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
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
1 非暴力沟通模式
1.1 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
1) 观察
我所观察(看、听、回忆、想)到的有助于(或无助于)我的福祉的具体行为; \当我(看、听、想到我看到的/听到的)……\2) 感受
对于这些行为,我有什么样的感受(情感而非思想): “我感到……” 3) 需要
什么样的需要或价值(而非偏好或某种具体的行为)导致我那样的感受: “因为我需要/看重……” 4) 请求
清楚地请求(而非命令)那些能丰富我生命的具体行为: “你是否愿意……?”
1.2 关切倾听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或指责
1) 观察
你所观察(看、听、回忆、想)到的有助于(或无助于)你的福祉的具体行为; \当你(看、听、想到我看到的/听到的)……\2) 感受
对于这些行为,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情感而非思想): “你感到……吗?” 3) 需要
什么样的需要或价值(而非偏好或某种具体的行为)导致你那样的感受: “因为你需要/看重……” 4) 请求
关切地倾听那些能丰富你生命的具体请求,而不解读为命令: “所以,你想……”
2 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
2.1 区分观察和评论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观察。即我们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它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我们习惯于对看到人及行为做出反应,给出评判和分析,例如某人迟到30分钟,我们通常不会直观地说他迟到半小时,而是会评判他是个不守时或者没有时间观念的人。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观察他人及其行为,而不评判、指责或以其他方式进行分析,是难以做到的。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它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例如,它会说“欧文在过去的5场比赛中没有进一个球”,而不是说“欧文是个差劲的前锋”。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印度哲学家 克里希那穆提 区分观察和评论举例: 表达方式 使用的语言没有体现出评论你太大方了 的人对其评论负有责任 把对他人思想、情感或愿望的她无法完成工作 推测当作唯一的可能 “我无法完成工作。” 别人,我认为你太大方了 我不认为她能完成工作。或她说:观察和评论被混为一谈 区分观察和评论 当我看到你把吃午饭的钱都给了如果你饮食不均衡,你的健康如果你饮食不均衡,我就会担心把预测当作事实 就会出问题。 缺乏依据 评价他人能力时,把评论当作欧文是个差劲的前锋 事实 使用形容词和副词是,把评论索菲长得很丑 当作事实 练习一:观察或评论?
完成以下的练习,看看自己是否可以熟练区分观察和评论。请标出那些只是描述观察结果而不含任何评论的句子。
1、“哥哥昨天无缘无故对我发脾气。” 2、“昨晚妹妹在看电视时啃指甲。” 3、“会议时,经理没有问我的意见。” 4、“我父亲是个好人。” 5、“迈克工作的时间太长了。” 6、“亨利很霸道。”
7、“本周彼得每天都排在最前面。” 8、“我儿子经常不刷牙。”
9、“里奇告诉我,我穿黄色衣服不好看。” 10、“姑姑在和我说话时爱发牢骚。”
索菲对我没有什么吸引力 进一个球 米奇花钱大手大脚 你的健康会出问题。 米奇上周买书花了一千元 在过去的5场比赛中,欧文没有2.2 体会和表达感受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感受。要善于体会和表达感受,通过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表达感受,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同时要注意区分感受和想法。 例如:
1、我觉得我吉他弹得不好。
这个句子中,我评价自己吉他弹得不好,而没有表达感受。
2、作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郁闷、苦恼)。
这个句子则表达了认为自己吉他弹得不好时,我的心理感受。
当我们说“我觉得”时,常常并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此外,还有些词表达的是想法,而非感受。例如;被抛弃、被拒绝、被利用、被误解、得不到支持等。
例如:“我觉得我被忽略了。”“被忽略”是我们的判断。此时,如果想独处,我们就会感到高兴;反之,如果想参加活动,就会感到难过。
为了更清晰地表达感受,非暴力沟通主张使用具体的语言。“很好”或“很差”这样的词语很难让人明白我们的实际状况。 参考词汇表:
表达我们需要得到满足时的感受 表达我们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的感受 兴奋 喜悦 欣喜 甜蜜 精力充沛 害怕 担心 焦虑 忧虑 着急 紧张 心神不宁 心烦意乱 兴高采烈 感激 感动 乐观 自信 忧伤 沮丧 灰心 气馁 泄气 绝望伤感 凄凉 悲伤 恼振作 振奋 开心 高兴 快乐 愉快 怒 愤怒 烦恼 苦恼 生气 厌烦 不满 不快 不耐烦 不幸福 陶醉 满足 欣慰 心旷神怡 高兴 震惊 失望 困惑 茫然 寂寞 孤独 郁闷 难过 悲喜出望外 平静 自在 舒适 放松 观 沉重 麻木 筋疲力尽 委糜不振 疲惫不堪 昏昏欲踏实 安全 温暖 放心 无忧无虑 练习二:表达感受
看看以下的句子是否表达了感受。请标出那些表达感受的句子。 1、“我觉得你不爱我。” 2、“你要离开,我很难过。” 3、“当你说那句话时,我感到害怕。”
4、“如果你不和我打招呼,我会觉得你不在乎我。” 5、“你能来,我很高兴。” 6、“你真可恶。” 7、“我想打你。”
8、“我觉得我被人误解了。” 9、“你帮我的忙,我很开心。” 10、“我是个没用的人。”
睡 无精打采 尴尬 惭愧 内疚 妒忌 遗憾 不舒服 2.3 感受的根源
他人的言行也许和我们的感受有关,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有四种选择:1)责备自己。例如,有人生气地说:“我没从见过你这么自私的人!”这是,我们可能会自责:“哦,我没有考虑别人的感受,真是太自私了!”这会导致我们内疚、惭愧,甚至厌恶自己。2)指责他人。这时,我们也许会驳斥对方:“你没有权利这么说!我一直在乎你的感受。你才自私!”在争吵时,我们一般会感到恼怒。3)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有些伤心,因为我们看重信任和接纳。4)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也许就会想“他伤心生气可能是因为他需要体贴和支持”。
指责、批评、评论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求。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不幸的是,大多数人并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不顺心的时候,我们倾向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例如,同事没有听从我们的建议,我们也许会指责他们不负责任。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个人成和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1)“情感的奴隶”——我们认为自己为义务使他人快乐;(2)“面目可憎”时期——此时,我们拒绝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3)“生活的主人”——我们意识到,虽然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与时同时,我们还认识到,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练习三:需要和感受的关系
看一看,在以下例句中,发言者是否对自己的感受负责。
1、“你将公司机密文件放在了会议室。太令我失望了。”(因为我希望文件能够得到妥善保管)
2、“你这么说,我很紧张。我需要尊重。”
3、“你来得这么晚,让我很郁闷。”(因为我希望我们能坐到前排去) 4、“你无法来吃饭,我很难过。我本来想和你好好聊一聊。”
5、“我很伤心。因为你没有做你答应我的事情。”(因为我希望我可以信任你) 6、“我很沮丧。我希望我的工作已经取得更大的进展。” 7、“朋友叫我外号让我很难过。”(因为我想得到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