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标题]
最美预防接种医生先进事迹材料(篇一)
**同志是**区**卫生院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大专文化,疾病控制主管医师。**年毕业于**玉林地区卫校医士专业;**年毕业于广东药学院大专公共卫生专业。1988年3月至今在**区**镇卫生院从事预防接种工作,至今已经走过了27个年头,多年来,他坚守岗位,兢兢业业工作,以其朴实肯干、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饱满的工作热情和急他人所急的服务态度赢得了上级领导和同事的认可。用智慧和热情服务广大儿童家长获得了群众的好评,呈现了新时代预防接种门诊工作者的高尚风格和崭新面貌。多次荣获“佛山市计划免疫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一、开拓进取,树立一个接种医生的模范形象
一直以来,他勤奋好学、力争上游,坚持学习政治理论、科学文化、业务知识,努力提高文化素养和业务工作能力,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素质,以满腔热情和干劲投入到工作中。
二、弃“临床”从“防疫”
他曾经是一名有着执业医师资格的临床医生,有着丰厚的工资和优于别人的奖金收入,曾经在急诊室抢救危急病人,一次工作任务介入,令他感觉从事公共卫生工作更重要。从此,他成为一名预防接种医生走上传染性疾病防控前沿的阵地。在这个岗位上,他依然能用自己的临床专业知识结合传染病防控大局观应用到传染病防控工作。
作为一个科班出身的临床医生,本来可以风吹不着、雨淋不着,他怎么甘于平凡做个接种医生呢?跟过他拍档的临床工作人员曾说,他在临床工作的时候,因曾多次在医院坐诊时看到,大量因未及时接种或者未接种疫苗的小孩子感染了相关的传染病,花费了家长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有些还是因感染了传染病留下后遗症,终身受到影响,甚至致残,深感同情和感概,用**自己的话说“我在临床诊室思考了很久,总觉得如果能避免这些疾病发生,比疾病发生后再想办法救人重要得多。”抱着这种想法,**在当时接种门诊工作人员收入低,没人肯干的情况下,主动请缨报名当上了一名接种医生。从此走上了一条有着不被人认同,艰辛、加班加点、日洒雨淋的“不归路”,为成千上万的儿童开展了预防接种工作,为他们免于传染病感染建立一道牢固的防护墙。
三、敢于创新、开创流动儿童查漏补种试验点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腾飞发展,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输入,城镇流动人口与日俱增,越来越多外地人员到**务工,流动人口家长文化程度较低,卫生保健意识差,且流动性无规则,随意性大,又相对分散,难以管理,给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增加了难度,提出了新挑战。针对面临的困境,**提出当前发展形势,要做好儿童预防接种工作,就要改变以往坐在办公室等家长过来接种的观念,当务之急需要拓展外勤的工作,在流动儿童中开展每周的查漏补种工作,并主动提出将**镇作为流动儿童外出查漏试验点。
一年实践证实,在流动人群中开展每周外出查流动儿童接种情况,明显提高流动儿童预
防接种知识知晓率,显著提高一类疫苗接种率。同时流动儿童家长的接种计划意识和接种相关知识得到明显提升,儿童建证率及五苗接种率显著提高。我区也将**镇流动人口外出查漏经验推广到各镇街,也正是他有着前瞻性观点,根据我区发展形势,结合我区预防接种格局转变,稳步发展开创出**区流动儿童更接地气的管理模式。
四、不辞辛苦,甘于奉献,真心工作的感人事迹
佛山第一峰皂幕山位于**镇,**镇有一半区域属于山区,山林茂密,郁郁葱葱。每年都引来很多从事砍树行业的外来务工人员,这些务工人员绝大多数都是来自于云南、贵州。他们的文化水平低,生活卫生差,预防接种意识薄弱,很少主动带孩子附近接种点进行接种。由于他们长时间住扎在山上很少外出,缺少与当地群众交流沟通。**医生在一次偶然机会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便对周围山头展开主动搜索,这一搜索就是十几年,十几年来为了不漏种一个孩子,**医生几乎踏遍**镇的所有山头。由于路途较远来回一趟不容易,为了节省时间,**医生常常吃过早餐带上午饭,从开始骑着单车到后来骑上摩托车载着工作伙伴,来到大山附近的村庄,便开始徙步上山。几十年来翻过一山又一山,穿过一坳又一坳。夏天走在山路上,常常是上气不接下气,衣服被汗水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了,结果衣服的表面形成一层白色盐霜;雨后山路更是难走,走在山路上摔倒是常有的事,有时扭伤关节,有时摔得伤痕累累,虽然是这样但是**医生及他的工作伙伴还是无怨无悔继续前行。多年来,山上的孩子走了一批又来一批,**共同工作的伙伴换一个又一个,**也从年轻小伙仔变成了五十多岁老头,但是他依然不愿放下肩上重任,带领新同事继续行走那崎岖山路上,去寻找那些外来砍树的务工人员的孩子。不断向这些外来的砍树工,宣传计划免疫的作用和意义,促使他们及时带孩子到附近接种点接种疫苗。用辛勤汗水为这些住在山上的孩子筑起一道免疫城墙。
**年5月**刚做完痔疮手术回家卧床休息,伤口还在隐隐作痛。恰逢上级通知要开展麻疹疫苗查漏补种,由于其他工作人员对外来儿童聚居的地方不熟识,外出巡查小组工作依然由他负责。他不顾伤痛骑着摩托载着另外一名工作人员奔走在外儿童聚居的出租屋、砖厂、菜场、养殖场、建筑工棚等地方。由于以上地方都是一些坑坑洼洼的路,每一次颠簸伤口都令他疼痛难忍。虽然是这样,但他依然坚持下去,直到完成所有巡查补种任务,保证每个漏种儿童都得到及时补种。
**年**镇卫生院依据上级的通知精神开展脊灰强化免疫接种工作,他继续负责外出脊灰强化接种工作。他骑着摩托载着另外一名工作人员到独岗村出租屋查漏,遇到一个老人家在带小孩,经了解这个老人家及该小孩刚才老家**过来几天。他们做好相关登记工作及宣传后,正准备给小孩进行补种时,却遭到老人家的反对。老人家说:凭什么要我相信你们是接种医生呀?他说:老人家我们都戴有查脊灰强化免疫接种工作证,我们接种都不收钱。老人家说:伪造一个工作证是很容易的事,虽说不收钱我也不能相信你们,因为我们刚来不久,除非你们用车送我到卫生院。他二话不说请老人家带小孩上车到卫生院接种门诊进行接种。从此之后,他们每次到独岗村查漏,那位老人家都主动向他们打招呼,并主动告诉他们那间出租屋有新来儿童。
2013年冬季的一个接种日,天气寒冷下着小雨,在上午12时零3分左右正准备关门下班之至,三个妇女带四个小孩来到接种门诊,经询问得知他们菜场从本镇圆岗村已经迁到新会市大泽镇去了。由于某些原因当地卫生院不为他们提供预防接种服务,他们只好几度转车从70公里外的大泽来到人和。了解情况之后深受感动,**立即为他们安排接种,并进行接
种后30分钟观察。当下班去到单位饭堂的时候已经12时40分,这时饭菜早已凉了。
长期以来他为了消除免疫空白不断提高接种率,他采用室内、室外查漏双结合的方法。利用电脑对在册儿童进行筛查,并用电话查漏及时掌握在册儿童的变动情况,及时动员漏种对象到来接种;采用上门方式,到外来儿童聚居点进行巡查。及时发现新来儿童,及时建证和补种漏种疫苗,以此筑牢适龄儿童免疫屏障。
虽然计免工作任务繁重,加班加点已经是他的家常便饭的事,但是在他心里,只要每个适龄儿童都按时完成规划免疫,建立和提高保护儿童健康成长的免疫屏障,使到广大儿童免于传染性疾病的侵害,就算工作再辛苦再繁琐也是值得。
**同志作为一名基层疾控工作者,负责该镇免疫规划接种工作,他坚守平凡的工作岗位,默默无私地为当地儿童健康成长辛勤工作,用他平凡的工作为当地儿童撑起健康的保护伞。他的朴实肯干、敢于担当的工作精神,是我们每位医务工作者的学习典范。
最美预防接种医生先进事迹材料(篇二)
在预防接种工作中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为保障辖区儿童的身体健康自己做出了积极贡献,多年来以用情工作、用心服务,赢得了社会和被服务对象的一致好评,连续6年社区居民满意度调查100%,多年被院内评为优秀个人。
东新街辖区常住人口约10万人,计划免疫服务人员6人,由于工作人员少,这里的被服务人员流动量大,承担的责任、风险更大,需要得到的服务水准更高,因此,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业务知识,通过上网自学了解相关知识,提高技术理论水平,工作中尽职尽责,任劳任怨,一丝不苟地完成免疫工作任务及工作指标,网证相符率100%,常规免疫接种率、补种接种率均达95%。
在预防接种工作中我感受到不仅有熟练的业务素质,还应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医德医风,热心、耐心、细心的服务,我根据不同的年龄儿童的心理特点,进行不同心理护理,特别是学龄前期儿童紧张恐惧情绪大不好配合,根据他们初具个性特点,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喜欢受到表扬,智能发育更完善,好奇、多问、好模仿,言语和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容易受工作人员的言语影响,因此与儿童建立友好信任的关系,给他们留下热情、和蔼、耐心、亲切的良好印象,接种后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增强其自信心,使其今后的预防接种能更好地配合,使预防接种工作在轻松的环境及气氛中进行,对预防接种工作,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接种门诊的工作琐碎而繁杂,每天接待儿童和家长几百人,每个儿童基本三四个家长陪同,每天答复家长的询问不计其数,说的话,无法用数字来计算,经常说着说着,嗓子就哑了,尽管如此,从无怨言,工作中接种疫苗出现一定的不良反应属于正常现象,但由于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儿童就是家中的小皇帝,尽管事先做了大量解释说明工作,事后部分家长还是不能理解,说出一些过激的话,面对误解和不公正的态度自己总是高姿态去应对,用微笑、用爱心、用耐心、用真诚、用科学知识去换取心灵的沟通,赢得家长和儿童的理解和信任,以博大的胸襟,坦荡的情怀,包容挫折,包容误解。
在管理岗位上,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认真抓落实,安全有效做好接种,做好一人一针一管,从未发生过不良事件和差错事故,管理上注环节、重质量,抓好质量监测,作为科室负责人以身作则,勤勤恳恳,带动组员将预防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使技能服务优质化,爱心活动经常化,理论联系实际,搞好预防工作。几年来18项公共卫生考核成绩全区始终名列前茅。
在与同事相处中处处以团结为重,真诚相待,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对同事做到工作上体贴照顾,生活上关心帮助。
回顾过去,从事预防保健工作中取得了点点滴滴成绩这些成绩都是上级领导同志们对我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的结果,成绩只是代表过去,我将在今后工作中为东新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免疫工作尽绵薄之力。
最美预防接种医生先进事迹材料(篇三)
今年42岁的**,自1994年6月从学校毕业后,一直在**县**卫生院工作。**年,医院预防接种工作面临困难,**毅然挑起了全镇儿童预防接种以及传染病防治的重担。在预防接种的岗位上,她一干就是16年。
位于**南部的**,辖5个行政村、43个自然村,总人口一万多人。虽然离县城只有十几公里,但距离最远的村也有二十多公里。由于山区交通十分不便,进村入户全都要骑自行车或电动车,有些地方甚至得靠步行。16年来,**的足迹遍及全镇的家家户户。由于镇周边企业密集,流动、留守儿童较多,尤其外来人口多,预防接种面临意想不到的困难。为了提高疫苗接种率,**经常不辞辛苦地背起冷藏箱,到村民和外来户住处接种疫苗。
**来临溪卫生院工作时,**经济还不发达,一些乡亲们的健康意识不强,对预防接种工作不十分重视,有的儿童得不到及时接种,她就根据农村农时特点,起早贪黑,进村入户,苦口婆心地普及预防接种知识。
**年8月,距镇卫生院约9公里的永常坑村有一位不满2岁名叫邵志安的女孩,父亲得了脊柱结核正在医院治疗,母亲低智商,她从小就跟着一位将近80岁的奶奶,对于这样特殊家庭的儿童,**主动上门接种;2013年12月,正值隆冬季节,离镇医院将近5公里的洪星村有一位两岁多名叫翁佳琪的幼儿,父母是外来人员,又一直跟70多岁的爷爷奶奶生活,老人家不懂得接种疫苗的重要性,多种疫苗未得到及时接种。她在下村摸底工作中发现后,即刻返院背起了冷藏箱和急救箱上门…… **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冬去春来,风雨无阻,冒着酷暑与严寒,坚守在皖南山区的乡村里,为了儿童的健康,奉献着青春岁月,把最真挚的爱献给了临溪的乡里乡亲。
16年来,**所负责的**卫生院预防接种工作始终走在全县前列,0--6岁儿童建卡率达100%,人、证、卡相符率100%,一类疫苗接种率达95%以上。**年,在市疾控中心组织的验收考核中,她所负责创建的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取得95分以上的好成绩,一次性达到了符合省级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的标准
最美预防接种医生先进事迹材料(篇四)
**,东区银江镇卫生院预防接种工作人员。
1995年,毕业于湖北医科大学的**,毅然放弃了在大医院工作的机会,投身于基层卫生事业,这一干,就是20个春秋。
银江镇卫生院是攀枝花市东区唯一的乡镇卫生院,地处城乡结合部,服务区域包括9个村卫生站和4个社区,肩负着辖区社区常住人口16883人、农村常住人口11065人和流动人口5749人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使命和责任。
2003年正值创卫工作需要,**积极服从领导安排,担任起了预防接种、传染病管理、卫生监督等公共卫生工作。一干就是12年,在这12年里她的足迹遍布了银江镇的每个村、每个社,除每月11日、12日、21日、22日在社区接种外,无论刮风下雨,其余都定时定点到达各村进行预防接种工作。且平时利用电话、短信、入户宣传等方式加强与老百姓的联系和沟通。因地处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聚集,**经常利用各种下乡机会深入流动人口聚集地进行预防接种证查验及宣传工作,争取做到一个不少。
弄弄沟村卫生站地处大山深处,只有一条乡村小路,每次下队,**都只能坐公共汽车到达凉风坳洞口站下车,再搭村民的顺风车上山。记得**年1月17号,已经下了一上午的雨了,打完预防针已经12点半了,此时寒风凛冽,路上连个人影都看不到,饥肠辘辘的**只好顶着雨徒步下山。左手提着注射器、急救药品、接种资料,背上背着疫苗箱,右手拿着一根棍子和雨伞,撵着路边的野狗,一路慢慢下山,希望在路上能遇到一辆顺风车。可惜正值中午,天又冷,走了近一个小时终于走到了公路上,浑身上下基本都湿透了,回来大病了一场,但她仍每天坚持走在银江的每个村社里。这样的付出还很多很多,虽然很苦很累,但每次看到村里那些孩子的家长那一张张朴实的笑脸,腼腆的冲她说声谢谢,认为这一切是那么的值得。
**年卫生院与原倮果社区服务站合并。预防接种工作从原来管理的九个村社,又增加了4个社区。但当时很多群众对预防接种工作极其不认可,认为打不打预防针都无所谓,甚至还说,打得越多越容易出事,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借着健康建档工作之机,每天下午五点到九点,走家串户敲响社区内每户人家的大门,向群众宣传预防接种的好处,正常的不良反应等等。记得倮果社区一户居民,她一个月内就上门了三次,经过耐心的讲解,热情的服务。该居民转变了态度,积极参与预防接种,还帮着向其他家长宣传起了预防接种的好处。
**总说,不努力,不以心相交,就永远不可能将工作干好。
这就是一名基层卫生工作者的真实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