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19. 第二,两个相邻时期定基发展速度的比率等于相应时期的环比发展速度:
20.
21. 22. 平均发展速度:各个时期环比发展速度的平均数,用于描述现象在整个观察期内平均发展变化的程度 23. 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增长率):用于描述现象在整个观察期内平均增长变化的程度,它通常用平均发展速度减1
来求得
24. 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
25. 增长1%绝对值:表示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而增加的绝对数量。等于逐期增长量/环比增长速度。
26.
27. “增长1%的绝对值”是进行这一分析的指标。它反映同样的增长速度,在不同时间条件下所包含的绝对水平。 28. 在应用速度分析实际问题时,须防止误用乃至滥用的现象,应注意:首先,当时间序列中的指标值出现0或负
数时,不宜计算速度。其次,速度指标的数值与基数的大小有密切关系。
第二十六章 统计指数
1. 狭义地讲,指数是用于测定多个项目在不同场合下综合变动的一种特殊相对数。广义地讲,任何两个数值对比
形成的相对数都可以称为指数; 2. 指数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1)按所反映的内容不同,可以分为数量指数和质量指数。①数量指数是反
映物量变动水平的,如产品产量指数、商品销售指数等;②质量指数是反映事物内含数量的变动水平的,如价格指数、产品成本指数等。(2)按计入指数的项目多少不同,可分为个体指数和综合指数。(3)按计算形式不同,可分为简单指数和加权指数。①简单指数又称不加权指数,它把计入指数的各个项目的重要性视为相同;②加权指数则对计入指数的项目依据重要程度赋予不同的权数,而后再进行计算。目前普遍应用的是加权指数。 3. 加权综合指数分为(1)基期加权综合指数(拉氏)(2)报告期加权综合指数(帕氏)
4. 基期加权综合指数:又称拉氏指数,它是把作为权数的各变量值固定在基期的一种计算方法。拉氏数量指数在
实际中用得较多,而质量指数用得较少。
5. 报告期加权综合指数:又称帕氏指数,它是把作为权数的各变量值固定在报告期的一种计算方法。帕氏质量指
第21页 共29页
6. 7. 8. 9. 10. 11. 12.
数在实际中用得较多,而数量指数用得较少。
总量指数是由两个不同时期的总量对比形成的相对数。
总量指数与各因素指数之间构成的数量关系式称为指数体系。实际中比较常用的是基期权数加权的数量指数和报告期权数加权的质量指数体系。 指数体系的作用:(1)对现象发展的相对变化程度及各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2)对现象发展变化的绝对数量及各因素的影响数额进行分析
我国目前编制的价格指数主要有: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零售价格指数是反映城乡商品零售价格变动趋势的一种经济指数。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的变动趋势和程度的一种相对数。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作用:1反映通货膨胀状况2反映货币购买力变动3反映对职工实际工资的影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1. 2. 3. 4. 5.
第五部分 会计 第二十七章 会计概论
现代会计以企业会计为核心,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 会计职能: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核算职能是会计最基本职能 现代会计的职能还包括:预测、决策、评价等
会计对象:即会计客体,是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企业的资金运动,包括资金投入、循环与周转、退出三个基本环节,资金的循环与周转又分为:供应、生产和销售三个过程
会计目标所要解决的问题:谁需要会计信息;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信息
财务会计信息内容: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的信息,通过资产负债表来反映;有关企业经营成果的信息,通过利润表来反映;有关企业现金流量的信息,通过现金流量表来反映。
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部门、社会公众、其他使用者(如监管部门、企业职工)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其中,前三者是组成资产负债表的要素,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后三者是组成利润表的要素,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成果。
资产的特征:资产必须是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预期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形成资产的交易或事项必须已经发生;能以货币计量
负债的特征:只能由过去的交易活动或本期经济业务所形成,未来需要清偿;能够以货币计量;预期会造成经济利益流出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企业投资人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
收入制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的经营成果,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收入扣除各种费用后的盈余,是反映经营成果的最终要素。
资产=权益=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会计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会计应当以货币计量,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可靠性、相关性、清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 我国现行的会计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简称《会计法》)为核心,以《企业会计准则》为主要内容。
第二十八章 会计循环
会计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进行决策的信息,会计信息是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个环节生成的
会计确认主要解决三个问题:某一经济业务是否需要确认,该经济业务应在何时确认,该业务应确认为哪个会计要素
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
会计记录的主要方法主要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
账户是根据以会计要素划分的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的格式和结构,用于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各项目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载体,是对会计要素进行分类核算的工具。
第22页 共29页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1.
2. 3. 4. 5.
会计科目按其所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不同分为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对于资产、成本、费用类账户: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
对于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类账户: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
复式记账是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同时计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关账户的一种记账方法。主要的复式记账法有:借贷记账法、收付记账法、增减记账法。 借贷记账法记账规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发生额试算平衡法公式: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余额试算平衡法公式为:全部账户的借方期初余额合计=全部账户的贷方期初余额合计;全部账户的借方期末余额合计=全部账户的贷方期末余额合计
会计凭证按其填制程序和用途可以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两类
按账簿的用途分类,账簿可分为序时账簿、分类账簿和备查账簿三类;对账工作要求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账表相符,对账工作至少每年进行一次
目前,我国各经济单位通常采用的主要账务处理程序有五种: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多兰是日记账账务处理程序和日记总账账务处理程序。 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是基本的账务处理程序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和顺序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进行适当排列编制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所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所承担的现时义务和所有者对净资产的要求权。
资产负债表是月度报表,是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等式为基础编制的,反映企业静态财务状况的一种报表。
资产负债表分为账户式和报告式两种,我国采用账户式资产负债表格式。 资产类项目的排列顺序是按照其流动性进行排列的,即按照变现能力顺序进行排列。流动性强的项目排在前面,月排在前面,其变现速度越快;流动性差的项目排在后面。
负债类项目的排列按照到期日的远近进行排列,先到期的(或需要立即清偿的债务)排在前面,后到期的排在后面。
所有者权益在资产负债表上的排列顺序为: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
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报表。以“收入-费用=利润”的会计登时为基础,按照各项收入、费用以及利润的各个项目分类分享编制而成的,是一张动态会计报表,利润表是月报表。 利润表的主要作用是为报表使用者提供企业盈利能力方面的信息。它是一张动态会计报表。
利润表的主要作用是为报表使用者提供企业盈利能力方面的信息,利润表的基本格式有:单步式和多步式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
现金流量是一定会计期间企业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数量。
现金流入:企业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出售固定资产、从银行取得借款等取得现金 影响现金流量的因素包括企业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等日常经营业务。 企业一定时期内发生的现金流量分为以下三类:即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 现金流量表附注披露的内容: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不涉及现金收支的投资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增加额
企业一定时期内发生的现金流量分为三类: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 我国企业的现金流量分为三类: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 我国企业的现金流量表属于年度报表,有报表正表和补充资料两部分组成。
第二十九章 财务报表分析
财务报表分析简称财务分析,是通过收集、整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的有关数据,并结合其他有关的补充信息,对去也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进行综合比较,并通过财务指标的高低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为企业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关系人提供管理决策的依据。 财务报表分析常用的方法包括:比率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 在比率分析中常用的财务比率有:相关比率、结构比率、效率比率
比较分析法按比较对象的不同分为:绝对数比较分析、绝对数增减变动分析、百分比增减变动分析。
按照比较标准的不同分为:1.实际指标同计划指标比较、2本期指标与上期指标比较、3本企业指标同国内外先进企业指标比较
第23页 共29页
6. 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财务比率指标主要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已获利
息倍数
7. 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比率。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8. 流动比率应维持在2:1左右;速动比率维持在1:1左右较为理想。 9. 流动比率是反映短期债务清偿能力最常用的指标,流动比率越大,资产的流动性越强,说明短期偿债能力越强。 10. 速动比率又称为酸性试验比率,是指速动资产同流动负债的比率,它反映企业短期内可变现资产长海短期内到
期债务的能力。速动比率是企业在短期内可变现的资产,等于流动资产减去存货后的余额,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和应收账款等。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
11. 现金比率是企业现金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反映企业的即可变现能力。现金比率=现金/流动负债
12. 资产负债率也称负债比率或举债经营比率,是指负债总额对全部资产总额之比。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
额
13. 产权比率也称负债对所有者权益的比率,是制企业负债总额与所有者权益总额的比率。产权比率=负债总额/所
有者权益总额
14. 已获利息倍数又称利息保障倍数,是指企业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的比率,反映企业用经营所得支付债务利息
的能力,用来衡量盈利能力对债务偿付的保证程度。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利润总额+利息费用)/利息费用
15. 营运能力分析主要包括:应收账款周围率、存货周围率、流动资产周围率、总资产周转率
16. 应收账款周转次数=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主营业务收入净额=主营业务收入-销售退回、折让
和折扣,应收账款平均余额=(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2
17.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0/应收账款周转次数=应收账款平均余额*360/主营业务收入净额
18. 应收账款周转率是分析企业资产流动情况的一项指标。应收账款周转次数多,周转天数少,表明应收账款周转
快,企业信用销售严格。
19. 存货周转次数多,周转天数少,说明存货周转快,企业实现的利润相应增加
20. 流动资产周转率是主营业务收入净额与全部流动资产的平均余额的比率,反映企业流动资产的利用效率 21. 流动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净额/流动资产平均余额
22. 总资产周转率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净额与全部资产的平均余额的比率。
23. 盈利能力包括:营业利润率、主营业务净利润率、资本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净利润率、普通股每股收
益、市盈率、资本保值增值率
24. 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业务收入)*100%
25. 主营业务净利润率=(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净额)*100%,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额 26. 资本收益率==【净利润/实收资本(或股本)】*100% 27.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所有者权益平均余额)*100%
28. 资产净利润率也叫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100%,平均资产总额=(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
总额)/2
29. 普通每股收益=(净利润-优先股股利)/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 30. 市盈率=普通股美股市场价格/普通股每股收益
31. 资本保值增值率=(期末所有者权益/期初所有者权益)*100%
第三十章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
1. 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核算其行政事业活动采用收付实现制
2. 行政事业单位对外编制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类似企业的利润表)设置了五项会计要素(1)反映财务状
况的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2)反映行政事业活动成果的会计要素包括收入和支出。 3. 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4. 行政单位的资产是指行政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事业单
位的资产是指事业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
5.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具体包括货币资金、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流动资产、对外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6. 货币资金:行政事业单位的货币资金包括现金和银行存款等,应当按照实际收入和支出数额记账。 7. 应收及预付款项:按照实际发生数额记账。行政事业单位的应收及预付款项一般不计提坏账准备。
8. 存货:①行政单位购入的材料以购价作为入账价格,材料采购运输过程中发生的差旅费、运杂费等不计入库存
材料价格,直接列入有关支出科目核算。②行政单位的存货发出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等方法来确定当期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③行政单位的库存材料每年至少盘点一次,对于发生的盘盈盘亏等情况应当查明原因,属于正常的溢出或损耗作为减少或增加当期支出处理,属于非正常性的毁损应按规定的程序报经批准后处理。
9. 对外投资:行政单位的对外投资是指行政单位用结余资金购买的国债。①投资期内取得的利息、红利等各项
第24页 共29页
投资收益不予预计,应当在实际收到时计入当期收入。②转让债券取得的价款或债券到期收回的本息与其账面成本的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收入。
10. 固定资产:①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价值标准为: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价值在800元
以上,单位价值虽然不足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资产应当作为固定资产核算。 ②行政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一般不计提折旧。
11. 无形资产:行政事业单位的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实物形态而能为行政事业单位提供某种权利的资产,包括专利
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著作权、商标权、商誉等。
12. 行政单位的负债,是指行政单位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的、需要以资产偿付的债务,包括应缴预算款、应缴财政
专户款、应付工资、离退休费、应付地方部门津补贴、应付其他个人收入、暂存款等。
13. 事业单位的负债是指事业单位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的、需要以资产偿付的债务,包括借入款项、应付票据、应
付账款、应付工资、离退休费、应付地方部门津补贴、应付其他个人收入、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应缴预算款、应缴财政专户款和应交税金等。
14. 应缴预算款主要包括代收的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无主财物变价款、赃款和赃
物变价款以及其他按预算管理规定应上缴预算的款项;
15. 应缴财政专户款,是指行政事业单位按规定代收的应上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
16. 行政单位的净资产,是指行政单位资产减负债和收入减支出的差额,包括固定基金、结余等;
17. 事业单位的净资产,是指资产减去负债的差额,包括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结余等,其中专用基金,
是指事业单位按规定提取设置的、具有专门用途的基金,主要包括职工福利基金、医疗基金、修购基金、住房基金等。
18. 行政事业单位的净资产应当按照实际发生数额记账。 19. 固定基金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所占用的基金
20. 事业基金是指事业单位拥有的非限定用途的净资产,分为一般基金和投资基金两部分内容 21. 事业单位的一般基金是指事业单位滚存的结余资金,从当年未分配结余中转入或从拨入专款结余中按规定留归
本单位使用的金额转入。
22. 事业单位的投资基金是指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所占用的基金
23. 专用基金是指事业单位按规定提取、设置的,有专门用途的资金,主要包括职工福利基金、医疗基金、修购基
金以及其他基金(住房基金等)
24. 行政单位的结余是指行政单位各项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余额,包括行政单位的正常经费结余与专项资金结余,
行政单位的正常经费结余与专项资金结余应当分别核算。
25. 事业单位的结余是指事业单位在一定期间各项收入和支出相抵后的余额,包括事业结余和经营结余。事业结余
=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缴款+事业收入+其他收入一拨出经费一事业支出一上缴上级支出一非经营业务负担的销售税金一对附属单位补助 26. 年度终了事业结余应当全数转入结余分配
27. 经营结余=经营收入一经营支出一经营业务负担的销售税金
28. 年度终了,经营结余通常应当转入结余分配,但如为亏损则不予结转
29. 结余分配的内容主要有两项:一是有所得税缴纳业务的事业单位计算应交所得税。二是事业单位按规定计提专
用基金(职工福利基金),进行上述分配后结存的,当年未分配结余转入一般基金。
30. 行政单位的收入是指行政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包括拨入经费、预算外资金收入、其
他收入等。 其中,其他收入包括行政单位在业务活动中取得的不必上交财政的零星杂项收入、有偿服务收入、有价证券及银行存款利息收入。
31. 事业单位的收入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其他收入和基本建
设拨款收入等。其中,其他收入包括对外投资收益、固定资产出租、外单位捐赠未限定用途的财物、其他单位对本单位的补助以及其他零星杂项收入等。
32. 行政单位的收入应当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事业单位的收入通常应当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即事业单位的经营
收入,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
33. 行政单位的支出分为经常性支出和专项支出;事业单位的支出,包括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上
缴上级支出、基本建设支出等。
34. 各项支出,应当按照实际支出数额记账。从事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应当正确归集经营支出和事业支出,无法
直接归集的,应当按照一定的标准予以合理的分摊。
35. (1)财政部门在中国人民银行开设的国库单一账户简称国库单一账户;(2)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开设的零余
额账户简称财政部门零余额账户。(3)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为预算单位开设的零余额账户简称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4)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开设的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简称预算外资金专户;(5)经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财政部批准,为预算单位在商业银行开设的特殊专户简称特设专户。
第25页 共29页