况定期进行检查指导,并对检查结果做好记录。
9、疫情报告管理责任科室对辖区的传染病疫情要开展每日监测,监测内容包括每日发生的传染病病人数、病种分类、病人住址分布、诊断机构分布等。发现辖区内有传染病暴发、流行时,疫情责任报告人要立即向单位领导汇报,并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10、任何部门和个人对发现的传染病疫情,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11、未经所在地垦区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不得向社会发布辖区传染病疫情,不得将淋病、梅毒、麻风病、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原携带者及其家属的姓名、住址和个人病史向他人公开。
12、疫情报告管理责任科室要妥善保存《传染病报告卡》和《传染病登记本》。《传染病报告卡》保存时间不少于3年,《传染病登记本》保存时间不少于10年。
13、疫情报告管理科室要定期汇总分析辖区疫情,编发疫情简报,对
重大疫情进行预测、预报。流动人口中的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其传染病报告、个案流调及处理由诊治地负责,其疫情登记、统计由户口所在地负责。
14、垦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干预工程要求上报病种的诊断病例,按以上程序和参照丙种传染病报告时限要求报告,所用报告卡为《黑龙江垦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报告卡》。
附:基于幼儿的经验创新游戏玩法
如何基于幼儿的经验创新民间体育游戏的玩法,使幼儿越玩越爱玩、越玩越会玩呢?我们对此进行了尝试。 一、改变游戏的基本动作,创新玩法
玩民间体育游戏常常能练习某一基本动作技能,如“斗鸡”主要练习单脚跳,“丢手绢”主要练习追逐跑,“老鹰捉小鸡”主要练习躲闪走和跑,等等。在开展游戏时,教师可以基于游戏的玩法、幼儿的经验,尝试改变游戏的基本动作,以此拓展游戏玩法。下面以游戏“揪尾巴”为例加以阐述。
1.原有游戏的基本动作分析
“揪尾巴”原有的玩法是两个幼儿面对面站着,左右移动、互相躲闪着去揪对方的“尾巴”,主要发展灵敏性。但幼儿由于左右移动、躲闪的能力及身体的灵敏性还不够好,不易掌握这样的玩法。基于此,
教师尝试改变游戏的基本动作,让幼儿基于原有经验、原有发展水平开展游戏。
2.创新玩游戏片段
片段一:揪尾巴
情景描述:
教师交代游戏玩法:“今天,我们要玩揪‘尾巴’的游戏。我们用毛线绳(1.2米)当尾巴,请你们将毛线绳对折塞进后背裤腰里。哨声一响,你们就去揪别人的‘尾巴’,同时要保护好自己的‘尾巴’。哨声第二次响起时暂停游戏。”
游戏结束后,教师请没有被别人揪掉“尾巴”、却揪了别人“尾巴”的思思说说自己的经验。她说:“我看到有人背朝着我,便去追赶他,等快要赶上了,便加快速度追上他,一把揪下他的‘尾巴’。别人要揪我的‘尾巴’时,我就快跑,不让他追上我。”教师肯定道:“看来要揪到别人的‘尾巴’,一定要跑得快。”第二次游戏时,幼儿跑步的速度明显加快,躲闪能力明显提高。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