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50小题,每小题2分,共100分) 1. 马克思的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 ) A.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B.《神圣家族》 C.《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D.《德意志意识形态》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 )。 A.主要内容 B.理论基础 C.核心部分 D.实质或灵魂 3.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诡辩论 4.黑格尔哲学中的 “合理内核”是 ( ) A.唯物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唯物主义辩证法 D.辩证方法 5.在人工智能与人的意识的关系问题上有着种种不同观点,其中正确的观点是( ) A.电脑的发展会大大超过人脑 B.电脑的发展会产生意识 C.电脑的发展能完全取代人脑 D.电脑与人脑有着本质的区别 6.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7.“居安思危”这一成语所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 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B. 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C. 矛盾双方是相互等同的 D. 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又相互等同 8.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 ) A. 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B.是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C. 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D. 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9. 庄子曰\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 ) A. 唯心主义宿命论 B.唯物主义决定论 C. 相对主义诡辩论 D.唯意志论 10.要正确解决事物矛盾的前提或关键是认识( ) A. 事物矛盾的普遍性 B. 事物矛盾的特殊性 C. 事物的主要矛盾 D. 矛盾的主要方面 11.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中,决定事物质变的性质和方向的是( ) A. 矛盾的普遍性 B. 矛盾的特殊性 C. 事物的量变 D.事物的质变 12.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 A. 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 C.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D.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13.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 ) A. 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 认识事物的量 C. 把握事物的度 D. 确定事物的质 14.“防微杜渐”的哲学依据是 A.质量互变规律 B.否定之否定规律 C.对立统一规律 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15.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这是( ) A. 辩证法的观点 B. 形而上学的观点 C. 诡辩论 D.相对主义的观点 16.“理论一定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才能和变化了的客观实践相符合”。这表明( ) A.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B. 真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C. 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D. 理论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7.“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 ) 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18.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者违背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犯了 ( ) A.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B.类似诡辩论的错误 C.类似相对主义的错误 D.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19.认识的最终目的是( ) A. 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B. 达到理性认识 C. 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 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20.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这说明( ) A.认识是主体的反映 B.认识的内容和模式是由客体提供的 C.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认识是客体的反映 21. 社会形态是(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经济和政治的统一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的统一 22.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 ) A.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B. 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C. 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23. 杰出人物的产生是( ) A.完全必然的 B. 偶然的机遇 C.有的是必然的,有的是偶然的 D.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 24.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表明( )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决定 B.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C.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等同 25.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 A.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B.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C.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26.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突出表现为( ) A.社会意识不依赖于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C.社会意识肯有阶级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 27.列宁关于阶级的定义表明,阶级是一个( ) A. 经济范畴 B.政治范畴 C.文化范畴 D.社会意识范畴 28.商品经济中最经常、最大量、最普遍的经济行为是( ) A.市场竞争 B.商品交换 C.劳动力买卖 D.追求利润 29.“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表明( ) A.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B.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商品不可能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 30.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 ) A.剩余价值学说 B.生产价格理论 C.劳动二重性学说 D.劳动力商品理论 31.商品价格是( ) A.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B.商品使用价值的货币表现 C.由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D.由市场的竞争机制决定的 32.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 B.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33.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是( ) A. 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 B.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C.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 D.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34.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 ) A.劳动者有人身自由 B.劳动力成为商品 C.劳动力归劳动者自己所有 D.劳动者一无所有 3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 A. 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小商品生产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统一 C.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统一 D.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36.分析资本有机构成的理论前提是( ) A.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凝结 B.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C.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D.利润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37.考察社会资本运动的出发点是( ) A.社会净产值 B.社会总产品 C.社会全部生产资料 D.社会全部消费资料 38.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是( ) A.资本积聚 B.资本积累 C.资本集中 D.资本周转 39.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 ) A.资本家之间协商的结果 B.不同部门之间各个资本家竞争的结果 C.同一部门的各个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 D.资本家垄断的结果 4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 ) A.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