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考古学复习资料 - 图文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考古学知识小结

1、考古学的定义: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2、考古学的性质及其研究对象

性质: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与历史科学有密切关系。

研究对象: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实物资料。考古学所研究的实物包括遗迹和遗物两大类。

历史科学的研究对象:文献资料

遗迹:指古代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遗留下来的聚居村落及其相关的建筑遗迹和埋葬死者的坟

墓等等。包括住宅、墓穴、宫殿、寺庙、手工业作坊等。

遗物:指古代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遗留下来的实物,包括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品等。另

外,与古代人类活动有关,或者是能够反映人类活动的自然物,如农作物、家畜、渔猎和采集所得的动植物遗存也属于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考古学研究的实物,主要研究它的社会性,而不在于个人的创造。因此研究的重点是对遗迹和遗物的整个系列和类型进行研究,而不是去研究孤立的、单个的某一件器物。 3、考古学的功用

1) 2) 3) 4) 补史,主要是史前时代,传说时代; 证史,证明与纠正;

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实物资料;

继承历史文化遗产,为今天的建设服务。

4、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考古学属于边缘科学,与许多学科都有密切的关系,如其与(人文社会学科)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宗教学、(自然学科)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等学科都有密切联系。这种关系,一方面是考古学本身的研究,需要仰赖于其他学科在理论、资料和研究方法上的支持和协助。另一方面是其他学科也需要仰赖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以充实本学科的研究

5、田野调查发掘与资料收集

1) 调查是为发掘工作做准备,对发掘的价值与选择发掘的地点获得宏观认识。 2) 发掘是把地下埋藏的文化遗迹和遗物揭露出来,取得实物资料。 3) 做好发掘记录,文字、图片、日志

要做好科学发掘必须懂得地层学和器物类型学。 发掘的具体方法要看发掘的对象而定。

开探方(或探沟,常为5×5米,10×10米,中间应有1米的隔梁)的方法是发掘的主要方法。此方法用于对居住遗址、墓葬的发掘。

查阅文献资料、地图现场调查、记录、采集样本 发掘 6、地层学

地层学概念:是用来指导考古发掘的方法。它是从地质学引进的。考古学中的地层又叫文化层,是人类活动和自然双重因素作用的结果。

形成原理:早期的地层在下面,晚期的地层在上面。 地层关系有叠压关系和打破关系两种。

打破的规律:一般是晚的挖破早的,决不会早的打破晚的。

识别复杂地层的关键在于区分和识别土色、识别地层内包含物的异同。

根据地层关系可以推断考古对象的相对年代,它的局限性最主要的是地层本身没有年代标准,也不能用于分析和判断包含物的年代或发展序列,它只能起检验作用。

田野考古的核心

1 / 17

7、器物类型学

又称类型学、形态学、标型学。是考古学研究所特有的方法,主要是根据古代人类所制造的各种器物的特征,以识别一种文化时代,还可以通过分类排比,摸索出它的发展演变规律,推断年代的早晚。陶器是器物学研究的主要对象。(陶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 8、考古学文化

定义: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的特征的一群遗存。

命名: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 具有区别于他种文化的一系列特征,伴出一系列有特征的器物,且这些器物

不只一次共存出现;

2) 具有同样特征的遗址不只一处;

3) 人们对这一有共同特征文化的内容有了相当充分了解之后。

考古学文化的名称多以第一次发现(发掘)典型遗址的地点来命名。 9、年代学

定义:考古学的定年断代,有“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断定年代的方法,主要依靠地层学和器物类型学两种方法,同时也利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断定。

自然科学方法断代:放射性碳素断代、热释光断代、古地磁断代、钾—氩法断代、树木年轮断代、孢粉分析、铀系分析等。 10、考古学分期、定名的提出

1819年丹麦汤姆森提出著名“三期论”,即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时期。 1865年,英国的卢伯克创造了“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名词,把石器时代加以区别。 11、国际考古学会议的召开

1866年在瑞士召开了第一次“人类学和史前考古会议”。(至1921年为止,共召开过14次;1932年后将名称改为“先史学与原史学国际会议”于英国召开,至1986年共召开11次。)

12、金石学(名词解释)

金石学是宋代学者在史学领域中开辟的一个新园地。金石学家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古器物及古器物拓本的搜集,二是对古器物的鉴定及金石文字的考释,三是以古器物及金石文字来考订历史记载。主要的金石学著作,北宋时有欧阳修的《集古录》(10卷)、吕大临的《考古图》,南宋时有赵明诚的《金石录》等。他们根据商周铜器铭文和秦汉以致隋唐石刻碑志拓本,审定考释,写成题跋;或利用搜集到的大量金石拓片,抉剔幽隐,考核旧闻,为史篇的考订提供了新的资料。清代,金石学发展为“古器物学”,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研究成果,著名人物有罗振玉。它是我国考古学的前身。 13、考古学在中国的诞生

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始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20年代。

1) 北宋时出现了对古物进行一定系统研究的“金石学”。清代,金石学更加发

达,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研究成果。它是我国考古学的前身。

2) 欧洲考古学的传入,我国学者开始对欧洲考古学的研究成果加以运用和介绍,

如梁启超的《中国史叙论》。 3) 1898年在安阳小屯村发现带字甲骨,引起金石学家王懿荣和高鹗等人的注意。 4) 1900年又在敦煌石窟发现大量古代写本方书和其他文物的藏经洞。这两项重大发现成为中国考古学诞生的前兆。 5) 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发掘河南渑池县仰韶村,被公认为是中国考古之始。 2 / 17

6) 20世纪20年代末,李济、梁思永等从海外学成归国,带回了国外较为先进

的考古学理论方法的同时,也开始了中国考古学本土化的历程。(梁思永确定后冈仰韶、龙山和殷墟文化的三叠层,表明中国考古学家掌握了考古发掘的地层学。)

7) 1949年以后,考古发掘逐渐多起来。

8)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大量考古发现的基础上,苏秉琦以区系类型说从实

践和方法上证明了类型学在中国的成功,并以面向海洋和内陆的两大文化系统和六大文化分区演变的概括,建立起中国大部分地区史前文化的时空框架,并在碳-14等技术的协助下,草绘了各地文化发展的编年体系和演变谱系。 9) 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中国考古学进入张光直所说的“理论多元化、方

法系统化、技术国际化”的新时代。

10) 21世纪,多学科合作进行考古调查发掘已成为一种比较流行的做法。

14、环境考古学(了解)

环境考古学定义:是一系列考古技术手段和理论方法的总和,包括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地貌考古、地质考古、资源考古等,通过认识人类的物质文化遗存与其赖以产生并得以保存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来认识人类行为以及社会、文化发展演变的规律。是一门边缘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一是特定的考古学文化的考古遗存部分;二是作为这个考古学文化生存背景的自然环境的遗存部分,如经济、技术、居址、资源利用、人与环境关系的观念和价值的沉淀。将自然与人文的因素有效地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技术手段包括:系统地回收发掘地层中包含的动植物遗骸、孢粉、植硅体,进行磁化率、土壤与人工制品的物理化学成分分析,地质地貌考察等。 15、聚落考古学(了解)

20世纪50年代以后,聚落考古学逐步成长起来,成为考古学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具整合性的分析古代遗存的社会和文化意义的模式框架。(聚落;从生态学的群落引申而来)

在我国,严文明先生在分析仰韶文化演变时,较早地在中国进行聚落考古学的研究尝试,将遗址划分为居住区、生产区、墓葬区等组织起来的生产、生活单位,并认为对聚落的研究就是要追寻这些功能单位的各自特征的时空特点。 16、现代科技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了解)

C-14测年法、热释光测年法、古地磁测年法、残存脂肪酸分析法、孢粉分析法、其他 17、旧石器考古学的概况 旧石器时代的时代特征:旧石器时代是指人类开始使用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出现之前的历史时期。大约从300万年前开始至公元前1万年结束。地质时代属于第四纪的更新世,分为早(300万年前—50万年前)、中(50万年前—5万年前)、晚(5万年前—1万年前)三期。 旧石器时代考古学三个重要组成部分:旧石器、古人类、古生物。 旧石器的制作、类型和用途是了解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基础。 旧石器的制作过程:选择石料、打击石片、修整石片或石核

旧石器的类型和用途: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石球、雕刻器等。 18、人类的起源

1859年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 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提出了人、猿同祖论。

1876年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说明古猿由于劳动的结果,逐渐演变成人。

科学家公认人类是从腊玛古猿或南方古猿发展而来。

关于人类起源的学说存在两种说法: 1、单一起源2、多区进化

3 / 17

科学家结合分子生物学的成果论述人类的起源。

1978年美国生物学家提出人类起源于亚洲而不是非洲。

1987年美国的几个学者研究认为所有现代人种都起源于大约距今20万年左右生活在非洲的一位妇女。

19、大窑旧石器时代石器制造场

遗址位于呼和浩特东北的保合少乡大窑村。1973年内蒙古的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这个遗址。1976和1983年经过多次调查、发掘,确定了大窑旧石器时代石器制造场遗址。距今约70万~距今1万年前。是旧石器时代早、中晚三期的人类文化遗址,发现了打制的石片、石核和石器的半成品,还有人类用火的灰烬、动物化石等。大窑遗址中出土的精制的石器很少,多是半成品、废品或石片、石核、石渣及大石块。器形有刮削器、砍砸器、石锤、石球等。总的来说,石器器形均偏大。石器的制作原料是燧石,打制的方法都是用锤击法。龟背形刮削器为大窑石器制造场的典型器物。这是内蒙古地区发现并经发掘的第一个旧石器时代文化遗迹,说明内蒙古也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20、河套人及其文化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董光荣和他的学生采用另一种同位素方法,热释光方法所获得的结果为距今7万年至15万年。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尹功明用更加先进的光释光方法测定,也证明萨拉乌苏遗址的年代不晚于距今7万年。于内蒙古乌审旗“萨拉乌苏”遗址发现化石。1922年~1923年法国天主教神父、古生物学家桑志华和德日进发现并发掘。发现人类化石、石器和用火遗迹,一枚幼童左上外侧门齿,被加拿大解剖学家定名为“鄂尔多斯牙齿”。我国学者裴文中将其译作“河套人”。石器特点为器型小,曾被称为“细石器”。石器有刮削器、尖状器和雕刻器。 21、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区系

苏秉琦提出:1)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2)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3)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4)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5)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6)以鄱阳湖至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 (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文化区 、 磁山文化——仰韶文化——中原龙山文化) 22、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区系类型

(授课)黄河中游地区、黄河上游地区、黄河下游地区、长江中游地区、长江下游地区、辽河及东北草原地区、岭南地区 1)黄河中游地区

本地区新石器文化主要有: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客省庄文化、陶寺文化 ①仰韶文化

1921年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分布的中心地区在渭河流域、豫西和晋南地区,是黄河中游分布范围最广、延续时间最长的一种文化。以黄土高原为中心,遍及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宁夏、内蒙古南部和湖北西北部。根据分布地域和特征可分为若干类型:主要有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西王村类型或称半坡晚期类型。 A、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

以陕西西安市半坡村首先发掘而得名,集中分布在渭水中下游地区,北及河套,东至豫西、晋南,西到陇东。出土器物以磨制石器,有斧、铲、刀、凿、磨盘和磨棒。陶器有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皆手制,典型器物有尖底瓶、细颈壶、碗、钵、彩陶盆等。半坡的聚落分为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三个部分。房屋为半地穴式的,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墓葬有土坑葬和瓮棺葬两种,葬式以单人仰身直肢为主,也有多人二次合葬和同性合葬。陶器上有刻划符号。

4 / 17

B、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

1956年在河南陕县发现。分布中心在豫西、晋南和渭河流域。陶器以细泥红陶为主,制作主要用泥条盘筑,慢轮修整口沿已很普遍。典型器物有双唇口尖底瓶、曲腹碗、曲腹钵、鼎和灶。彩陶较多,施于陶器外壁。房屋有半地穴和地上两种。墓葬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葬式为仰身直肢葬。

C、仰韶文化的西王村类型

亦称半坡晚期类型,或半坡上层类型。主要分布在渭河中下游,陕北、山西和陕西交界的黄河南岸及三门峡地区。石器通体磨光,钻孔石器较为普遍。陶器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为主,灰陶次之。手制为主,口沿轮修盛行。纹饰以绳纹为主。 ②河南龙山文化

是庙底沟二期文化的继续,以河南为中心,包括晋南、冀南及皖西北等地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分为王湾类型、后岗类型、王油坊类型、三里桥类型、下王岗类型。陶器的特点为以灰陶为主,有少量黑陶。制法有手制、模制和轮制。器壁比较薄而且均匀,火候高,陶制坚硬。文饰有绳纹、篮纹和方格纹。典型器物有罐形鼎、斝、鬶、双耳罐、双腹盆、单耳杯。鬲多鬶少,有斝少甗。白灰面,土胚房,发现大量的木沟深水井,发现城址,有殉人殉兽的奠基坑,有地下排水管道,为研究中原文明起源提供重要证据。在遗迹内发现坩埚、铜渣等,进入铜石并用时代。 2)黄河上游地区

黄河上游地区以洮河流域为中心,包括甘肃、青海和宁夏。主要有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 ①马家窑文化

以甘肃临洮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年代为BC3400~BC2000年,发现同类遗址400余处。 分类:石岭下、马家窑、半山和马厂四个类型。代表地点有柳湾墓地、马家窑墓地、青海省乐都县 ②齐家文化

因发现于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遗址而得名。分布在甘、青境内的黄河沿岸及其支流渭河、洮河、大夏河、湟水流域,宁夏南部与内蒙古西部也有零星发现。该文化的早期年代为公元前2000年左右,下限还当更晚。展现了黄河上游地区原始氏族公社解体和阶级产生阶段的生产水平和社会状况。陶器特征明显,以红陶为主。彩陶有黑彩、红彩和紫红彩。典型器物有双大耳罐、高领双耳罐、浅腹盘、镂孔圈足豆、袋足鬲等。出现了红铜器和青铜器。三个类型:七里墩、秦魏家、皇娘娘台。 出现了红铜器和青铜器,小型工具和饰品。 3)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

黄河下游指山东省的鲁中、鲁南山地和鲁东丘陵地区,历史上成为海岱文化区。本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发展序列是: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典型龙山文化(或称山东龙山文化)。 ①大汶口文化

BC4300—BC2500,黑陶,1959年发现,主要分布在山东泰山周围地区,目前发现遗址200多处,之后发展为龙山文化。

以夹砂红陶、夹砂灰陶泥质红陶为主,有黑陶、白陶。有镂孔,画纹,彩陶,简单的朱绘陶。圈足器、三足器较多。豆、鼎、双鼻壶,背壶。

拔牙的特殊习俗,进入青春期的标志,有的则在结婚前后进行。随葬獐牙、龟甲,有殉葬。分三个阶段:早期BC4300—BC3500,代表遗址,刘林,王因,红陶为主,有单色红彩或黑彩的陶。中期BC3500—BC2800,大汶口墓地(早、中期),稍后期出现圆点红色彩绘。晚期BC2800—BC2500,大汶口墓地(晚),黑陶为主,灰黑陶数量较多,彩陶数量减少。流行螺旋纹,轮制技术普遍使用,黑陶镂孔高柄杯。

5 / 17

考古学复习资料 - 图文 

考古学知识小结1、考古学的定义: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2、考古学的性质及其研究对象性质: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与历史科学有密切关系。研究对象: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实物资料。考古学所研究的实物包括遗迹和遗物两大类。历史科学的研究对象:文献资料遗迹: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vdmn7s6cy1wxgv8jpr4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