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情况。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医院感染暴发报告表 □初次 □订正 A.1 开始时间: 年 月 日 *至 年 月 日 A.2 发生地点: 医院(妇幼保健院) 病房(病区) A.3 感染初步诊断: ;*医院感染诊断: A.4 可能病原体: ; *医院感染病原体: A.5 累计患者数: 例, *感染患者数: 例 A.6 患者感染预后情况:痊愈 例,正在治疗 例,病危 例,死亡 例 A.7可能传播途径:呼吸道( )、消化道( )、接触传播( )、血液体液( )、医疗器械(侵入性操作)( )、不明( ); *传播途径: A.8 可能感染源:患者、医务人员、医疗器械、医院环境、食物、药物、探视者、陪护者、感染源不明。*感染源: A.9 感染患者主要相同临床症状: A.10 医院环境卫生学主要监测结果: A.11 感染患者主要影像学检查结果(X光、CT、MRI、B超): A.12 感染患者主要病原学检查结果(涂片革兰染色、培养、病毒检测结果、血清学检查结果、同源性检查结果等): A.13 暴发的详细描述(主要包括暴发开始时间、地点、罹患情况、主要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结果、调查处置经过与效果、暴发原因初步分析、*需要总结的经验等): 报告单位: 填表人: 报告日期: 联系人电话(手机): 详细通讯地址与邮政编码: 6
填表注意事项:分初次报告和订正报告,请标明并逐项填写,带*号的内容供订正报告时填写。暴发事件的详细描述本表不够时可另附纸填写。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全院综合性监测
B.1 监测对象 住院患者(监测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时可包括出院后一定时期内的患者)和医务人员。 B.2 监测内容(最小数据量要求)
B.2.1 基本情况:监测月份、住院号、科室、床号、姓名、年龄、入院日期、出院日期、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疾病诊断、疾病转归(治愈、好转、未愈、死亡、其他)、切口类型(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污染切口)。
B.2.2 医院感染情况:感染日期、感染诊断、感染与原发疾病的关系(无影响、加重病情、直接死亡、间接死亡)、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中心静脉插管、泌尿道插管、使用呼吸机、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放射治疗、抗肿瘤化不治疗、免疫抑制剂)及相关性、医院感染培养标本名称、送检日期、病原体名称、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B.2.3 监测月份患者出院情况:按科室记录出院人数,按疾病分类记录出院人数,按高危疾病记录出院人数,按科室和手术切口类型记录出院人数;或者同期住院患者住院日总数。
B.3 监测方法 宜采用主动监测,感染控制专职人员主动、持续地对调查对象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进行跟踪观察与记录。 B.3.1 各医院应建立医院感染报告制度,临床科室工程师应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病例。 B.3.2 各医院应制定符合本院实际的、切实可行的医院感染监测计划并付诸实施。 B.3.3 专职人员应以查阅病历和临床调查患者相结合的方式调查医院感染病例。 B.3.4 医院感染资料的来源,包括以患者为基础和以实验室检查结果为基础的信息。 B.4 资料分析
B.4.1 医院感染发病率
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同期新发医院感染病例(例次)数×100% (式B.1)
观察期间危险人群人数
观察期间危险人群人数以同期出院人数替代。 B.4.2 日医院感染发病率
7
日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观察期间内医院感染新发病例(例次)数×1000? (式B.2) 同期住院患者住院日总数 B.5 总结和反馈 结合历史同期和上月医院感染发病率资料,对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提出监测中发现问题,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并向临床科室反馈监测结果和分析建议。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 C.1 监测对象 被选定监测手术的所有择期和急诊手术患者。 C.2 监测内容 C.2.1 基本资料 监测月份、住院号、科室、床号、姓名、年龄、调查日期、疾病诊断、切口类型(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污染切口)。 C.2.2 手术资料 手术日期、手术名称、手术腔镜使用情况、危险因素评分标准(见表C.1),包括手术持续时间、手术切口清洁度分类、美国麻醉协会(ASA)评分(见表C.2)、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手术医师。 C.2.3 手术部位感染资料 感染日期与诊断、病原体。 C.3 监测方法 C.3.1 宜采用主动的监测方法;也可专职人员监测与临床医务人员报告相结合;宜住院监测与出院监测相结合。 C.3.2 每例监测对象应填写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 表C.1危险因素评分标准 危险因素 手术时间(h) 切口清洁度 ASA评分 评分标准 ≤75百分位数 >75百分位数 清洁、清洁—污染 污染 I、II III、IV、V 分值 0 1 0 1 0 1 表C.2 ASA评分表 分级
分值 8
标准 I级 II级 III级 IV级 V级 1 2 3 4 5 健康。除局部病变外,无全身性疾病。如全身情况良好的腹股沟疝。 有轻度或中度的全身疾病。如轻度糖尿病和贫血,新生儿和80岁以上老年人。 有严重的全身性疾病,日常活动受限,但未丧失工作能力。如重症糖尿病。 有生命危险的严重全身性疾病,已丧失工作能力。 病情危急,属紧急抢救手术。如主动脉瘤破裂等。 C.4 资料分析 C.4.1 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 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数×100% (式C.1) 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患者数 C.4.2 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 某危险指数手术感染发病率=指定手术该危险指数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数×100% (式C.2) 指定手术某危险指数患者的手术数 C.4.3 外科医师感染发病专率 C.4.3.1 外科医师感染发病专率 某外科医师感染发病专率=该医师在该时期的手术部位感染病例数×100% (式C.3) 某医师在某时期进行的手术病例数 C.4.3.2 不同危险指数等级的外科医师感染发病专率 某医师不同危险指数感染发病专率= 该医师不同危险指数等级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例数×100% (式C.4) 某医师不同危险指数等级患者手术例数 C.4.3.3 平均危险指数 平均危险指数=∑(危险指数等级×手术例数) (式C.5) 手术例数总和 C.4.3.4 医师调正感染发病专率 9
医师调正感染发病专率= 某医师的感染专率 (式C.6) 某医师的平均危险指数等级 C.5 总结和反馈 结合历史同期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提出监测中发现问题,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并向临床科室反馈监测结果和建议。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成人及儿童生病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监测 D.1 ICU感染 指患者在ICU发生的感染,即患者住进ICU时,该感染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患者转出ICU到其它病房后,48小时内发生的感染仍属ICU感染。 D.2 监测对象 ICU患者。 D.3 监测内容 D.3.1 基本资料 监测月份、住院号、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疾病诊断、疾病转归(治愈、好转、未愈、死亡、其他)。 D.3.2 医院感染情况 感染日期、感染诊断、感染与侵入性操作相关性(中心静脉插管、泌尿道插管、使用呼吸机)、医院感染培养标本名称、送检日期、检出病原体名称、药物敏感结果。 D.3.3 ICU患者日志 每日记录新住进患者数、住在患者数、中心静脉插管、泌尿道插管及使用呼吸机人数、记录临床病情分类等级及分值(表D.1)。 表D.1 临床病情分类标准及分值 分类级别 A级 分值 1分 分类标准 需要常规观察,不需加强护理和治疗,(包括手术后只需观察的患者)。这类患者常在48h内从ICU转出。 B级 2分 病情稳定,但需要预防性观察,不需要加强护理和治疗的患者,例如某些患者因需要排除心肌炎、心肌梗死以及因需要服药而在ICU过夜观察。 C级 3分 病情稳定,但需要加强护理和/或监护的患者,如昏迷患者或出现慢性肾衰的患者。 D级 4分 病情不稳定,需要加强护理和治疗,需要经常评价和调整治疗方案的患者。如心律不齐、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但尚未出现昏迷、休克、DIC)。 E级 5分 病情不稳定,且处于昏迷或休克状态,需要心肺复苏或需要加强护理治疗,并需要经常评价护理和治疗效果的患者。 D.4 监测方法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