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地震中的父与子》案例分析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写的是在1989年美国洛杉矶的一次大地震中,一对父子靠着互相坚定的信念,父亲奋不顾身,救出了困在废墟下38个小时的儿子和儿子的14个同学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理解“漆黑、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过程中的心情。 3、体会父子俩的了不起,学习他们在险恶环境面前的坚强意志。 教学重点:

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 设计理念:

1、抓住文眼,删繁就简,简简单单教语文; 2、潜心会文,充分悟情,真真切切教语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课是成功的一半。开课伊始,我抓住“地震”一词提出:看到“地震”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借助平时的生活感受和丰富的想象,交流对地震的认识,以地震灾难为激情点,引导学生初步走进情境。接着利用录像片段,再现了地震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与痛苦,用教师的语言渲染来创设情境:这就是地震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地震是无情的,它使多少人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在1989年,美国洛杉矶就发生了这样的强烈地震,在地震后那令人恐怖的废墟上发生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内容。此时,既深深地扣住了学生的心弦,又让学生对课文背景——“大地震”有了更真切的感受,为教学重点——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书不读通不开讲”说的是语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将课文读正确、读通畅。学生初读课文充分了,就能基本通晓课文内容,从而为下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础。本环节,我打破传统的学生自由初读课文的方式,采用师生合作读文,相机扫清文字障碍,在此基础上指导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另一方面从具体事件入手学习课文。实践证明,这样的初读是符合学生语言认知规律的。然后引导学生围绕 “让你感受深刻”这条主线来促进学生的阅读实践。在学生自主寻找、批注、汇报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内容,而且体会了课文的情感,实现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这时的理解虽是浅层次的,却为后面的深层次理解埋下了伏笔。

三、精读感悟,品味悟情。

这一环节是全课的重点环节。感悟父亲的了不起,我抓住全文的文眼——最能辐射全文、最具感染力和震撼力的一段(第11自然段)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交流对这段话的初步感受,

承接学生的情感,采用变序教学,以“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不着急回答,让我们先来看看地震刚发生时父亲是怎么做的。”由此段再次切入文中叙述的具体事件,理清父亲挖掘废墟寻找儿子的经过,体会救援儿子的过程中父亲心情变化的历程,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感悟儿子的“了不起”,重点理解了15、22自然段,从身处灾难中年仅七岁的阿曼达的实际行动中感受到他的“了不起”。整个环节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为线,反复叩问,反复诵读文眼段落,引导学生潜心会文,在读中感悟,在想象中感悟,在回味中感悟。在叩问文本、品味语言的过程中让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实现语言和情感的同步发展、工具和人文的有机统一。现呈现几个成功的教学片段:

1、感受父亲看到儿子的学校变成一片废墟痛哭并大喊后的心情。 师:他哭着哭着,猛然间想起了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出示课件)齐读

师: 平时不论发生什么的时候,父亲总会和儿子在一起呢?

生1:儿子做作业时遇到了不会做的题, 父亲总会跟儿子在一起,耐心地帮他解答。 ……

师:悲痛之际,父亲想起了给儿子的这个承诺——齐读! 生:读略。

师:这是父亲给儿子的郑重承诺,所以当儿子深埋在废墟下的时候,(课件出示第11自然段)再读这段话!

2、品读父亲的外貌描写。

师:同学们,静下心来,透过对父亲的外貌描写,我们去想象,在那漫长的时间里,父亲会经历些什么呢?12小时过去了,父亲——

生:父亲的双手已经磨起血泡,胳膊被废墟里的铁丝、砖块划了一道道的伤口。 师:那就停下来包扎一下吧?

生:不行,因为父亲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知道儿子还在等着他。多耽误一分钟,儿子就多一分钟的危险。

师:为了救出自己的儿子,父亲已是——(引读:他满脸灰尘……到处都是血迹。) ……

师:父亲又用布满鲜血的双手挖起来,36小时又过去了,父亲——

生:周围突然起火爆炸,溅起的碎石瓦砾把父亲的头砸伤了,脸也被划破了。 生:……

师:面前的父亲鲜血淋漓啊! 为了救自己的儿子,父亲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眼前的父亲早已是面目全非!看哪,他——(引读:他满脸灰尘……到处都是血迹。)

3、感悟大难于前,小阿曼达的表现。 生:读15自然段。 师:儿子这是在干什么?

生:在安慰同学们不要害怕。 师:阿曼达还会对同学们说什么?

生:同学们,一定要坚持住,只要我爸爸活着,我们就一定会得救的! 生:……

师:如此恐怖的环境中,阿曼达还那么勇敢,镇静,这是因为他相信——(出示课件,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此时此刻,地震中的这对父子牵动着每个人的心弦。奇迹的创造是因为那伟大的父爱,是坚持下去的意志,是父子间“总会跟你在一起”的相互信赖。一次次的想象,一层层的叩问,一遍遍的朗读,学生品读出了教材的这些内涵,并由此受到了深深的震撼与感动。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语文教学应遵循“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原则。本环节教学中,我在引导学生品析了细节,感悟了父子的了不起之后,再次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引领学生完整感知文本,对课文内容进行高度概括和提炼,将文中散落的细节和学生零星的感受进行细致、有机的整合。

……

师 :“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一个年仅七岁的孩子,在危险时刻首先想到的是别人,这还是因为他相信——(出示课件,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 :一句承诺把父亲和儿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当父亲看到漂亮的教学楼成为废墟,悲痛欲绝时,回响在他耳边的就是这句话——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 :当父亲精疲力竭就要倒下时,让他充满无穷力量的还是这句话—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 :当儿子身处灾难之中,面临生命危险时,给他信心与希望仍然是这句话——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配乐钢琴曲《初雪》)一句重似千金的承诺,在灾难面前化为了信心、勇气和力量。父子俩终于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出示课件:教材插图2)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你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

课堂虽已接近尾声,在激情的旋律中,师生的情感再度激荡,在诵读中再次悟情、入情、生情,“文”与“意”共生,达到了荡气回肠和余音绕梁的效果。

《地震中的父与子》案例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分析《地震中的父与子》写的是在1989年美国洛杉矶的一次大地震中,一对父子靠着互相坚定的信念,父亲奋不顾身,救出了困在废墟下38个小时的儿子和儿子的14个同学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理解“漆黑、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过程中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t0yl3bm4l1qw0b8cvba7dd7d92wae01aqn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