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行.
23.(2012?苏州)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的方法错误的是( ) A.O2(H2O)﹣用生石灰 B.NaCl溶液(KNO3)﹣降温结晶 C.CaCO3粉末(Na2CO3)﹣加水过滤 D.KCl溶液(K2CO3)﹣加适量盐酸
考点: 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
盐的化学性质;酸碱盐的溶解性。 专题: 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 分析: 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
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 解:A、生石灰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氧气不与生石灰反应,碳酸钠受热不分解,
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B、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较小,降温结晶可使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的硝酸钾结晶析出,但不能使氯化钠溶液与硝酸钾分离,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Na2CO3易溶于水,而CaCO3粉末难溶于水,加水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D、K2CO3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水、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故选B. 点评: 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
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24.(2012?苏州)下列实验装置的图示不属于水浴的是( )
A. B. C. D.
考点: 用于加热的仪器。 专题: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水浴加热的温度是使试管内或烧杯内试剂受热温度均匀,具有长时间加热温度保持恒
定的特点;根据水浴加热的这些特点进行分析. 解答: 解:A、小烧杯为隔水加热,属于水浴;
B、试管为隔水加热,属于水浴;
C、此装置为蒸发装置,蒸发皿中没有其他容器,没有形成水浴; D、试管为隔水加热,属于水浴;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水浴加热法及特点,由于水的沸点为100℃,所以“水浴”加热温度不可能超
过100℃,是常用的一种加热方法. 25.(2012?苏州)清洗内壁沾附碱性固体残留物试管的合理步骤是( ) A.稀盐酸润洗→自来水测洗→蒸馏水润洗 B.稀盐酸润洗→蒸馏水润洗→自来水刷洗 C.蒸馏水润洗→稀盐酸润洗→自来水刷洗 D.蒸馏水润洗→自来水刷洗→稀盐酸润洗
考点: 玻璃仪器的洗涤;酸的化学性质。 专题: 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碱能与酸起反应,故用稀盐酸可把附碱性固体残留物反应溶解而洗去; 解答: 解:A、首先用稀盐酸润洗使碱性固体充分反应,然后用自来水洗去残留物,最后用
蒸馏水清洗干净;故对
B、蒸馏水润洗最后用自来水刷洗不科学;因自来水并不干净;故错 C、稀盐酸润洗最后自来水刷洗,不科学;故错
D、最后稀盐酸润洗试管内壁会附有残留物,不干净;故错 故选A 点评: 此题考查洗涤玻璃仪器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洗涤方法,要么用溶解法、要么用物质
反应法等,实际操作需学生灵活掌握. 26.(2012?苏州)下列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固体碘受热后变成紫红色碘蒸气 B.打开浓盐酸瓶盖,从瓶口涌出白雾 C.澄清石灰水露置空气中后液面产生了一层白膜 D.通常状况下的氧气通过低温加压变成了淡蓝色液体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
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解:A、固体碘受热后变成紫红色碘蒸气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
成,属于物理变化. 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打开浓盐酸瓶盖从瓶口涌出白雾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澄清石灰水露置空气中后液面产生了一层白膜的过程中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有新物质生碳酸钙和水成,属于化学变化.
D、通常状况下的氧气通过低温加压变成了淡蓝色液体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
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7.(2012?苏州)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二氧化碳可用于制碳酸类饮料 B.干冰(固体二氧化碳)可用于人工降雨 C.常温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 D.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主要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考点: 二氧化碳的用途;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专题: 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二氧化碳的用途有:①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因此二氧化碳能够灭
火;②二氧化碳可以做化工原料,如制汽水等;③二氧化碳的固体干冰,可以进行人工降雨,也可以做制冷剂;④二氧化碳促进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因此可以做气体肥料. 解答: 解:A、二氧化碳可以做化工原料,如制汽水等碳酸饮料,正确;
B、二氧化碳的固体干冰,可以进行人工降雨,也可以做制冷剂,正确; C、常温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没有毒,说法错误;
D、二氧化碳促进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因此可以做气体肥料,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考点考查了二氧化碳的用途,二氧化碳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在自然界中实现了碳
循环.也充分体现了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又反映性质的理念.本考点基础性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实验题中. 28.(2012?苏州)下列有关氢氧化钠性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氢氧化钠有腐蚀性 B.固体氢氧化钠有挥发性 C.氢氧化钠能吸收二氧化碳而变质 D.固体氢氧化钠能吸收水蒸气而潮解
考点: 常见碱的特性和用途;碱的化学性质。 专题: 常见的碱 碱的通性。 分析: 根据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B、固体氢氧化钠不具有挥发性,故选项说法错误.
C、氢氧化钠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杂质)和水,故选项说法正确. D、固体氢氧化钠能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而发生潮解,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9.(2012?苏州)下列检测某溶液pH的操作正确的是( )
A.将pH试纸投入待测液,对照标准比色卡读数 B.用干燥、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沾在置于洁净表而皿的pH试纸上,半分钟内根据试纸呈现颜色,对照标准比色卡读数 C.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沾在用蒸馏水润湿的pH试纸上.对照标准比色卡读数 D.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沾在pH试纸上,3分钟后对照标准比色卡读数
考点: 溶液的酸碱度测定。 专题: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测定pH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测定时,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溶液,滴在pH试
纸上,然后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便可测出溶液的pH. 解答: 解:A、将pH试纸投入待测液,会污染试剂,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用干燥、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沾在置于洁净表而皿的pH试纸上,半分钟内根据试纸呈现颜色,对照标准比色卡读数,故选项说法正确.
C、不能用蒸馏水湿润pH试纸,否则稀释了待测溶液,使溶液的酸碱性减弱,测定结果不准确,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沾在pH试纸上,3分钟后对照标准比色卡读数,会由于溶液的蒸发使测定结果不准确,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pH试纸的使用方法,掌握正确的测定溶液pH的操作方法是正
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30.(2012?苏州)能证明“CaCO3并非绝对不溶于水”的实验事实是( )
A.向少许CaCO3粉末加人NaOH溶液充分振荡.无明显现象 B.向少许CaCO3粉末加入过量稀盐酸充分振荡,粉末消失且有气泡产生 C.向2颗蚕豆粒般石灰石固体加人3mL.蒸馏水,滴人酚酞试液片刻内不变红 D.向少许CaCO3粉末加人3mL.蒸馏水充分振荡.滴入酚酞试液即变红
考点: 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碳酸钙。 专题: 常见的盐 化学肥料。 分析: A、根据CaCO3不与NaOH反应进行分析判断.
B、CaCO3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泡,与CaCO3是否溶于水无关.
C、固体颗粒大小决定了固体与水的接触面积的大小,据此进行分析判断.石灰石固体
D、水显中性,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少许CaCO3粉末加人3mL蒸馏水充分振荡,滴入酚酞试液即变红,说明存在碱性物质. 解答: 解:A、CaCO3不与NaOH溶液反应,向CaCO3粉末加人NaOH溶液充分振荡,无
明显现象,不能证明“CaCO3并非绝对不溶于水”.
B、CaCO3能与稀盐酸反应,向少许CaCO3粉末加入过量稀盐酸充分振荡,粉末消失且有气泡产生,与CaCO3是否溶于水无关,不能证明“CaCO3并非绝对不溶于水”. C、由于石灰石固体与水接触面积小,即使能溶于水,片刻内溶解的量也很少,故加人3mL蒸馏水,滴人酚酞试液片刻内不变红,不能证明“CaCO3并非绝对不溶于水”. D、水显中性,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向少许CaCO3粉末加人3mL蒸馏水充分振荡,滴入酚酞试液即变红,说明是碳酸钙粉末溶于水显碱性,能证明“CaCO3并非绝对不溶于水”. 故选D. 点评: 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同学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的能力,
掌握碳酸钙的性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2012?苏州)请用线段连接有对应关系的相邻两列间的
点.
考点: 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
别及应用。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物质的分类。 分析: 根据物质的组成判断物质的分类,并依据物质的颜色进行连线. 解答: 解: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图中的Cu属于单质,且铜是紫红色固体;
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图示中CuO属于氧化物,是一种黑色粉末;
酸是由氢元素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图中HNO3属于酸,它是一种具有挥发性的液体; 碱是由金属元素和氢氧根组成的化合物,图中氢氧化铜属于碱,它是一种蓝色絮状物; 盐是由金属元素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图中碱式碳酸铜属于盐,它是一种绿色粉末; 故答案为: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物质的分类的判别及对物质物理性质的了解,掌握相关知识才
能正确解答. 32.(2012?苏州)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填空.
江苏省苏州市中考化学试卷(含解析)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