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促进中华文明多元融合的改革
真题体验2 (2017·江苏高考,24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
(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答案 (1)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 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
(2)特点: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
(3)作用: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 解析 第(1)问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列出主要条目即可;“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是汉族学习少数民族文化,材料中“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是改革的影响,而不是现象。
第(2)问民族融合的特点,从方式、内容等方面归纳即可。
第(3)问,要审透“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社会发展包括政治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等方面,“积极作用”定性为正面作用。
针对训练2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影响的著名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拓跋鲜卑入主中原后,其民族意识开始觉醒,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其民族优越感与自卑感的并存上。在这种意识的驱使下,北魏孝文帝借助中央集权的强制力,相继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旨在以“中夏正统”自居。
——赵向群、侯文昌《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与拓跋民族精神的丧失》
材料二 在北魏前期,由于民族本位意识……汉化处于不自觉的状态。……北魏孝文帝以其非凡的勇气、魄力,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汉化改革,将北魏汉化运动推向高潮。他的一系列汉化举措,使得鲜卑上层与汉族上层融为一体,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孝文帝在文化上汇通南北,大量汲取南朝文化,不仅补充了北朝文化的缺
失,更有助于消除南北歧见。——胡阿祥《魏晋南北朝史十五讲》
材料三 (孝文帝)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四《魏孝文迁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的有利条件和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二分析孝文帝汉化措施的特点。
(3)材料二、三两位作者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有何不同?指出导致评价不同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 (1)条件:民族意识觉醒,中央集权力量加强。目的:巩固北魏统治。 (2)特点:自觉汉化;全面汉化;汇通南北。
(3)不同:材料二作者对孝文帝改革持肯定态度,认为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助于消除南北歧见。材料三作者对改革持否定态度,认为改革是北魏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因素:评价者的立场;研究的方法、角度;历史的时代变迁等。
江苏省2024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第十六单元第41讲古代历史上的改革(含解析)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