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今言“华(huā)”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B.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yǎo)然。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shèng)道也哉。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 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活用不同类的一项( )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3.选出与“其孰能讥之乎”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距其院东五里
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4.选出下列各句中“以”是介词的一项( )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C.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5.下列句中“观”字词性不同的一项是( )
A.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B.大王见臣列观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C.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A.其下平旷,有泉侧 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C.火尚足以明也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8.选出句中“者”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C.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D.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9.下列句子的句中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B.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能级二 一、选择
6
1.对下列各句中的“其”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②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④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⑤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⑥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⑦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⑧其孰能讥之乎?
⑨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⑩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A.①③④⑤⑥⑨⑩/②/⑦⑧ B.①③④⑤⑥⑦⑨/②/⑧/⑩ C.①③④⑤⑥⑨/②/⑦⑧/⑩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2.下面所列各句加点的“之”字与“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一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D.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3.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讲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③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④其孰能讥之乎
A.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也相同 B.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不同 C.①句与②句不相同,③句与④句相同
D.①句与②句不相同,③句与④句也不相同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全含多音字的一项是( ) A.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B.褒之庐冢也 有穴窈然
C.则或咎其欲出者 而又不随以怠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何可胜道也哉
5.对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碑仆道 仆:倒 跌倒 B.其文漫灭 漫:淹 C.盖音谬也 盖:大概 D.何可胜道也哉 胜:胜利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庐陵萧君圭君玉”一句中,“君圭”是名,“君玉”是字。 B.“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一句中,“至和”是以皇帝的年号记年的。 C.“临川王某记”一句中,“临川”是王安石的籍贯,“某”代王安石。
7
D.“长乐王回深父”一句中,“父”是对人的尊称。 二、选出加横线不是名词用作动词的项。( )
A.始舍于其址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D.而翁长铨 E.左右欲刃相如 F.莫若以吾所长,攻敌所短 G.客初至,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
三、用“……者……也”表示判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表示单纯的判断,另一种是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请按照这个说法,把下列表判断的句子分为两组。
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B.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C.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者也。 E.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F.子瑜者,亮兄瑾也。
G.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二人在也。
H.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单纯判断句有 2.表因果的复合判断句有
四、翻译下列句子,补上必须补出的内容(用括号括起来),并说明补上的是什么成分。 1.于是余有叹焉。
2.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3.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能级三
阅读下文,按要求做题。
砥柱在陕州东五十里,黄河之中。以其形似柱,故名。《禹贡》谓导河东至于砥柱,即此。癸酉五月,道陕,会佥宪段君文济饮间言及,跃然欲与之游,以使事不果。十月,余回至陕,则段君已先我游,遂决意而往。乙卯,知州事颜君如环,命州学生熊釜、张崇勉从予,离州二十里午食。又二十里循河行。十里至三门集津。三门者,中曰神门,南曰鬼门,北曰人门。其始特一巨石,而平如砥。想昔河水泛滥,禹遂凿之为三。水行其间,声激如雷,而鬼门尤为险恶。舟筏一入,鲜有得脱,名之曰鬼,宜矣。三门之广,约二十丈。其东北五十步,即砥柱……蔡氏《书传》以三门为砥柱。《州志》亦谓砥柱即三门山,皆未尝亲临其地,故谬误如此。又按《隋书》载大业七年,砥柱山崩壅河,逆流数十里。砥柱,今屹然中流。上无土木,而河之广仅如三门,奚有崩摧而壅河逆流至数十里之远?盖距河两岸皆山,意者当时或崩,人以为砥柱,而史氏书之也。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有以哉。
1.解释加黑的词语。
(1)以( )(2)故名( )( )(3)谓( )(4)河( )(5)道( )(6)会( )(7)及( )(8)果( )(9)奚( )(10)书( )(11)有以哉( )
2.古代常用天干地支来表示年、月、日、时的次序。文中的“癸酉”表示 ,“乙卯”表示 。
3.在传说中三门是这样形成的: ;鬼门的称呼是这样来的:
4.《书传》、《州志》对三门和砥柱的关系分别是这样解释的: ,作者的意见是 为什么持此意见?
5.《隋书》对砥柱有何说法? 作者怎么看?
6.文中突出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是 你怎样看这个观点? 五 自主探究指导
8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为褒禅山增添了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请你利用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为褒禅山写一篇导游词。
能级一 1.C(“胜”应读“shēng”。) 2.D(“至”是动词活用作名词,其他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3.D(例句中的“其”与D项中的“其”都用作副词,表反诘语气。其他三项中的“其”都用作代词。)
4.B(A项中“以”是表并列关系的连词;C项中“以”是表修辞关系的连词;D项中“以”是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5.D(D项中“观”当动词讲,意思是“观察”,其他三项中的“观”都是名词。) 6.C(A项中“所以”表原因,B项中“非常”是“不同寻常”的意思。D项中“至于”是“到……”的意思。)
7.B(“侧”是名词作状语,“明”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幽暗昏惑”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8.A(A项中者在句中起停顿作用,其余B、C、D项中三者都译为“……的人”。) 9.B(应这样停顿: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能级二
一、选择 1.B 2.C 3.B 4.A 5.D 6.D 二、C F
三、1.A C D F 2.B E G H 四、翻译:
1.于是我对这件事有许多感慨。
2.然而力量足够到达那里(却未能到达省了一个分句),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而在自己看来也免不了懊 悔。
3.我对这倒在路边的石碑很惋惜省谓语),又因此而感叹那些古书 不复存在,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没有人能说明白古书的原貌,(类似的情况 省主语)哪里能说得完呢!
能级三
1.(1)因为 (2)所以 命名 (3)说,认为 (4)黄河 (5)经过 (6)恰值 (7)到 (8)实现 (9)何 (10)记,写(11)有道理啊
2.年 月
3.开始黄河中有一块平如砥的大石,当年黄河泛滥,大禹就把这大石凿成三块,水从石间流过,形成三门。鬼门地势险恶,船和竹筏一进入此门,很少有能平安出来的
4.三门就是砥柱 砥柱就是三门山 三门和砥柱是两个地方,三门东北五十步是砥柱 作者认为《书传》和《州志》的作者都没有亲自到过当地,所以认识错误;而自己是亲临考察过的。
5.认为大业七年,砥柱曾经崩塌,把河道堵塞了,使河道逆流数十里对这说法表示怀疑。他认为,砥柱现在还完整地屹立在黄河中间,况且这里河道的宽度只有二十丈,怎么可能有砥柱崩塌,堵塞河道,以至要逆流而上数十里的事呢?因为黄河两岸都是山,大概当时有的山曾崩塌过,人们就以为是砥柱(崩塌了),而写《随书》的人就把它误记了下来。
6.尽信《书》,不如无《书》 对前人书上的记载要经过检验才能确定正确与否,不盲从别人的见解,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可贵的。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