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1)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B.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C.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D.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E.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10.当教师进行说服时,应当只提出正面的材料的有( )。 A.低年级学生 B.高年级学生

C.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 D.培养长期稳定的态度时

E.说服对象原本有相反观点时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__________是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 2.教师的教学策略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__________以及师生相互作用的设计等。

3.测量主要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__________确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 4.教师的威望是由其资历、声望与__________、__________等决定的。 5.教学环境包括__________环境和__________环境两个方面,其中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置等。

6.在认知风格中,与“场独立”相对的认知风格(方式)叫__________。 7.学生大多数成绩不良的实质问题是__________。 8.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学生对于知识的概括存在两种不同的类型,即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0.布卢姆的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的主要依据__________。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教育心理学 2.学习 3.问题情境 4.学习迁移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教师如何使操作原型成功地内化成心智技能? 2.简述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 3.应当如何理解品德的含义? 4.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5.简述教师的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

六、论述题(本大题其2小题。每小题9分.其18分) 1.论述应当怎样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试述青年期的心理特点。

一、单项选择题

1.C

【解析】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为20世纪20年代以前,发展时期为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成熟时期为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完善时期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

2.C

【解析】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可分为两个大的方面:遗传和环境。 3.D

【解析】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4.B

【解析】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强调教学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5.B

【解析】为教师的期待而学习的动机是低级的动机。 6.B

【解析】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是正迁移,高等数学对初等数学而言,属于自上而下的迁移。

7.C 【解析】略。 8.C

【解析】在练习中期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高原现象。 9.D

【解析】画线是复述策略,是认知策略的一种。 10.A

【解析】根据问题的定义,选A。 11.D

【解析】品德是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12.B

【解析】反复检查是动作,所以这种行为属于强迫行为,选B。 13.D

【解析】领会属于理解。 14.B

【解析】问题行为是一个教育性概念,差生、后进生、优秀生都有可能发生问题行为。故两者概念不同。

15.A 【解析】略。 16.B

【解析】对教育事业的忠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17.D

【解析】比纳量表,又称比纳一西蒙量表。 18.C

【解析】题干为自我强化的概念。 19.A

【解析】认知结构、态度、年龄、智力属个人因素。 20.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言语在心智技能中的作用。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解析】略。 2.ADE

【解析】鲍姆宁根据控制、成熟的要求、儿童与父母的交往、父母的教养水平等四个指标,将父母的教养行为分为专制型、放纵型和民主型。

3.ABCD

【解析】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有强化、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等四个。

4.BDE

【解析】班杜拉把强化分为三种: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5.CDE

【解析】桑代克和贾德是早期迁移理论的主要代表。

6.ABCD

【解析】E选项为程序性知识。 7.BDE

【解析】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形成经过了认知阶段、联结阶段和自动化阶段三个阶段。 8.CDE

【解析】复述策略和精细加工策略是认知策略。 9.BCD

【解析】AE属于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10.AC

【解析】在选项BDE中,应当提供正反两方面的材料。 三、填空题 1.强迫观念 2.教学环境的设置 3.行为与结果 4.才能、品德 5.物质、社会 6.场依存

7.在知识技能的掌握或应用上存在障碍 8.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 9.感性概括、理性概括 10.知识向技能转化的规律 四、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3.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4.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

其他活动的影响。

五、简答题

1.要想使操作原型成功地内化成心智技能,教学中必须注意:

(1)动作的执行应遵循由出声的外部言语到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再到内部言语的顺序,不能颠倒。

(2)在开始阶段,操作活动应在言语水平上完全展开,即用出声或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完整地描述原型的操作过程。然后,再逐渐缩减。

(3)在这一阶段也要注意变换动作对象,使活动方式得以进一步概括,以便广泛适用于同类课题。

(4)在进行由出声到不出声,由展开到压缩的转化过程中,也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不能过早转化,也不宜过迟,而应适时。

2.研究表明,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其基本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

(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 (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3.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首先,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其次,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再次,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也就是说,指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4.根据研究者的不同观点,可以归纳出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 (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3)自我调控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1)

B.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C.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D.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E.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10.当教师进行说服时,应当只提出正面的材料的有()。A.低年级学生B.高年级学生C.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D.培养长期稳定的态度时E.说服对象原本有相反观点时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vcf62xyf997tl37kuug5o77k30e8m00qt4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