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堂真题演练30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
(2016·高考全国卷Ⅱ)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解析:选C。样方法是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所以B项错误,C项正确,D项错误。A项所用方法为逐个计数法,适用于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不合题意。
(2015·高考广东卷)如图表示在一个10 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 B.可用数学模型Nt=N0λ表示 C.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 D.K值约为120 000个
解析:选D。A项,初始阶段酵母细胞数量少,酵母菌个体之间几乎不存在种内竞争。B项,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酵母细胞的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而Nt=N0λ为“J”型曲线增长的数学模型。C项,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具体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D项,由图可知,1 mL 培养液中最多含12 000个酵母细胞,则10 mL 培养液中的K值约为120 000个。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某农场面积约140 hm,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
1
2
tt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
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中,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
解析:选C。鹰是黑线姬鼠的天敌,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引起黑线姬鼠种群密度下降,A项正确。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为280×100÷2÷140=100只/hm,B项正确。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与种群中个体的数量无关,C项错误。能量在传递过程中逐级递减,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含有的能量越少,D项正确。
(2017·高考全国卷Ⅱ)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
(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型。
(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_。
(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
(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2)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3)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天敌和山鼠的种间关系为捕食。(4)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答案:(1)J (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 (3)捕食
(4)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2015·高考全国卷Ⅰ)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42 11+ 39 ≥12 264 2
2
个体数 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2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________,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________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种群的年龄结构包括增长型、衰退型和稳定型三种类型。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幼年个体数为92+187+121=400,成年个体数为70+69+62+63+72+64=400,老年个体数为55+42+39+264=400,所以三个年龄段的个体数比例为1∶1∶1,则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该鱼种群数量将保持相对稳定。(2)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特点。 答案:(1)增长型、衰退型、稳定型 1∶1∶1 保持稳定 (2)活动能力 (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课时作业] [基础达标]
1.(2018·湖南长沙模拟)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到的种群密度都是估计值 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保护区内珍稀动物种群的K值
C.直接影响野生生物种群密度变化的是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 D.防治害虫时,应该在害虫种群数量达到K/2之后进行捕杀
解析:选D。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到的种群密度都是估计值,A正确;种群的K值大小与环境条件有关,环境条件得到改善,种群的K值会增大,B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种群密度变化的决定因素,C正确;防治害虫时,应该在害虫种群数量小于K/2时进行捕杀,因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错误。
2.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曲线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