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以第六段为例比较辨析:“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否去掉,四个分句能否调换顺序。 找出你认为值得学习的地方。 教师总结
对学生论证方法和论证语言的学习,采用小组探究,全班交流,师生总结的方式完成。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掌握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学生交流,说说生活中怀疑精神的表现。
板块五:拓展延伸 结合生活和社会实践以“我在怀疑中成长”为题说一段话。 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创造的价值,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创新的精神。 板书设计:
怀疑与学问
中心论点:做学问“须疑”与“会疑”。 分论点: 1.怀疑是辩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2.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论证方法:事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论求知》
《论求知》是英国哲学家培根所写的一篇议论文。编在初中《语文》第四册第六单元中。 第四册主要突出训练议论文,让学生掌握议论文的阅读与写作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而第六单元则重点训练“论证”这一要素。
根据教育学和人类智力发展变化规律表明:十二、三岁的初二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阶段,抽象思维发展水平低于形象思维,分析、归纳、推理能力较弱。因而,学习议论文普遍较为吃力。
鉴于上述认识,我认为,本节课必须先从议论文的“特点”入手,抓住“论证”这一重点,突破“比喻论证”、“归纳论证”的使用及其作用这个难点。这也可以说是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语文教育的前辈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例子”、“教是为了不需教”。具体到语文教学活动,结合今后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向,联系实际,我认为,本文没有必要精讲细读。只需从整体上把握,训练学生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俭以养德》说课稿 一、说教材
《俭以养德》是由陈笑雨、郭小川、张铁夫三位作家合作的一篇用谈话式笔调向读者论述“节俭不仅是经济方面的事,而且牵连到思想品质”这一中心的杂文。文章是苏教版第三册的讲读课文,是一个开启学生智能、培养学生认识分析问题能力的很好的范例,教者应藉此传授给学生阅读议论文的钥匙。
根据本课特点,我制定如下教学要求:
6
(1)认识“俭以养德”的重要性; (2)理清作者分析问题的思路;
(3)初步掌握用事实和道理阐述观点的方法。
言之有序,言之有理,是对初中生表达能力的基本要求,根据这一点,我将教学要求(1)、(2)列为本课重点。依据教学实践经验,对词语的理解是深入理解和把握课文的关键,也是学生历来感到最难掌握的,所以对词语的理解应为本课难点。于漪老师曾对他的学生说过,“谁想成材,谁就要千方百计地学会运用语言去分析课文这一基本方法。”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认识论知识,遵循三为主原则,以及课文特点及学生的知识层次,我准备采用多向立体式课堂结构组织教学,导、读、议、练四环节相扣,以讲读教学指导作文教学,搞活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吕淑湘先生强调,课堂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怎样才算“活”呢?教学活动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是我教你学,也不是我启你发,而是教与学双方在教学活动中做到融洽的交流,教师引着学生走,学生也推着老师走,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坐春风。为达到这一效果,教师应围绕教学要求,精心设计课堂质疑,使教学有指向性、侧重性、启发性,引导阅读方向,把一课一得落在实处。
在教学手段上,我准备采用投影仪把一课中不同阶段的板块显示出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品尝解题的快乐。 三、说学法
读书之法,在于循序渐进,熟读精思。在整体构想指导下,要引导学生掌握粗读、精读,抓住重点词语分析的方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学法上要求学生重诵读、求合作。朗读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而合作学习,可以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集思广益,深化认识、锻炼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四、说程序
鉴于这次课堂教学学生可能没有事先预习的时间。所以我的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借鉴特级老师钱任初的做法,把预习引入课堂,加以适当引导,要求学生粗读课文,疏通字词,并带着问题整体感知课文。
第二环节是导入新课,明确目标。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是从心智启迪开始,教学语言应当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要有撩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所以我以讲述广东和北京两富翁竞富的故事作为导言,让学生先行对此作出讨论,在讨论后明确学习目标,避免了学生学习中的盲目性。
第三个环节是读、议课文。让学生经过阅读后理清文章的三个部分,1——4节提出论点,5——11节从不同方面阐述观点,12——13节“节俭”的现实意义。然后,直接进入对文章的分析,论点部分师生共同分析,以教师为主,重点抓住“你管得着吗”“适当”“有节制”以及“不仅”“而且”等词句明确文章写作的针对性及鲜明的观点。第二部分以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讨论,自由提问,互相质疑,老师分阶段用投影抛出相关主导问题,让学生找事实、明道理,抓住“其一”“其二”“其三”的提示词,分析“过多”“吝啬”“效尤”“界线”等词语,列出“鲁迅”“列宁”以及那些堕落的贪污犯、盗窃犯的例子,使学生懂得论述的次序和论述的方法。第三部分以教师用投影列出我国国情实况的数据,让学生讨论后总结节俭的现实意义,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确立鲜明的概念。
最后一个环节,我安排了迁移训练,出示“学生在就餐时乱倒剩饭菜,当别人制止时,他说‘你管得着吗’”这一问题,请学生以课文为例作一个3分钟口头作文,通过实课实地练习,反馈学生掌握情况,巩固深化学生所学知识,提高学习质量。
7
这样的课堂安排是基于从培养学生能力这一思路出发的。我认为,胆子大一点,观念新一点,课堂开放一点,把45分钟真正意义上地交给学生,让师生在共同的导引求知过程中获得发展,让45分钟折射出艺术的光彩。
初中语文《乡愁》说课稿
一、说教材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为具体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编排的。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初一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学习这首诗,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余光中自称《乡愁》具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又根据现代诗歌的特点,本诗的教学重点为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体会美。而教学难点则是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教材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决定花两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第一课时重在文本解读,在听说读品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第二课时是拓展与实践,让学生了解古今不同作家就乡愁这一主题写的不同风格与类型的诗文,还有学生自身对诗的解读与拓充。这次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设计。 二、说教法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联想法。
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乡愁四韵》和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例如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 联想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三、说学法
古人云:品韵方晓丝竹雅,执毫始觉草篆神。本诗则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美”。我将结合教学中的四大模块,听读、朗读、品味、迁移,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力争能通过这四个环节使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
8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1、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就采用在课前3分钟播放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湘潭祭祖时的录像并配以罗大佑演唱的歌曲《乡愁四韵》,营造氛围。
设计意图:录像的播放一方面结合时政,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游子的思乡情节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歌曲《乡愁四韵》是根据余光中《乡愁四韵》所谱的曲子,播放这首曲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乡愁》的印象。通过音画结合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情。
2、了解作者有助于理解诗的主题,所以我将在教学本课前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经历及其作品。总结主题:乡愁。 (二)诗歌赏析
这是本课的重点部分,教学环节与学法相对应 即: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 第一个环节:美美地听——引人入胜
听诗是一种高雅的活动,听美好的诗能让我们陶醉。播放配乐诗朗诵《乡愁》,让学生仔细地聆听。这时我将带领学生进入诗中美妙的境界。第一遍听,要求学生感受诗中的真情,边听边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第二遍听,要求学生注意听朗诵的技巧。 第二个环节:美美地读——声情并茂(本节的教授重点)
读诗更是很高雅的事,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也能激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火花。在美美地读这一环节中我首先配乐范读一遍给学生听,讲解其中的韵味。再请一学生朗读,最后齐读。接下来以第一节为例,分小组讨论,让学生从节奏、重音、语速、语调四个方面来处理这四个章节。(一生试读,师生评价、明确) 一读: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二读:把感情加进去。
三读:在二读的基础上进行指导,争取读得更美。
第三个环节:美美地品——评头论足
品诗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请大家从诗的语言、结构、情感几个方面,自选内容,说一句品评诗歌的句子。(让学生自由发挥) 第四个环节:美美地说——挥洒诗情
品味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我就带领学生进入美美地说这一环节,让学生尝试着仿句练习,以“乡愁是……”的句式说一两句或一段有诗意的话。 例如:乡愁是一轮皎洁的明月
乡愁是(天边那轮圆圆的月亮,我走到哪,它便伴随我到哪……)
设计理念:能力训练。教学如何将抽象的意象物化成形象的东西,掌握比喻的修辞手法。 (三)深情朗读,课堂小结
设计理念:锻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
为了检验全体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从内容、语言、音韵等方面引导,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最后再以朗读结束课堂。 (四)布置作业:
9
1、背诵《乡愁》——下节课课前背诵比赛。
设计意图:寓教于乐,让学生自愿而又欢快地背诵诗歌,同时掌握如何完整地背诵诗歌。 在语音、感情、流畅度上下功夫。
2、课后搜集古今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歌,准备下节课共同探讨。
3、选取课文中任选一节诗,发挥想象,给它补充情节,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散文。注意要突出原诗的感情——乡愁,可借助景物描写来渲染。想象情节应紧扣邮票、船票等。准备下节课共同赏析。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掌握课文,并给学生以优美的享受。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
板书设计:
乡愁 托物寄情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个人故乡之思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主题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升华 现在--海峡-两岸分离普遍家国之思 六、说课结语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对于它的内涵绝非一两节课能够讲尽。考虑到这些我决定设计一些开放性题目推荐给学生选做。1、习作园。请以大陆小诗人的身份写一首呼唤台湾归来的诗。2、收藏室。收集有关乡愁的诗词、散文、小说。收集有关台湾地理概貌、风土人情、文化教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资料。3、三味书屋。课后阅读《余
《济南的冬天》
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济南的冬天》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及二点补充等六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济南的冬天》是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中的第2篇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美丽景色来抒发感情的写景散文。
根据该单元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领略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还要练习精读的技能,并作适当的摘录的总的教学目的;以及这篇文章描绘景物,语言准确生动,多使用比喻、拟人手法,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鲜明的印象和感受。其中描写最形象最生动的是第3段和末段。而作者感情的抒发也非常别致,非同一般,不是采取直抒胸臆的方式,而是采取表达一种感受的方式,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因此显得格外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的认识上,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
2、教学目的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