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7·商丘模拟)“一五”期间,“优先保证工业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的工厂“建在非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这说明“一五”计划( )
A.利于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 B.完全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C.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D.有效提升了我国的产业结构
解析:“优先保证工业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的工厂“建在非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这些地方都是过去工业非常落后的地方,可见这种布局有利于使各地区均衡发展,故A项正确。
答案:A
2.(2017·淄博模拟)“一五”计划规定,五年内工农业总产值计划由1952年的827.1亿元,增加到1957年的1 249.9亿元,增长51.1%,平均每年增长8.6%。工业总产值计划由1952年的270.1亿元,增加到1957年的535.6亿元,增长98.3%,平均每年增长14.7%。这一规定( )
A.解决了工农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B.体现了经济发展急躁冒进的政策方针 C.与当时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D.反映了迫切要求改变落后状况的愿望
解析:“一五”计划促进了工农总产值的增长,但是尚未解决工农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故A项错误;“一五”计划期间是正确的经济发展计划,而且材料中并未体现急躁冒进,故B项错误;与材料中的发展状况的相符,故C项错误;1957年,“一五”计划是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执行,试图改变中国落后面貌,故D项正确。
答案:D
3.(2018·泉州模拟)下表为东北地区工农业比例关系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说明( )
年份 1952 1957 工农业总产值/% 100 100 农业/% 40.3 23.6 工业/% 49.7 76.4 A.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B.国家政策的调整 C.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D.“大跃进”运动开始
解析:1953—1957年国家实行“一五”计划,在东北优先发展重工业,会出现东北地区农业比重低于工业比重的现象,故B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是生产关系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与材料中工农业比例无关,故A项错误;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是1958年“大跃进”运动带来的后果,故C项错误;“大跃进”运动开始于1958年,故D项错误。
答案:B
4.(2017·芜湖模拟)20世纪50年代,土地、劳动力、资金的集中为科学实验提供了有利条件。如推广良种、密植等,麻城县就出现了个别的“状元田”“丰产田”。人们对此异常惊喜,相信经济建设可以创造奇迹。这说明( )
A.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高
B.农业的变革与发展催生了跃进思想 C.经济建设出现重大失误
D.科学实验的成就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解析:由于科学实验的成果被引入农业生产而带来的意想不到的高产,使人们相信经济建设可以创造奇迹,这就为50年代末的“大跃进”运动埋下了思想隐患,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答案:B
5.(2017·济南模拟)1962年2月,七千人大会在北京召开。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经济发展措施,包括:压缩基本建设规模,降低工业发展速度,精简职工人数,压缩教育事业规模等。这些措施( )
A.确立了“八字方针” B.清除了“左”倾错误 C.反思了“三面红旗” D.阻碍了城市化进程
解析:因为“左”倾错误思想指导下的“三面红旗”造成了1959—1961年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1962年的七千人会议是反思“三面红旗”的,故C项正确;A、D两项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答案:C
6.1961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79年4月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提出了“新八字方针”,即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说明( )
A.经济建设正在摆脱“左”倾束缚 B.原八字方针加重了“左”倾危害 C.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全面展开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始探索
解析: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与材料中“1979年4月”“改革、整顿”相符,故A项正确。
答案:A
7.(2018·潍坊模拟)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搞好集体经济,同时也指出“对于包产到户应当区别不同地区、不同社队采取不同的方针”。这一通知( )
A.确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 B.结束了人民公社的管理体制 C.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取向 D.实际上肯定包产到户的做法
解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故A项错误;结束了人民公社的管理体制是在1983年,故B项错误;通知里没有任何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取向的信息,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对于包产到户应当区别不同地区、不同社队采取不同的方针”,可以得出通知实际上肯定包产到户的做法,故D项正确。
答案:D
8.(2017·怀化模拟)1981年11月,中共五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把国有企业分为四类:一是严格按照国家指令性计划进行生产的骨干企业;二是既按市场变化又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生产的企业;三是大部分产品按国家计划生产的企业;四是大部分产品根据市场变化组织生产的企业。材料反映,当时中国( )
A.开始经济体制改革
B.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并重 C.重视资源优化配置
D.尚未认识到市场经济的重要
解析:依据材料“一是严格按照国家指令性计划进行生产的骨干企业;二是既按市场变化又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生产的企业;三是大部分产品按国家计划生产的企业;四是大部分产品根据市场变化组织生产的企业”可知尚未认识到市场经济的重要,故D项正确。
答案:D
9.(2017·郑州质检)下表为1985—1989年我国物价上涨指数情况统计表。这一现象( )
年份 物价指 数/%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1.9 7 8.8 20.7 16.3 A.表明国有企业改革推动了市场的繁荣 B.说明改革开放提高了人民的购买力 C.有助于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D.源于国际局势紧张引发了国内抢购潮
解析:物价上涨较快,对于国家经济的长久发展不利,故材料现象有利于推动国家进一步改革,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答案:C
10.(2017·衡阳二模)“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必须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摘自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