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领会本文的劝说艺术,领悟语言的魅力。
2.过程与方法:学习劝说技巧,践行劝说六字原则:择、诚、婉、利、害、名,进行有效劝说。
3.感情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理性而艺术地表达自己的建议,汲取为人处世的智慧。
教学活动:
【活动】烛之武退秦师之规劝艺术 一、导入激趣: 教师活动:
导言: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本节课我们将走进《左传》,走进一段历史,领略先人规劝的艺术和魅力。
引导学生了解本课教学目标。 学生活动:倾听,齐读
设计理念:设置情境,激发学习欲望,把握学习重点。 二、入乎其内,研读鉴赏;出乎其外,接轨生活 教师活动:1.展示“妙心慧语易乾坤”的文本事例:
佚之狐 郑 伯 郑 伯 烛之武 烛之武 秦 伯 晋文公 子 犯 学生活动: 1.倾听,明确问题
2.速读课文,回答文本劝说成功的例证
教师活动:与学生对话,鉴赏分析劝说成功的原因 【一】第一组 佚之狐 郑 伯 幻灯片展示“国危矣。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明确问题: ①删除“国危矣”行不行?
②将“若”字改成“须”字可不可以? ③“师必退”中“必”能否换成“可”。 ④见的对象能否改为“晋侯”? 学生活动:1.倾听,明确问题 2.组内交流研读心得,补充完善结论 3.各组汇报鉴赏结果,与同学或老师对话。 4.归纳佚之狐劝、荐成功的原因:
①“国危矣”表明佚之狐之荐是无私为国,非为一己之私;实乃是急郑伯所急,表现其劝荐把握了时机;
②“若”委婉,决定权在对方,“须”命令语气重,容易让人逆反,劝荐大忌;
③“师必退”中“必”字语气坚定自信,“可”字则在语意的表达上程度较轻,不足以让郑伯下定决心。
④见的对象不能改为“晋侯”,因为秦晋围郑的原因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与秦没有直接的矛盾,所以选择秦君。
师生对话:3、展示“言说有道,巧提建议”,请学生判断哪种说法更有效。 幻灯片再现:因为一件小事,父母言语不和,彼此谁也不理谁,冷战让整个家失去了往昔的欢声笑语。
A你会选择什么时机规劝? B劝谁更合适?
C规劝时,你会满腹委屈地指责其中一方吗? D下列说法,哪一种更能实现劝说的目的? ★老妈,你快别唠叨了,烦不烦!
★亲爱的老妈,如果你能长话短说,你该是多么可爱的老妈呀。 ★老妈,你很多时候都是一级棒,就是这唠叨的毛病得改改。 请简要谈谈你这么做的理由。
设计理念:1.文言文的学习是学生的难点,教师的提问方式和提问语言,影响着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和参与热情,所以,提问时努力与学生的生活联系,采用“比较法,移换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容易把握核心问题,让思考领悟更有方向性,从而激发他们研读探究文本的兴趣。
2.培养学生立足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3.学以致用,将“学”与“用”结合起来。 【二】第二组 郑 伯 烛之武
师生对话:1.能否将郑伯的劝词“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 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改成“
下面站着的可是烛之武,佚之狐说你能解郑国之难,现在寡人封你为郑国使者,速速劝秦国退兵,如何?”
学生活动:1、阅读,交流 2、亮明观点,说明理由。
3、归纳总结,“是寡人之过也”乃“以诚动人”,“子亦有不利焉”乃是郑伯“以害晓之”。
设计理念:情境比对,语句变换,在对比分析中学生更容易领悟到即使位高权重语言的艺术性也不能忽略,认识以“诚”劝说的重要性。
自主研读合作探究 【三】第三组 烛之武 秦 伯
师生对话:《左传》长于精简叙事,语言简洁,你能发挥想象,揣度二人的神态、语气、心理等,丰富以下内容吗?
幻灯片展示探究主题:
1、烛之武以怎样的语气、态度规劝秦伯 ?前后有变化吗?
2、秦伯听时心理是怎样的,又有怎样的表现?请自由结组发挥想象再现此情境。
3.开篇是“晋侯秦伯围郑”,而烛之武却改成“秦晋围郑”,顺序颠倒了,有什么深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