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大纲及重点(超实用)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WORD格式整理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

①马克思主义的定义:

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以上三部分,不可分割。 侠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观点,学说。

广义:马,恩,列(继承和发展)+毛,邓,江,湖(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②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②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立场上。

③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社会(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物质世界和实践

① 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问题,物质和意识的问题,唯物、唯心,可知论和不可知论,静止和发展等。 ② 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1、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确立:

a.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b.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c.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d.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2、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3、物质和运动及其存在形式。

a.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c.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4、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性实在性。 5、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③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实践有三个基本特征:(1)客观现实性。(2)自觉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有:(1)生产实践。(2)处理和变革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实践(3)科学实验。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3、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 4、人与自然的关系。

正确和实践的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和谐相处,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5、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a,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b、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c,实践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

专业资料 值得拥有

WORD格式整理

二、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①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1、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辩证的联系:要求在区别中看到联系,在联系中看区别。 特点:1,客观性。2,普遍性。3,多样性。

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特点: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发性。 2、事物的永恒发展

发展是在运动、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是普遍的,是一个过程。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即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以及相互转化的趋势。这种包含着向自己对立面转化的相互贯通性,最深刻地体现了对立面之间的内在的统一性。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内因即内部矛盾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它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所以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它能够加速或延缓甚至暂时改变事物发展的进程,但它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它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4、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共性和个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任何一般(普遍)只是大致包括个别(特殊),只是包括了个别的某一部分属性、某一方面特征或共同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被包括在一般之中。它们的联系是: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普遍和特殊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5、矛盾分析法:根本的认识方法

③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 1、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 任何事物都是量和质的统一

度: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

相互转化:量变向质变转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过程也有新的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的质在量上的扩张。 2、肯定和否定相互转化 ④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原因和结果 2、必然性和偶然性 3、可能性和现实性 4、 现象和本质 5、内容和形式

⑤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三、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 ①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1、规律及其客观性

第一,规律是本质的联系

专业资料 值得拥有

WORD格式整理

第二,规律是必然的联系 第三,规律是稳定的联系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 ②意识的能动作用

1、一是能动作用的表现:

第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不仅反映事务的现象,而且还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2、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3、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左右 4、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关系 第三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的主体:人;客体:对象;中介:工具,手段,操作程序和方法。

定义: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时间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2、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认识和被认识,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表现在: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总结: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4、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 ②认识的本质。

1)两条认识路线:唯物,唯心 2)能动反映论(坚持),直观反映论(抛弃) 3)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主体对客体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的过程。

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③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2)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3)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4)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5)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真理与价值

①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客观性:内容客观,标准客观。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有三层含义:一是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二是就人类认识的本质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三是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也有三层含义:一是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 二是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

专业资料 值得拥有

WORD格式整理

三是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 3、真理和谬误:对立统一 ②真理的检验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③真理与价值

1)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 2)价值及其特性 a.价值具有客观性 b.价值具有主体性 c.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d.价值具有多样性

3、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定义:值评价是主体在对客体属性、本质和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

4、价值评价的功能:激励,制约,导向作用 5、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有区别的:

(1)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2)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 (3)真理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 三、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①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 ②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创新

③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第四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辩证统一 意义: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1、生产力的含义: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是在劳动中形成的,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构成了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生产力中还包含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

专业资料 值得拥有

WORD格式整理

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 生产的社会化是马克思助于关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科学论断的立论依据。 ③经济基础与上次建筑矛盾运动规律

1)经济基础的内涵:定义:经济基础是指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上层建筑的内涵: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它核心。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一)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具体表现:(1)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2)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3)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

(二)其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

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而产生的,它根源于经济基础,但作为一种超经济的力量,它又超越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即有依赖性又有独立性)矛盾表现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④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1)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包括:经济、政治、意识形态) 2)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和人民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是历史的客观必然性和人们自觉选择性的统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3)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4)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①社会基本矛盾

1)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为什么?)

2)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他在社会中作用主要表现在: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② 阶级斗争 1)产生和本质 2)含义和作用

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作用: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中,也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3(阶级分析方法) ③ 社会革命

1)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实质:是先进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根源:社会矛盾的尖锐化。 2)革命的作用

专业资料 值得拥有

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大纲及重点(超实用)

WORD格式整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①马克思主义的定义: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以上三部分,不可分割。侠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观点,学说。广义:马,恩,列(继承和发展)+毛,邓,江,湖(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vi385ce8f4mu7526k929d31q9p63i00ecn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