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树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
我国梨树病害目前已知的约有80余种,其中发病较为普遍的有梨树干腐病、黑星病、黑斑病、轮纹病、褐斑病、锈斑等。近几年,引入的日本、韩国砂梨品不断增加,病害的防治也相应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如果对梨树病害的防治搞不好,将对树体发育和产量影响很大,降低经济收入。
(一)梨树干腐病
1.症状 是北方梨树的主要病害之一。主要危害苗木、幼树、果实。枝条发病时树皮出现黑褐色长条形的病斑,略凹陷,质地较硬,略湿润,一般烂到木质部。当病斑发展到韧皮部的1/2以上时,造成树上部分叶片失水,枝条大多干枯。后期病部干枯,周围干裂,表面密生小黑点。有时也侵染果实,症状如同轮纹病的发病症状。
2.病原 成干腐病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子囊座中等大至大型,子囊壳埋在树皮下的子座内,内含子囊壳和分生孢子器,子囊孢子单胞无隔,卵形或椭圆形,无色或较小褐色。病菌发育适宜温度25~30℃,最高37℃,最低8℃。
3.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子囊壳和分生孢子器在病部越冬。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病斑从春至秋都能缓慢扩展,以春秋季扩展较快。在施氮肥较多、枝条徒长的树体上发病较重;土壤黏重、排水不良和春秋季干旱均有利于发病。
4.防治方法 一是加强栽培管理,尤其要注意有机肥的使用,增强树势,提高树体的抗病能力。二是及时将病枝、病果集中烧毁或深埋。三是在生长期间喷洒倍量式波尔多液、75%的百菌清700~8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6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400倍液。
(二)梨轮纹病
1.症状 又名“粗皮病”、“瘤皮病”、“梨轮纹褐腐病”。是梨树栽培区的主要病害,寄主范围广,除危害梨树外,还危害苹果、海棠、花红、桃、杏、李、板栗、枣等。发病时在梨树的枝干上一皮孔为中心形成暗褐色、水渍状小病斑,以后扩大成近圆形或扁圆形褐色疣状突起,直径约在0.3~3㎝,病疣较坚硬,里面暗褐色。第二年病疣周围一圈树皮变为暗褐色,浅层坏死,并逐渐下陷。常常2~3个病斑连成一片,表皮十分粗糙,果农成为粗皮病。果实侵染大多在果实成熟期和储存期,从皮孔侵入,形成水渍状褐斑,并呈同心轮纹状向四周扩散,几天内果实很快腐烂。果实感染时,通常一个果实上有2~3个病斑,多的可达30个,病斑直径一般为5~15㎜。病果腐烂后干缩成为干果。叶片受害时,产生近圆形病斑,同心轮纹明显,褐色,约0.5~1.5㎝。后期色泽较浅并出现黑色小点,叶片病斑较多时,
引起叶片干枯并早期落叶。
2.病原 梨轮纹病为一种真菌,有性世代属子囊菌亚门,座囊菌目,为干腐病菌的一个转化型。无性世代属半知菌亚门。病菌的分生孢子器暗黑色,球形或扁球形,直径283~425微米。器壁黑色,炭质,内壁密生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单胞,丝状,顶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单胞,无色,纺锤形或长椭圆形,大小为24~33微米×6~8微米。
3.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及子囊壳在病枝上越冬,在胶东地区一般在翌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在病组织菌丝体上产生孢子,成为初侵染源。6月中旬至8月中旬为散发盛期。分生孢子主要借助雨水传播,飞溅距离约10~20m左右,病菌在清水中也可以萌发,多从孔口侵入,经过24小时后完成侵入。在新梢上,一般从8月份开始以皮孔为中心出现病斑,当年基本不产生分生孢子器,需在第三年开始大量散发分生孢子。枝干上的病斑每年春秋季有两次扩展高峰,夏季基本处于停顿状态。病菌开始侵染幼果的时期为落花后到8月中旬左右,可一直到采收结束。其中以6月至7月中旬最多,期间,每当降雨后就有一些果实被侵染。被侵染的幼果开始并不发病,待果实近成熟或在贮存期间才开始发病。轮纹病是一种弱致病菌,菌丝在枝干上可存活4~6年。品种间差异较大,日本砂梨系较易感病,中国梨品种较抗病。
4.防治方法 一是加强管理,由于梨轮纹病是一种弱寄生菌,在树势较旺的条件下一般不易发病。因此应重点加强土肥、水的管理,尤其应加强有机肥的使用,并使树体合理负载,增强树体自身的抗病能力。二是在春季进行刮皮,将粗皮病病疣彻底刮除,并涂抹杀菌剂。采用的药剂有5波美度石硫合剂、5%的菌毒清50~100倍液涂抹刮后的患病处。三是新建梨园应选用不带梨轮纹病的苗木来定植,幼树修剪时尽量不用梨树病枝作支棍。四是生长期用药剂防治。一般选用的药剂有50%的多菌灵600~800倍、70%的甲基托布津800倍、50%退菌特600~800倍、1:2:200倍量式波尔多液。一般在生产上用有机杀菌剂与波尔多液交替使用。 (三)梨黑斑病
1.症状 梨树的整个生育期以及各个部位都可以发病。主要危害梨树的叶片、新梢、花、果实。幼嫩叶片最易感病,在开始的时候叶片出现针尖大小的黑斑,后逐渐扩大到1~2㎝左右,近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呈灰白色,边缘呈黑褐色,有时微现轮纹。潮湿时病斑表面遍生黑霉。叶片长出多数病斑时,往往相互融合成不太规则的大病斑,叶片成为畸形,造成早期落叶。幼果染病,在幼果果面上形成黑色圆形小斑,逐渐扩大,略凹陷,上生黑霉;果实长大后,果面发生龟裂,裂缝可达果心,病果往往早落,有的病果长霉不多,大多迅速软化,这是由细菌侵入所致。
2.病原 梨树黑斑病的病原属半知菌亚门,丛梗孢目,链格孢属。分生孢子梗数根丛生,不分枝或极少分枝,幼嫩时短而直立,老熟时细而弯曲,基部较粗,大小60~100μm×4~6μm,分生孢子短棍棒形,常2~3个串生,据横隔4~11个,纵隔0~9个,孢子暗褐色或黄褐色,大小28~57μm×14~24μm。分生孢子萌发适宜的温度为25~27℃,30℃以上20℃以下时萌发不良,在适宜的条件下分生孢子在水中10个小时即可以萌发,并在短时间内穿透表皮侵入寄主。
3.发病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及菌丝体在病叶、病果、病枝上越冬,第二年春季借风雨传播,后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次侵染。生长势旺的梨树较少发病;缺乏有机质。修剪不合理的梨树发病重;地势低洼,易积水的地块容易发病。一般年份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叶片开始出现病斑,5月中旬增加,6月雨季到来的季节病斑急剧增加,果实于5月上旬开始出现少量病斑,6月上旬病斑较大,6月中下旬果实龟裂,6月下旬病果开始脱落,7月下旬至8月上旬病果脱落最多。温度与降雨对是否发病极为关键,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5~27℃,除温度条件外,孢子的传播还要借助雨水。因此在温度为24~28℃时并且连续降雨,特别有利于黑斑病的发生与蔓延。如气温在30℃以上并连续晴天,则病害停止扩散。
4.防治方法 对黑斑病的防治要采取综合措施来进行。一是加强肥水管理,增施有机肥,改善地力状况,提高树体的抗病能力。二是做好清园工作,将病枝、病叶、病果进行清理,并加以烧毁或深埋,消灭越冬病原。三是进行套袋栽培,保护好果实。四是进行药物防治,从4月下旬开始进行喷药处理,一般在生产上采用的药剂有倍量式波尔多液、50%的代森锰锌1000倍液、50%的退菌特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10%的多氧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此药一般在一年内不能连续使用3次以上,以免产生抗性)。 (四)梨黑星病
1.病症 又名梨疮疖病、雾病。主要危害梨树叶片、新梢、果实、芽、花、鳞片、叶柄等梨树地上部分所有绿色幼嫩组织。发病的主要特征是在病部形成显著的黑色霉层,极像霉烟。花序染病时,在花萼、花梗基部产生霉斑。当叶簇基部染病时,可以导致花序、叶簇萎焉枯死。叶片染病时,先在正面发生多角形或近圆形的褐色黄斑,在叶片背面产生辐射状霉层,在小叶脉上最易发生,危害严重时,许多病斑融合在一起,使叶片的背面布满黑色霉层,造成叶片脱落。新梢染病时,在新梢上形成梭形病斑,后期病部皮层开裂呈粗皮状的疮疖。幼果染病时,大多数造成早期落果,或在病部形成木质层而导致果实畸形。大果染病,往往形成多个疮疖状凹斑,常发生龟裂,表面粗糙、坚硬,霉层很少,果实不畸形。在采收前受害,果面出现淡黄色小病斑,边缘不整齐,无霉层,如果遇到短期高温,也能产生黑色霉层。
2.病原 属于子囊菌亚门真菌,座囊菌目,无性世代为半知菌亚门。主要危害中国梨和日本梨,也有危害西洋梨的。梨黑星病的子囊壳在越冬的病叶上形成,叶片的~正反面都有,叶背面较多,并聚集成堆,是翌年的初侵染源。子囊壳扁球形或圆球形,黑色。颈部较肥短,有孔口,无刚毛。子囊棍棒状,聚生于子囊壳底部,无色透明,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淡褐色,双胞,哑铃形,上大下小。分生孢子梗单生或丛生,由寄主角质层下伸出,倒棍棒形,暗褐色,直立或弯曲,孢痕多而明显,分生孢子淡褐色,卵形或纺锤形,两端梢尖、单胞,大小7.5~22.5μm×5~7.5μm。据曲俭绪在1987年试验,梨黑星病病菌在麦芽汁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较好,18~22℃条件下,生长较快,6~7天即可产孢,若超过24℃则较难培养。病菌分生孢子在水滴中萌发良好,2~30℃都可以萌发,以15~20℃最为适宜,高于25℃则萌发率急剧下降。分生孢子形成温度12~20℃,最适宜温度为16℃,秋冬季在落叶上形成子囊壳。
3.发病规律 梨黑星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芽鳞片内、病叶、病果、病枝越冬,翌年春季温度适宜时残存的越冬分生孢子和病原部形成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危害。在秋季雨水较多、冬季温暖潮湿的地区,初冬病叶上可形成子囊壳,春季子囊成熟,遇雨后放出子囊孢子,进行侵染。在山东、北京等地区,病菌主要在叶芽鳞片内越冬,翌年春季也感染该芽长出的新梢,产生霉层,形成雾芽梢,形成发病中心,进行再次侵染。黑星病在各地的发生期有明显的不同。在辽宁地区,病芽多在5月中旬出现,前后相差20天左右。叶、果多在6月上旬发病,7月中旬8月为发病盛期。
4.防治方法 一是清除病原。将病枝、病叶、病果、病花簇在生长季节及冬季修剪的时候,随时摘除,并集中烧毁,防止病菌的进一步蔓延。二是药物防治。在生长季节,用化学药剂进行控制。从梨园发现病的叶片、花簇、芽梢开始喷药,每隔15天进行一次。采用的药物有1:2:200波尔多液、50%的多菌灵600~800倍液、70%的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
(五)梨锈病
1.病症 梨锈病又名“赤星病”,是梨树重要的一种病害,在全国梨树栽培各地都有发生,以梨园附近有桧柏类的园片发病严重。梨树发病时对树势影响较大,可以导致树势衰弱。梨锈病主要危害叶片、新梢及幼果。当叶片受害时,在叶的正面发生橙黄色、有光泽的小斑点,一般情况下有1~2个不等,以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的病斑,病斑中部橙黄色,边缘黄色,最外层有一圈黄绿色的晕。病斑直径为4~5㎜,大的可达7~8㎜。病斑表面密生橙黄色针状的小粒点,即病菌的性孢子器。天气潮湿时,其上溢出淡黄色的黏液,即无数的性孢子。黏液干燥后,小粒点变为黑色。病斑组织逐渐变肥厚,叶片背部隆起,正面稍凹陷,在背面
隆起的部位长出灰黄色的毛状物,即病菌的锈子器。一个病斑上可产生十多条毛状物。锈子器成熟后,先端破裂,散发出黄色的粉末,即病菌的锈孢子。病原以后逐渐变黑,当叶片上的病斑逐渐增多时,往往造成叶片早期脱落。幼果受害时,初期往往与叶片受害的症状相似,后期在同一病斑的表面,产生灰黄色的毛状锈子器。病果生长停滞,往往畸形早落。新梢、果柄、叶柄受害时易造成落叶、落果。新梢被害后,在受害以上部位出现枯死现象,并易被风折断。
2.病原 梨锈病属担子菌亚门,锈菌目,胶锈菌属。病原需要在两类不同的寄主上完成其生活史。在梨树等寄主上产生性孢子器,在桧柏类等转主寄主上产生冬孢子角。性孢子器呈葫芦形,大小为120~170μm×90~120μm,埋生于梨叶正面病部表皮下,孔口外露,内有许多无色单细胞纺锤形或椭圆形的性孢子,大小为8~12μm×3~3.5μm。锈子器丛生于梨叶病斑的背面,或嫩梢、幼果、果梗的肿大病斑上,细圆筒形,长约5~6㎜,直径0.2~0.5㎜。组成锈子器壁的护膜细胞长圆形或梭形,大小为42~87μm×23~42μm。外壁有长刺状的突起,锈子器内有许多的锈孢子,锈孢子球形或近球形,大小为18~20μm×19~24μm,膜厚2~3μm。橙黄色表面有瘤状细点。冬孢子角红褐色或咖啡色,圆锥形。冬孢子萌发需要的温度范围为5~30℃,最适宜温度为17~20℃。担孢子发芽适宜温度15~23℃。锈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7℃。
3.发病规律 梨锈病菌以多年生菌丝体在桧柏病部组织中越冬。一般在翌年的春季开始显露冬孢子角。春季降雨时,冬孢子角吸水膨胀,成为舌状胶质块。冬孢子萌发后,产生有隔膜的担子,并在其上形成担孢子。担孢子随风飘散。从梨树发芽到幼果形成这一段时间内,担孢子散落在嫩叶、新梢、幼果上,遇到适宜的条件就萌发,产生侵染丝,直接从表皮细胞中侵入,也可以从气孔中侵入,侵入的过程需要几个小时。当气温达到15℃时,并在有水的条件下,担孢子需要1个小时完成侵染。梨树自展叶开始到展叶20天内容易感染,展叶25天以上,叶片一般不易感染。梨锈病的潜育期为6~10天,其长短除受温度的影响外,还受叶龄影响。叶龄越长越不易感染梨锈病。梨锈病的发病轻重还与桧柏的多少、距离的远近有关,尤其与距梨树栽培区1.5~3.5㎞范围内的桧柏关系最大。在有桧柏存在的条件下,病害的流行还受气象因素的影响。病菌一般只能侵染幼嫩组织。一般4月中旬是冬孢子的发芽盛期,常与梨树的盛花期一致。一般3月上中旬的气温高,冬孢子的成熟也就早。此外雨水的多少也直接影响梨锈病的发病状况,2~3月份的气温和3月下旬至4月下旬降雨,是影响当年梨锈病的重要因素。
4.防治方法 一是清除桧柏。将梨园周围5㎞的桧柏等转生寄主彻底清除,是防止梨锈病最有效的方法。二是药剂防治。用10%的杀菌优600~800倍在发病的初期连续喷洒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