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碎家庭,子女得不到父母的关心、体贴、爱护、管理、教育,这一切都给子女的身心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一些子女因此变得孤僻、抑郁、自卑、冷漠,或烦躁不安、任性、仇恨父母,他们对学习、生活、家庭失去了信心,而这种心理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在违法犯罪少年中,生活在缺损家庭的子女形成反社会人格的比例要比普通家庭的大得多。
其次,家庭养育方式不当。科恩认为,父母与子女的感情基调像一种标尺,一端衡量关怀鼓励的养育方式,另一端衡量冷漠和怨恨,不良的家庭气氛、冲突、对立、冷战状态会挫伤子女的健康心理,不良的气氛造成忧虑、压抑、痛苦迫使其性格变得乖戾多疑、冷酷、冲动,对一切都充满敌意、情绪无常、行为富于挑衅,对人凶狠成为危害社会的心理基础,形成反社会的人格。在家庭的社会化进程中,养育方式不当的家庭主要有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的家庭类型,特别在专制类家庭里的未成年人,家庭暴力因耳儒目染,或亲身体验过暴力侵害,心理受损明显,使家庭弥漫着紧张恐惧的气氛,个体意志和行为常受到压抑,因而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和意志行为倾向,养成仇恨、冷酷、撒谎、逆反等反社会人格特征,直接向社会“施暴”,向弱者“施暴”。
再次,父母的不良行为的影响。行为不轨家庭指家庭成员中有不道德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家庭。家庭成员的不良行为包括发生在家庭内部和施加到社会上的各种违反道德、违法乱纪的行为,都会对家庭的其他成员带来实质性的不良影响,一些父母的不良素质和行为往往在子女面前全无掩饰,尽管不是直接暗示和有意教育,但是对子女的感染在未成年人没有或缺乏判别能力的情况下,后果是难以估计的,如果父母表现得朝三暮四,喜恶、赏罚无定规,就会使得孩子无所适从。由于经常缺乏可效法的榜样,儿童就不可能发展具有明确的自我同一性。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对不良的因素的引诱缺乏抵抗力,对过错缺乏内在的愧疚心,是与他人赏罚的不一致性、本人善恶价值的判断自相矛盾密切相关的。
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预防对策
预防为主是消除心理变态的治本措施,根据上述反社会人格障碍者特点和形成原因,我们应从解决他们身心社会化发展过程的矛盾出发,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控制生物、心理、社会病因,避免或减少诱发反社会人格形成的各种因素,以防患于未然。
首先,创造良好的社会化环境。任何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都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就是不断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因此,人都是社会意义上的人;同时,社会环境又是人创造的,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又是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并对他人产生影响。而且,社会环境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个人要适应这种不断变化的环境,就要不断的社会化,社会文化背景的不良或变化过分强烈,会形成巨大的压力,导致人的心理不平衡,难以适应社会环境,产生不良的情绪体验,形成不良的人格特征,与客观世界发生冲突,出现行为偏差,甚至违反社会规范,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因此,我们应不断改善引发反社会人格的各种社会因素及其过程,包括宏观层面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与微观层面的学校教育因素和家庭环境因素等,特别对人具有直接影响的家庭、学校和社区中的不良因素。
其次,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制定学生心理行为筛查制度,对智力、心理状态、行为表现、发育史和家庭环境定期监测,建立
12
第5期陈 利:社会型人格的特点、成因与预防对策
心理行为档案,发现问题学生,及时请专家诊治。对心理发育偏常,早期经历创伤,家庭背景不良等“高危”者,[4],在准确预测的基础上,进行早期及时干预治疗,重点防护,从社会宣传的角度开展心理学知识的教育,对主体自身和主体自身之外的那些与反社会人格形成相关的因素予以控制,培养青少年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坦然地接受自我,注意培养青少年学生健康的感情生活,面对社会现实,使个人的理想、愿望切合社会生活实际,善于调整自我与社会关系的能力,提高对挫折的承受力,用坚强的意志力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和建立正常的人格和守法的心理结构。
最后,对已经形成反社会人格障碍者,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和治疗环境,家庭中,家属和监护人要创设和睦温暖的家庭环境,丰富家庭文化生活,加强亲人间的情感交流和沟通,满足归属与安全的心理需要。必要时应送到康复机构进行临床治疗,辅助采取一定的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患者康复后,社会应当给予充分关注。积极参与配合,避免对患者抱有偏见与歧视,采取各种健康促进措施,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使之正常生活,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格缺陷,乐于与人交往,善于和他人友好相处,纠正其偏离的行为模式,使之,逐步康复,形成适应社会的健康人格。
参考文献:
[1][美]克里希南.现代犯罪侦查导论[M].北京:群众 出版社,2002.
[2]罗大华.犯罪心理学[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2. [3]申自力.变态心理犯罪的特点及其预防[J].湖南警 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26-29.
[4]李玫瑾,屈明.反社会人格引发的严重暴力犯罪[J]. 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22-25.
The Character isti cs,Causes and Preven ti ve M ea sures of An ti2soc i a l Persona lity CHE N L i
(Investigate D epart m ent,L iaoning Police A cade m y,D alian L iaoning116029,China
反社会型人格的特点_成因与预防对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