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走进化学科学》期中复习检测试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我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发现青蒿素(青蒿素的化学式:C15H22O5),它是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曾经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近日获得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成为我国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第一人。下列关于青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青蒿素的一个分子中含有42个原子 B.青蒿素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63.8% C.青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2 D.0.1 mol青蒿素的质量为28.2
2.自来水厂常使用氯气消毒,市场上有些小商小贩用自来水充当纯净水出售。下列试剂中,可用来辨其真伪的是( ) A.酚酞溶液 C.氢氧化钠溶液
B.氯化钡溶液 D.硝酸银溶液
3.下列关于钠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金属钠和氧气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不同
B.大量的钠着火时可以用沙子扑灭,少量的钠应保存在煤油中
C.将一小块钠投入装有氯化镁溶液的试管里,钠熔成小球并在液面上游动 D.将一小块钠投入装有硫酸铜溶液的试管里,试管底部有红色物质生成 4.用玻璃棒蘸取新制氯水滴在pH试纸中部,观察到的现象是( )
5.某同学将金属钠露置于空气中,观察到下列现象:银白色→变灰暗→变白色→出现液滴→白色固体。其变质过程中不可能产生的物质是( )
A.Na2O C.Na2CO3
6.实验室中需要配制2 mol·L
的质量分别是( ) A.950 mL,96.0 g C.1 000 mL,80.0 g
-1
B.NaOH D.NaHCO3
的NaOH溶液950 mL,配制时应选用的容量瓶的规格和称取的NaOH
B.500 mL,80.0 g D.1 000 mL,76.0 g
7.某化学教师为 “氯气与金属钠反应”设计了如图装置的实验。实验操作:先给钠预热,到钠熔融成圆球时,撤火,通入氯气,即可见钠着火燃烧,生成大量白烟。以下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反应生成的大量白烟是氯化钠晶体
B.玻璃管尾部塞一团浸有NaOH溶液的棉球是用于吸收过量的氯气,以免其污染空气 C.钠着火燃烧产生苍白色火焰 D.发生的反应为2Na+Cl2=====2NaCl
8.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甲、乙两种气体的质量比是17∶14。若乙气体是一氧化碳,则甲气体是( ) A.H2S C.NH3
9.配制250 mL 0.10 mol·L
-1
点燃
B.HCl D.Cl2
的NaOH溶液时,下列实验操作会使配得的溶液浓度偏高的是( )
A.转移溶液后未洗涤烧杯和玻璃棒就直接定容 B.在容量瓶中定容时仰视刻度线 C.在容量瓶中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D.定容后把容量瓶倒转摇匀,发现液面低于刻度,再补充几滴水至刻度
10.a mol H2SO4中含有b个氧原子,则阿伏加德罗常数可以表示为( ) a-
A. mol1 4b
a-
C. mol1 b
b-B. mol1 4ab-D. mol1 a
11.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含0.1 mol BaCl2的溶液中Cl数为0.1NA B.22 g CO2所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 C.11.2 L CO2所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 D.常温下NA个Cl2分子所占有的体积为22.4 L
12.下图是一种试验某气体化学性质的实验装置,图中B为开关。如先打开B,在A处通入干燥的氯气,C中红色布条颜色无变化;当关闭B时,C处红色布条退色。则D瓶中盛有的溶液是( )
-
A.浓硫酸 C.浓氢氧化钠溶液
B.饱和氯化钠溶液 D.氢氧化钙悬浊液
13.同温、同压下等质量的二氧化硫气体和二氧化碳气体相比较:①密度比为16∶11 ②密度比为11∶16 ③体积比为16∶11 ④体积比为11∶16 上述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①③ C.②③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同温同压下甲烷和氧气的密度之比为2∶1 B.1 g甲烷和1 g氧气的原子数之比为5∶1 C.等物质的量的甲烷和氧气的质量之比为2∶1
D.在标准状况下等质量的甲烷和氧气的体积之比为1∶2
15..按如图装置持续通入气体X,并在管口P处点燃,结果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X、Y可能是( )
B.①④ D.②④
①H2和NaHCO3
②CO和Na2C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