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石化园区海洋环境风险区划评估
赵素芳,袁仲杰,肖玉仲,王伟
【摘 要】摘要:为加强沿海石化园区海洋环境风险区划的科学管理和决策,降低相关区域的海洋环境综合风险,文章根据海洋环境风险源和污染源排查,海洋敏感区、易受损区分布和环境现状调查以及园区风险管理和应急制度核查等的结果,基于PSR模型,从海洋环境风险指数、海洋环境敏感指数和海洋环境风险防控能力指数3个方面,构建沿海石化园区海洋环境风险区划评估框架;分别选取突发性环境风险和累积性环境风险、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以及政府和企业等各项相关指标,制订评估方案;通过确定评估指标权重,计算海洋环境综合风险值,并将风险等级划分为5级。以大连市沿海某石化园区为例进行评估,评估结果表明:该石化园区所在海域总体处于低风险等级,无极高风险和高风险区;在保持现有海洋环境风险防控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大力改善区域海洋生态环境,可进一步降低园区海洋环境综合风险。 【期刊名称】海洋开发与管理 【年(卷),期】2018(035)008 【总页数】5
【关键词】石化园区;环境风险区划;海洋环境风险;风险管理;风险防控 修订日期:2018-08-01
基金项目:国家海洋局海域管理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201513).
0 引言
环境风险区划以风险源的风险程度的区域分布为主要依据,结合区域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将环境风险水平相近的区域划分为同一区[1]。环境风险区划
是新兴的区域环境风险分析思路,也是突发环境污染事故风险研究和差异性管理的重要依据[2]。开展环境风险区划能够为制定宏观环境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指导产业结构的优化布局,是防范和降低环境风险的有效方法[3]。目前我国在环境风险区划方面的研究集中于自然灾害风险区划[4-6]和事故污染风险区划[7-8],对沿海石化园区海洋环境风险区划进行评估的较少,在评估指标细分方面尚需完善,且缺乏持久性有毒物质等累积性污染的评估指标。
“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模型最初由加拿大统计学家Rapport等于1979年提出,于20世纪80-90年代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共同发展,是用于研究环境问题的框架体系[9],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PSR模型指标体系包括压力指标、状态指标和响应指标,在以PSR模型为基础的沿海石化园区海洋环境风险区划评估中,压力指标是造成突发污染和累积污染的隐患,状态指标是海洋环境对污染的敏感程度,响应指标是政府和企业的风险管理对策。
1 沿海石化园区海洋环境风险区划评估
1.1 评估方法
沿海石化园区海洋环境风险区划的评估范围为自石化园区边界向海一侧扩展30 km[10],评估内容为其所在海域的生态完整性和地质单元完整性,应反映海域资源特征并具有代表性。沿海石化园区海洋环境风险区划评估方法如图1所示。 其中,建立综合评估模型是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包括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和量化指标评估方案2个方面。 1.2 评估指标体系
为更加准确和合理地识别沿海石化园区的海洋环境综合风险,本研究遵循系统
性、一致性、主导性和动态性等原则,采用目标层、方案层和指标层,构建沿海石化园区海洋环境风险区划评估指标体系[11-12]。其中,目标层是区划的终极目标,即海洋环境综合风险;方案层既诠释目标层的要求,又为筛选指标层提供依据,与PSR模型的指标相对应,分别为海洋环境风险指数、海洋环境敏感指数和海洋环境风险防控能力指数;指标层是对方案层的具体执行。 1.2.1 海洋环境风险指数
海洋环境风险指数包括突发性环境风险和累积性环境风险2个指标层。根据评估指标的可获取性和完备性,前者以溢油事故的影响概率和最快影响时间表征[7],后者以持久性有毒物质的预测环境浓度和预测无效应浓度表征[13]。 1.2.2 海洋环境敏感指数
(1)自然风险指标层,包括海水水质、海洋沉积物质量和海洋生物健康程度3个指标[14]。其中,海水水质的评估指标包括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化学需氧量和石油类的含量;海洋沉积物质量的评估指标包括一般污染(铜、铅、锌、镉、汞、砷、铬和石油类)和理化性质污染(硫化物和有机碳);海洋生物健康程度的评估指标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的密度以及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鱼卵和仔鱼的生物量等。
(2)社会风险指标层,即海洋功能区划指标,主要涉及工业与城镇用海区、港口航运区、旅游休闲娱乐区(滨海旅游区和旅游风景区)、海洋保护区、农渔业区(浮筏底播养殖区和围海养殖区)以及矿产与能源区。 1.2.3 海洋环境风险防控能力指数
海洋环境风险防控能力指数包括政府和企业2个指标层,其中前者包括园区管理制度和基础设施配备,后者包括环境事故防控、应急预案系统、清洁生产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