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周城中学九年级物理全册 12.3 物质的比热容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交流实验的得与失,操作是否规范,实验误差的原因(热源不可能绝对一致、加热时间的控制等),结论是否恰当,描述是否准确等等。在学生得到质量相等的不同的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的热量不同的基础上自然引入下面问题? 7.交流与合作:

(1)水和煤油谁的吸热能力强?

(2)如何科学地比较不同物质的这种特性? 在学生提出该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学:

(看课本P34页的的文字,解决下列问题)(出示课件) (1)比热容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比热容的定义是什么? (3)比热容的单位是什么?符号呢?

讨论如何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不同,引入比热容的概念。在讨论中注意尊重学生意见,适当点拨,在不同意见的碰撞中发现真理。帮助学生正确了解比热容的含义,认识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学会查比热容表,通过读表,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8.走进生活,拓展应用

主要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及生产生活的应用事例,使物理走向社会,及时反馈矫正。(出示课件)

①小组讨论:为什么三峡水电站建成后能调节当地的气候,使冬天气温将升高2oC,而夏天将降低2oC?

②深化:尝试解释海陆风的成因。

③拓展:阅读“气候与热污染”,请交流各自搜集的资料、解释成因并提出改善这一现象的建议。

④课后思考:根据水的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尝试解答:把质量为2kg、温度为30℃的水烧开(一标准大气压下),水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从物理走向社会”,只有将所学的知识等加以运用才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所以让学生通过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中发现的问题,解决了生活中的疑问,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同时培养了学生将所学知识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和使命感。

9.课堂总结

回扣目标,让学生总结学到了什么,有哪些疑问,及时补救。 (五).说板书设计

(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出示课件) 比热容 一.实验探究

1.水吸收的热量多少与水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有关。 2.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 二.比热容

1.概念: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符号c。 2.单位;J/(kg ? ℃)

3.意义:1千克的某种物质每升高(降低) 1℃,吸收(放出)热量是多少J (六).结束语

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利用探究法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试验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上是我对《比热容》这节教材的认识和这堂课的整体设计。

《物质的比热容》说课稿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比热容是《人教版》九年级第十六章第三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同时也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难点。它是反映物质特性的一个重要物理量,自然界中的许多现象和生产技术上的许多问题都跟物质比热容有关,比热容这一概念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针对这一特点,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引入课题,突出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特点,进行实验探究,体现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按照新课标要求,体现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从教材延伸和中考命题方向上,本课内容是热量计算及力热、热电综合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符号及单位。 ②会查比热容表,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③会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具有实验观察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学会用表格法表示物理量间的相互联系;训练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学会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验从实验到理论探的科学方法。 三、教学重点:

比热容概念的建立 四、教学难点: 1、制定实验探究方案; 2、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五、教具准备 教师用:多媒体及课件 学生用:铁架台(2 个)、500ml 的烧杯2 个、同规格的加热器2 个、搅拌器2 个、秒表、量筒、温度计2 只、搅棒、水,煤油等。 【说学情】 1、初中学生对事物存在着浓厚的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但学生仍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 2、在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对质量、温度、热量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具有一定的孤立性、片面性,没有深刻意识到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说教法】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适时启发、参与讨论,引导学生经过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 【说学法】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领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控制变量法”,让学生从生活现象入手,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学会记录实验数据和信息,进行合作与交流。 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启发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信息,学会分析、比较、归纳、 www.docin.com 爱心 用心 专心 2 总结,得出实验结论,进一步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实体验物质的热属性,加深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炎热夏天的傍晚,有两个小胖子在海边游玩,为纳凉问题两人发生激烈争执,甲主张划船到海中去,乙则认为在岸上散步更凉爽,你认为谁的意见对? (创设物理情景,制造问题悬念,在自然导入新课的同时,拉近了物理和生活的距离,并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欲望。) 【实验探究】提出问题: 1、从小到大,有谁帮助妈妈烧过水?(可适当进行爱劳动、孝敬父母的教育) 2、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请用你的生活经验来支持你的观点。 (这种设置问题的方法,比教材中直接提问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是什么关系,更具开放性,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师板书) 1)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大吸收热量越多。 2)与水温升高多少有关,水温升高越多吸收热量越多。 (质量、温度、热量似乎存在一定关系) 3、是不是所有物质的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同,它们吸收的热量就相等呢?(或者说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是否还跟其他因素有关?) (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猜想物质吸热可能与物质种类有关,使探究目标更为显性化。) 二、猜想与假设:学生猜想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还可能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1、确定研究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既然物质吸收热量可能与质量、温度变化、物质种类有关,那么该实验用什么探究方法。) 2、怎样确定水和煤油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学生经讨论认为: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间接反映物质吸热多少。 (教师强调:必须保证热源相同且较稳定。体现转换思想) 3、学生交流讨论、展示设计方案,表述自己的设计思路。 (让各小组讨论,然后教师特别强调“相同条件”是哪些。再次巩固控制变量法的思想) 方案一:用相同质量的两种物质,让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时间。 (表一)(用投影) 物质的种类 水 (煤油) 升高的温度(℃) 加热的时间(min) 方案二:用相同质量的两种物质,给它们加热相同时间,比较温度升高的多少。 (表二)(用投影) 物质的种类 水 (煤油) 加热的时间(min) 升高的温度(℃) 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提出学生设计或交流时忽略的问题,如: (选水和煤油的目的是物质比热容相差大,效果明显。) www.docin.com 爱心 用心 专心 3 (怎样获得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 (你们怎样使煤油内外温度达到一致?) (预设:学生可能设计综合性表格,同时提醒安全预案) 四、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将学生为组,明确分工,其目的是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通过评比星级小组,星级组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1、选取自己方案中所需的实验器

材7.1 《力》

【教材分析】

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用具】

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 情景导入

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 进行新课

一、什么是力

通过这几幅图“人推车 人拉弹簧 起重机提重物 压路机压路面”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让学生举事例说明)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规定为: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4.小常识: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

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500N。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①速度大小改变 ②运动方向改变 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我们就可以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不同的力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它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二、力的三要素

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1.用弹簧演示实验,用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再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2.用弹簧演示实验,拉弹簧可使弹簧伸长,压弹簧可使弹簧缩短,同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推门实验,教师在门前,门边处推门,学生在门后靠近门轴处推门,都用全力,结果教师很容易就把门推开了。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还与力的作用位置有关,这个力的作用位置在物理上叫做力的作用点。 老师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

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周城中学九年级物理全册 12.3 物质的比热容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

交流实验的得与失,操作是否规范,实验误差的原因(热源不可能绝对一致、加热时间的控制等),结论是否恰当,描述是否准确等等。在学生得到质量相等的不同的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的热量不同的基础上自然引入下面问题?7.交流与合作:(1)水和煤油谁的吸热能力强?(2)如何科学地比较不同物质的这种特性?在学生提出该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学:<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tfgg3oykg72h8v7sa970wk4t3v47w00u6a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