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马说》
韩愈
教学目的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
愤慨之情。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工具: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马”字成语导入(老马识途、驷马难追、马到成功、悬崖勒马、马革裹尸、指鹿为马、快马加鞭、车水马龙等)关于“马”字的成语还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韩愈的《马说》看看他对马又有何见解? 二、介绍作者
韩愈 (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韩氏先人原是昌黎 (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坎坷遭遇正是他写这篇《马说》的思想基础。这篇文章的另一用意是曲陈心迹,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三、简介文体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当它发表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极尽嘻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我们学习《马说》,要掌握这种文体的特点,着重体会其语言的力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为“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四、听录音范读全文
学生朗读课文。并扫除文字障碍,注音
祗(zhǐ)骈(pián)槽枥(cáo lì) 一食(shí) 粟(sù) 食马者(sì) 外见(xiàn) 五、翻译课文(由学生翻译)
第一段: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重点难解的字词: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喻指人才;
伯乐:擅长相马的人,本文喻指识别人才的人; 而:表转折,但是; 故:因此; 虽:即使; 祗通“祇”也通“只”只是; 辱:形容词作动词,受屈辱; 骈:两马并驾; 称:著称。
第二段: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
里的本领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呀,虽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因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重点难解的字词:一食:吃一顿; 或:有时; 尽:形容词作动词,吃尽,吃完;食马者:“食”通“饲”,喂; 千里:数量词作动词,日行千里; 是:这样的;
千里之能:能力,才能; 见通“现”显现,表现; 且:尚且,况且; 常:普通的; 等:等同,一样; 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能:能够。
第三段:鞭打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又不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重点难解的字词:策:名词作动词,鞭打; 道:规律,方法。 尽: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竭尽(尽); 材通“才”才华; 鸣:鸣叫。
通:通晓; 执:拿着; 策:马鞭; 而:连词,不译; 临:面对; 其真无马邪: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恐怕,大概。 知:识别 六、阅读课文并思考
1、①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②第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③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④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板书) 2、①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板书)
②第二段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3、①第三段主要的内容是什么?
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 (板书)
②第三段中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③第三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④第三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
七、延伸拓展,提高认识
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不是。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板书) 2、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慨心情 (板书) 3、“伯乐”“千里马”“ 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伯 乐:善于识别人才的人 (板书)
千里马:有才能的人 (人才)
食马者:愚妄,浅薄的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4、在韩愈年代,有千里马难遇伯乐,我们生活中有没有此现象?如果你是千里马,又没有伯乐,自己该怎么办?(学生讨论)
预设:要展示自己,创造机会;要心态平和,不管什么工作都要尽职尽责,平凡的岗位也能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决不能怨天尤人,自暴自弃) 八、小结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文章论述的是识别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没有一句话直接提到人才。作者认为对有才能的人必须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这样他们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干。他的这些主张,是通过对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境遇的描述表现出来的。对封建社会中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人才埋没的现象,则分别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和“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权之间”作了形象的概括,寄寓了作者很深的感慨。文字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全文围绕着“不知马”这个中心,反复进行论述。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开始说“伯乐不常有”,归结到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中间由食马者的“不知”说到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最后更以“不以”“不能”来痛斥执策者的无知,并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九、布置作业
1、阅读课后练习,完成练习。 2.课外练习: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马说
韩愈
一段: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 怀才不遇 二段: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最终被埋没, 思想 有志难酬 对埋没人才的 感情 的愤慨之情 三段: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 现状作了揭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