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线材轧制常见堆钢事故及处理措施
一、粗中轧区事故原因分析及对策 1、轧件咬入后机架间堆钢 故障原因:
(1)轧制速度、轧辊直径设定不正确;换辊(槽)后张力设定过小。 (2)钢温波动太大。 (3)轧辊突然断裂。
(4)由于电控系统原因引起某架轧机的电机突然升速或降速。 处理措施:
(1)准确设定轧制速度、辊径和张力。 (2)保温待轧,通知加热炉看火工。 (3)更换断辊。 (4)检查电气系统。
2、轧件头部在机架咬入时堆钢 故障原因:
(1)轧件尺寸不符合要求。 (2)轧槽中有异物或打滑。
(3)导卫安装不良、磨损严重或导卫中夹有氧化铁皮等异物。 (4)坯料内部存在分层、夹杂或冶废等缺陷引起的轧件“劈头”。 (5)上、下辊径不同、磨损不均匀或不同步造成的轧件头部弯曲。 (6)头部钢温过低造成的咬入困难或头部开裂。 (7)轧机机架刚性不好,轧制过程中存在跑偏现象。 (8)坯料“脱方”严重。
(9)轧件出粗轧机架后翘头导致不能顺利咬入下架次或头部冲导卫,简单来说就是翘头。 处理措施:
(1)对轧机辊缝作适当调整。 (2)检查、清理或打磨轧槽。 (3)检查、清理、调整或更换导卫。 (4)认真检查坯料。
(5)检查传动部件间隙或更换轧辊。 (6)改善出钢条件。
(7)对轧机机架进行加固;检查锁紧缸的工作状态。 (8)杜绝不合格钢坯入炉。
(9)认真检查前一架次进口导卫是否松动,导卫松动使轧件咬入箱型孔后受到进口导卫的压力,使轧件下部受压较大,导致下部延伸变大而造成翘头,最终未能顺利咬入轧机而堆钢。 3、轧件卡在机架内造成堆钢 故障原因:
(1)由于钢温过低或轧制速度过高而引起电机过载跳闸。 (2)发生设备或安全事故时紧急停车。 处理措施:
应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处理。 二、预精轧区事故原因分析及对策 1、机架间堆钢 故障原因:
(1)辊径、辊缝设定错误。
(2)导卫安装不准确,导卫被堵塞或被冲掉。 (3)粗、中轧张力过大,轧件在预精轧“甩尾”。 (4)轧机或辊箱轴承烧,导致次架次料型变化。
(5)压下装置自锁性能坏,在轧制时因振动,料型产生变化。 处理措施:
(1)重新设定辊径、辊缝。
(2)检查、更换并认真调整对中导卫。 (3)控制来料尺寸。 (4)消除张力。
(5)维护人员进行检查,维修或更换设备。 2、预精轧自动停车 故障原因:
(1)润滑系统故障。 (2)电机跳闸。 处理措施:
(1)检查润滑系统。 (2)电气检查。
三、精轧区事故原因分析及对策 1、精轧后堆钢箱内堆钢 故障原因:
(1)精轧后导槽内留有异物;导槽磨损严重;精轧末架进口导卫问题。 (2)精轧机组与双模块机组速度不匹配。
(3)精轧机水箱调整过大,造成水阻力大或水箱内有残留水。
(4)吐丝管磨损严重。
(5)精轧机辊径输入或机架选择错误,导致精轧机速度实际与反馈差距大,与吐丝机之间速度不匹配。 处理措施:
(1)检查、清理导槽和导卫。 (2)正确调整堆拉关系。
(3)根据钢在堆钢箱后的抖动情况,均匀稳定开水箱。 (4)更换吐丝管。 (5)确认精轧机辊径。 2、精轧或双模块内机架堆钢 故障原因:
(1)导卫夹铁堵塞、安装不好、滚动导卫坏;轧件冲出口。 (2)配辊错误;辊缝设定有误。 (3)轧件头部有缺陷。
(4)前面机组有张力,在精轧机内留尾。 处理措施:
(1)检查、更换导卫。 (2)重新配辊、设定辊缝。 (3)把飞剪切头切尾加长。 (4)控制来料尺寸。 3、飞剪处堆钢 故障原因:
(1)切头(尾)过长而卡在导槽内。
(2)剪刃、转辙器磨损,变形或位置不正确。 (3)未剪断、不切头或切弯头影响咬入。 (4)中途飞剪误动作,剪切失控。 处理措施:
(1)重新设定切头(尾)长度和张力。 (2)检查剪刃和飞剪前、后导槽。 (3)重新设定飞剪超前系数。 (4)检查光电管、热检及电源信号。 4、 活套处堆钢 故障原因:
(1)活套动作时间不正确;
(2)套量过大或速度设定不正确;活套起套辊固定不牢固或轧件导向板磨损严重。
棒线材轧制常见堆钢事故及处理措施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