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考点讲义(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模块一 教育基础
第一节 教育学基础知识
●考点一 教育的起源
1. 神话起源说
2. 生物起源说——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教育源于动物的本能行为。 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法国);沛西·能(英国) 3. 心里起源说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代表人物:孟禄(美国) 4. 劳动起源说
教育起源于劳动。
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和凯洛夫(苏联)
●考点二 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
1.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
2.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史称“壬寅学制”,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3. 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体现了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考点三 古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1.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教育思想在记载他言论的《论语》一书中有充分的反映。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 孔子认为国家发展必须具备“庶、富、教”三个条件:“庶”即充足的劳
动力;“富”即使人民生活富裕;“教”即使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庶”
1
与“富”是实施教育的基础,在“庶”与“富”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才会取得社会效果,国家才会富强康乐。 2. 《论语》中的经典语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
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 孟子从他的政治思想和“性善”论的哲学思想出发,提出教育目的主要是培
养“明人伦”的“治人”的“劳心者”。他发展了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根据学生的特点,提出“教亦多术”的原则,实行五种教育方式。
4. 墨子指出教与学是不可分的统一体;指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提出“量
力所能至”的自然原则;强调学以致用。墨子是中外第一个提出量力性原则的人。
5.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主要观点是:长虑顾远;积善成德;
培养德操。
6. 董仲舒是西汉很有影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有名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是:
行教化、重礼乐;兴太学、重选举;提倡“性三品”说。
7. 韩愈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著有《师说》。其教育
思想包括:要善于识别人才、培养人才;提倡勤奋刻苦、独立思考;重视师道和学无常师。
8. 朱熹是我国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教育思想:重视家庭教育与小学教
育;重视教学与读书方法。
9.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文献。教育思想:教学相长、及时而教;
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10.苏格拉底首创“苏格拉底问答法”又称“产婆术”, 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11.柏拉图的代表作是《理想国》,提出教育的理想目标是培养哲学王。 12.亚里士多德著有《政治学》,提出“灵魂说”,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 13.昆体良著有《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他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了一定的阐述,是班级授课制的萌芽。
●考点四 近现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1.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五育并举;教授治校;教育独立。 2. 晏阳初提出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的乡村教育思想体系。
3.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4.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创始人之一,提出“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的早期教育观念。 5. 夸美纽斯(捷克)著有《大教学论》,第一次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和学年制,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他提出“泛智”教育思想,强调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6. 卢梭(法国)的代表作《爱弥儿》,主张自然主义教育,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
7. 康德(德国)深受卢梭自然主义思想的影响,提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
2
物”,第一次把“教育学”列入大学的课堂。 8. 裴斯泰洛齐(瑞士)著有《林哈德与葛笃德》,他认为教育应做到智育、德育和体育的一体化,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 9. 洛克(英国)著有《教育漫话》,提出“白板说”“绅士教育论”。 10.赫尔巴特(德国)著有《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提出教育性教学原则;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形成了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提出了“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11.杜威(美国)著有《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提出教育无目的论;提出与传统教育相对应的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提出“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强调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利用儿童游戏的本能,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知识。
●考点五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 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人口的数量和增长速度制约着教育事业的规模和发展速度;人口的质量制约着教育的质量;人口的迁移和分布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质量;改善人口结构,调整人才构成与流动。
2.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4.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教育对文化的影响和作用:教育传递文化(继承功能);教育传播文化(传递功能);教育选择文化(选择功能);教育创造和更新文化(创新功能)。
5. 人力资本理论:美国的舒尔茨是“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人物,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